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沧海拾遗珠文坛添新著──评《金代文学学发凡》吴东范周惠泉先生在我国金代文学研究方面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近年来,他辛勤耕耘于金代文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最近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代文学学发凡》一书即其研究金代文学的系列成果之...  相似文献   

2.
《中州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金代诗词集,是研究金代文学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其编纂者为金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元好问。其体例是为每位作家都写有小传,而且小传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但包括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里居、科第仕历、生平事迹等内容,而且还记载了许多金代文人的诗文著作。给我们了解金代文坛实际情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后人补撰的几种金代《艺文志》,都是以《中州集》作家小传为基本材料来源的。  相似文献   

3.
金代文集保存整理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文学曾经以其雄健磊落的独特风貌, 为北雄南秀的中华文学提供了同宋代文学优势互补的重要范本。但是由于金、元易代之际兵火散亡和数百年来正统观念的影响, 金代文集大多佚失不传。对现有金代文献的保存整理情况加以系统总结, 这是研究金代文学的基础性工作,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即对现存金代文集作了深入的评析和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建国前金代文学研究是一冷僻领域,解放后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诸宫调和董西厢、金代院本杂剧、元好问等专题,限于微观性的史料整理、考索和评介,缺乏宏观性的整体把握。1981年以来,金代文学研究出现了新局面。研究者们明确认识到金代文学独特的历史地位,注意到它的总体成就,对一些基本观点、史实、问题和重要作家、作品、文体的研究逐步深入,并开始把研究工作提高到宏观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龙源口大捷     
凌霄 《老友》2012,(4):13-13
在江西省永新县七溪岭脚下,有一条从东南流向西北的小河。小河上有一座石拱桥,横跨南北,这座桥就是龙源口桥。此桥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它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永新了不起的桥,它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相似文献   

6.
金代女性的政治作为形式多样,主要有后妃干政,作为政治工具的女性及反抗领袖,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不可忽视的事实。从表象上看是金代女性的荣耀,但实质上却无关女性整体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东西一词表示万物,乃口语中常用词。明清以来,关于东西一词的演化,出现了众多观点,至今也没有统一意见。多有学者认为东西产生于宋元,但语焉不详。通过对文献考索,我们认为东西表示万物,宋代还没有出现,元代普遍使用,它应起源于金代。  相似文献   

8.
评周惠泉先生的金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周惠泉先生的金代文学研究李成在中国文学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历史格局中,金代文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金亡以后的数百年间,由于正统观念的影响,金代文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建国以来的三十年中,除了个别作家、个别作品偶尔有人涉猎以外,整个金代文学属于...  相似文献   

