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7 毫秒
1.
《物权法》的实施以立法的形式肯认了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但其文本未采纳物权行为理论。债权合意使当事人负担特定给付义务,物权合意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同是法律行为的下位概念。当推演构筑完整民法体系的时候,绕不开对物权行为的判断、肯定和运用;《物权法》是否承认物权行为理论是立法者可为的选择,这并不妨碍物权行为是逻辑上的应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杨建学 《学术探索》2003,(12):42-44
本文认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是事实上的客观存在,而无因性则是立法技术的产物,可以通过利益衡量加以取舍。无因性理论不符合我国的社会生活实际及长期的司法实践,我国物权法应肯定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否定其无因性。  相似文献   

3.
辛果 《北方论丛》2003,(2):31-33
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制订物权法以便完善我国的民事法律体系。制订物权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充分体现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特点;物权法定--财产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必须有立法保障才能得到司法保护;物权法亦是各国物权立法遵循的普通原则。制订物权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物权。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物权法定作为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明确规定。物权法定原则贯穿于整个物权法中,是建构我国社会物权制度的基础。正确认识我国物权法定原则确立的客观必然性,准确把握我国物权法定原则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对于实现物权法立法价值目标,建立和谐的物权关系,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  韩静 《理论界》2006,(8):70-71
随着《合同法》的颁布和民法草案编制工作的进行,物权法的制订与否已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国家专职机关的登记行为作为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对不动产交易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不动产物权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建立一套严格的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与即将制定的物权法相适应。而我国目前的不动产立法相对滞后,已制定的法律法规中虽有不少关于不动产登记的规范,但比较零散,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由此,借鉴世界各国关于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先进经验,在筹划制订物权法的有利契机下,对我国不动产登记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的财产法性质和物权的支配性特征决定了应将物权变动的便捷与安全原则确立为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该原则在物权变动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而不能为物权法的其他原则所代替。物权变动的便捷原则要求立法应为没有按照法定形式转让物权的交易者赋予取得该权利及有权得到救济的可能; 物权变动安全原则要求立法在物权变动中应周全地保护第三人的利益, 维护第三人取得物权的安全。我国物权立法应坚持和贯彻物权变动的便捷与安全原则。  相似文献   

7.
是否采纳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是物权法的制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无因性原则的历史沿革、适用前提和功能的论述 ,在对其持肯定态度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将来的物权法应采纳该原则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定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物权种类法定、物权内容法定、物权效力法定和物权公示法定。物权法定是物权作为支配权的必然要求,它减少了交易费用并保障了交易安全,但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其保守性及僵化性日益凸显。物权法定的弱化已成为国际物权法的发展方向,我国应承认这一现象,并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立法技术等因素,采取柔性的物权法定原则,使《物权法》朝着有利于自身完善和经济繁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刚刚实施的澳门民法典中的物权制度的介绍与分析 ,说明这部新的民法典中物权立法的新发展 ,以及该法典对我国物权立法的启示意义。在制定我国物权法时 ,一要坚持物权法定原则 ,同时及时确认新的物权类型 ;二要立足传统 ,吸收世界物权立法经验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物权理论,分析《物权法》对我国农用地产权制度的贡献与瑕疵,认为:《物权法》对农用地产权制革的贡献在于建立了农用地的成员集体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完整的物权结构,为农用地的合理利用与有效配置提供现行宪政框架内最为有效的产权基础。并针对《物权法》在集体所有权确定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地位以及转让与抵押方面的瑕疵,提出具体的立法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1.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因其高度抽象而难于理解,在我国的法律中是否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热点。物权行为无因性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它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毫无存在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第三人的交易安全比原权利人的权利更有保护的必要。物权行为理论与善意取得及公示公信制度构成一个完整的规范群,它们都有各自适用的空间。物权行为理论在物权法体系乃至整个民法体系中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民法体系也应当采纳物权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立法史上,物权立法可谓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无论是《德国民法典》还是《法国民法典》中的物权制度,都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过程,都是经过许多人的长期努力,在艰难曲折中才制定出来的。我国的物权立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曲折过程,它需要丰富的理论基础,适应经济运行环境,注重立法技术。现行物权法是在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并满足这些条件之后,才得以顺利通过的。  相似文献   

13.
物权变动中交易安全保护策略的立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起草的过程中,学界围绕物权变动中交易安全保护策略的立法选择,存在有较大的意见分歧.一种意见主张应以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为前提,主要通过善意取得制度解决物权变动中交易安全的保护问题;另一种意见则主张应以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为前提,主要通过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和善意取得制度来共同解决物权变动中交易安全的保护问题.本文从对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初步研究入手,运用讨论民法价值判断问题的实体性论证规则,阐述我国物权立法应采纳前述第一种意见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物权行为理论在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中,有其潜在的制度利益。但是,由于既存法律制度的约束以及现行法律体系中存在难以与物权行为相兼容、契合的因素等原因,我国物权立法采物权行为理论的障碍在于制度供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前物权立法中的十五大疑难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要选择物权立法中的疑难问题这样一个题目呢?我主要是想从批评的角度,对物权法立法做些分析。这并不是说目前的物权法草案没有好的地方,恰恰相反,现在的立法方案优先是很多的!但是,为了把它立得更好,就需要将它不足的地方指出来,只有这样,立法才能更完善些。另外我发现,现在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似乎欠缺这种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草案确定了我国物权变动以形式主义为主、意思主义为补充的二元立法模式,两种立法模式存在差异。要消除两种立法模式并存带来的冲突,不宜在物权法中对两者进行统一规定,应在物权法之外另行规定意思主义模式及相应的制度和程序配置。  相似文献   

17.
对第三人的保护是物权立法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对第三人的保护提出了善意取得制度、公示公信原则、物权区分原则等规则。在我国物权立法中 ,构建第三人的保护制度应以物权区分原则为基础 ,以公示公信原则为最优 ,以善意取得制度为补充  相似文献   

18.
物权效力优先是物权的基本效力,也是物权有别于其他权利的特征。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并非物权效力优先原则之内容。从物权的绝对性原则中,不能解释出物权效力优先,物权优先于债权虽通常为具体规则,但规则是由原则证成的。我国物权立法应当将物权效力优先规定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陈诚 《南方论刊》2007,(4):23-26
物权法草案中关于"法律未作规定的,符合物权性质的权利,视为物权"之条款几经删改,该条款存废争议的焦点在于其是否突破和违背了传统的物权法定原则,反映了立法界与学理界对物权法定原则及该原则之缓冲所持态度的差异.虽然新通过之物权法最终并未吸纳此款,但该条款仍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际上,只要立法对物权性质作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界定,那么符合物权性质的权利就可以通过"法定的"物权性质而得到立法承认,就不会对传统的物权法定原则造成冲突,并且该条款的出台亦为物权法定原则之缓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立法过程中,对于是否规定居住权和典权发生了激烈的理论争议,但最终该法未能确立这两种用益物权,由此形成的"用益物权法=不动产法=土地法"这一等式内在的逻辑机理和规范意义值得反思。比较法的考察表明,建筑物用益物权体系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国建筑物用益物权体系应包括建筑物役权、用益权、居住权、典权和长期房屋租赁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