9.
渤海民族文学自唐代到元初,有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出现了渤海国和金代两个黄金时期,尤以后一时期的成就为高,而它却是迄今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极有必要做专门的探讨。渤海民族文学在金代复兴的历史成因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两个方面。金代渤海民族文学最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它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在体质、文化方面融合的巨大历史功效和优势。王庭筠是金代最优秀的渤海作家,代表当时渤海文学的最高水平。李、张、高、王四大文学家族的出现,在渤海文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渤海民族文学是中国古代多元一体、优势互补的文学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贞懿皇后出家是金代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关于贞懿皇后出家的原因,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受女真人接续婚的传统所迫。实际上,金代相关史料中关于接续婚的记载需加详细辨析方可使用,金代中期接续婚已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而贞懿皇后本人也不大可能面临接续婚的窘境。贞懿皇后出家的真实原因应当是佛教信仰、社会现实、个人际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大同地区关于家具的考古资料实物有随葬品、冥器模型、石刻以及壁画等,集中反映了北魏、辽、金、元时期的家具状况和水平。在南北融合、东西交流中家具发生了变化;北魏时期为渐高型家具时期,辽金时期高型家具逐渐走向成熟并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种类式样繁多:元代家具一改宋代家具简洁隽秀的风格,形成了造型上厚重粗大、装饰上繁复华美的风格,对于高型家具由宋代的普及型向明代的成熟型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州集》是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词集,其体例是选诗和作家小传相结合。在作家小传中,除了作家的生平事迹等基本内容外,还记载了丰富的金代文学史料,诸如“国朝文派”、“吴蔡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研究金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3.
汉唐时期,史书数量和门类增多,史学范围逐步拓展,图书分类问题就凸显出来。史部成为独立的部类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从汉代的《别录》、《七略》到魏晋的《中经新簿》、《晋元帝四部书目》,从南朝的《七志》、《七录》到唐代的《隋书·经籍志》,史部逐步从其他图书门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类。这反映了史部书目在目录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重视,体现出史学地位不断得到提高的趋势。文章试图从对汉唐目录学经典著作的阐述,分析这一时期史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4.
金元时期,战争频繁,病疫绵多。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金元四大家精心研究前人的医学理论文献,且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各自的医学理论。其中"霸道"医学派——刘完素、张从正通过实践探索提出"火热"、"攻邪"理论。其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宝库,也留下了值得我们思考的医学思想和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元人创造了浪子-隐逸-斗士文化。浪子风流、隐逸情调与斗士襟怀融会而成的反抗意识和审美人生构建了元曲的人文精神。柳永和陶渊明作为浪子和隐逸的文化代表成了元代社会的偶像。魏晋六朝是人开始觉醒、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元朝则是普通人开始觉醒、通俗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这是一个应该郑重提出的文化大命题。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和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分别是“浪子风流”、“隐逸情调”和“斗士襟怀”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16.
宋代首创通进司,掌受进呈给皇帝的官私文书并进行审查,将经皇帝批阅的文件颁下。宋代之通进司是中央文书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对通进司的源流演变、职责作用等加以考察,并就其与进奏院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以期复原宋代文书传递的部分流程。  相似文献   

17.
金代以人为主组成的牌子,为军事组织的基本单位。元代沿用了金代这一军事组织的基本单位,但是性质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牌子已经具有户籍管理的职能,已经出现以户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牌子户。《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所载牌子户就是其例证.从而也证明了亦集乃路的社会基层组织为“渠牌制”。  相似文献   

18.
河洛地区是中国绘画的发源地,河洛绘画的发展历史展现出河洛地区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上古时期以原始绘画为表现形式;汉代则出现了精美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成熟的人物画;隋唐时期,道释人物、青绿山水的发展达到高峰;五代宋元时期最大的成就是山水画和宗教人物画;金以后随着洛阳政治文化地位的下降,绘画尤其是文人画逐渐衰落,但民间绘画、宗教绘画依然较为活跃。河洛地区绘画发展史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4,24(2):58-65
许多研究者认为,金代只有院本。检阅《四库全书》中金代文集、《金文最》、《金文雅》及《全金元词》等文献,可知金代有三种戏剧形态,即金院本(杂剧)、刮鼓戏、乐舞戏。金代杂剧的产生、繁荣以及衰落的过程,与金代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的发展过程正好同步。金代杂剧的兴盛离不开辽代教坊散乐和北宋杂剧。根据表演对象、场所,金代杂剧可分宫廷杂剧、民间杂剧,即燕京宫廷杂剧、河东杂剧,金代杂剧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期达到了其繁荣时期,这是所谓“国朝杂剧”时期,到了金代末期,随着政局的危亡,杂剧也就衰落了。陶宗仪《辍耕录》“院本名目”中600种院本属于金代,而其余分别属于宋、辽、元。金代杂剧同宋杂剧相比,具有自己的意趣指归:虽然不脱谑浪调笑的风范,但题材范围比“官本杂剧段数”广,历史故事类题材比重加大。刮鼓社来源于北宋的“斗鼓社”,是北宋时代中原地区存在的一种村社小戏,金灭北宋,这种村社小戏就继续存在,并且受到了重阳子王喆的重视。金代歌舞戏与当时的祭祀娱乐神灵的风俗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金代文学编年史》的编年范围,上起金朝开国之收国元年(1115年),下讫段成己故世之至元十九年(1282年)。在该书中,金入元以后约50年,主要关注金代遗民活动。内容包括作家生平仕履、除佛道诗词以外的全部可编年作品、文人交往、文学论争、作家群活动等文学资料,以及与文学发展相关的各类艺术资料,旁及宗教与社会风俗。用编年方式,构成“文学上立体交叉的生动情景”,全方位展示一代文学的演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