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艾青体”叙事诗的文本采用艾青最擅长的自由体,其内核在于对诗的抒情性的独特理解,它一改以往叙事诗重叙述而轻抒情的积弊,运用“事内与事外”、“写实与象征”、“概括与变形”三组互相交叉、渗透的技法匠意,建构“事象”“意象”多重叠加的叙事诗大厦,显得沉雄博丽,别具风采特色。这在八十年新诗史上乃属仅见。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叙事诗艺术的成熟,以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民歌体长篇叙事诗的崛起为标志。解放区民歌体叙事长诗在诗体变革上,既非一味摹仿旧形式,又非纯粹“旧瓶装新酒”,而是以崇高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大众化与审美化的互补为理想。其真正的意义,不是说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严格地说它自身也在摸索——而是开辟了新的艺术空间。解放区民歌体叙事长诗也难免有其局限,正视这一点,是正确认识解放区民歌体叙事长诗的需要,更是叙事诗诗体走向成熟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的蒲风,是有意识地从事和推动叙事长诗写作的一位功臣。他在30年代中后期不仅大力鼓吹、提倡长篇叙事诗的写作,而且创作了《六月流火》、《可怜虫》等4部长诗。他在创作中发扬新诗的战斗传统,致力于中国新诗的现实主义和大众化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艾青的叙事诗创作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艾青叙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吴伟业是明末清初诗学转变的关键人物,明清诗学的变化从他身上都可以得到解释。他学习前人而不一味地因袭前人,继承的同时又体现创造,其梅村体进一步把唐代元、白所开创的叙事诗传统推向了抒情写意的极致,显示了中国古典叙事诗抒情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他又以明“七子”复古派后继者的身份具体落实了“七子派”在明清之际的影响,开创了清初诗文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吴满有,是陕甘宁边区时期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缘于他,陕甘宁边区曾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吴满有运动";缘于他,著名诗人艾青专门创作了叙事长诗<吴满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长诗<吴满有>的诞生对于解放区的文学转型,既是有益的尝试,更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 臧克家的诗多含叙事成分,他写叙事诗更花费了多年心血。从自传体长诗到民间故事诗,从诗报告到诗体小说,乃至三千行,五千行的长篇史诗,对于叙事诗的体裁与体式,诗人作过多方面的长期探索。这种种探索,丰富了新诗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也对诗人自身艺术个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叙事诗既叙事又抒情,恰符臧克家现实感与身世感并重的审美心理结构。以事写心的艺术形式技巧,反映了诗人情事并包的审美心理内容。他偏爱叙事诗,正是由亍叙事诗是情事  相似文献   

8.
吴梅村的叙事诗被誉为“梅村体”,达到了中国叙事诗的高峰,被称之为“绝调”。对他的叙事诗的评价,历来总是认为吴梅村是“诗史”,通过诗歌寄寓兴亡之感,具有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本文认为吴梅村诗歌的独特魅力在于关注个体命运,展示时代苦难、人生悲哀。诗中对人的生存环境的真实描写,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皆缘于诗人对个体命运的极度关注。在吴梅村的诗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歌儿舞女,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些人物在易代之际的升沉荣枯,繁华寂寞,无不寄托着诗人的兴亡之感  相似文献   

9.
建安时期,来自民间的以反封建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在两汉时期叙事诗发展的文学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朵奇花。它标志着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被后人誉为“古今第一长诗”〈沈德潜《古诗源》〉,并被誉为“长诗之圣”〈王世贞《艺苑扈言》〉。这朵奇花的最奇之处,就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富美学意义的形象——刘兰芝。刘兰芝是一个既具有外美,更具有内美的完美的妇女形象。她的美学意义是通过她的整体形象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创作论析古远清,孙先萱著名诗人闻捷离开我们至今已整整二十五年了,诗人生前倾注了不少心血的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至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注意.本文拟对这部长诗略作论析,以纪念诗人闻捷;并对新时期叙事诗的创作提供借鉴。1按作者原先...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叙事诗可以分为乐府和歌行两类。乐府叙事诗短小朴实,但证实性较强,所写之事多是作为问题的例证出现的。而以《长恨歌》为代表的歌行体叙事诗则更成熟、更典范。它不仅继承了先秦、汉魏以来叙事诗的艺术传统,而且吸取了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长处,从表现手法的灵活多变,叙事的委婉动人,情节的曲折离奇,结构的完整严谨,人物的形神兼备,语言的顺畅和谐等方面体现出了长诗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  相似文献   

12.
评马德俊的长篇叙事诗《穆斯林的彩虹》高文升马德俊教授的叙事长诗《穆斯林的彩虹》(《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是一部优美、悲壮的回族英雄史诗。少数民族叙事诗,一般分为原始史诗、英雄史诗和民间故事诗三类。诗人根据我国西南回族民间关于阿里坡的传说...  相似文献   

13.
朱湘叙事长诗《王娇》直接由话本小说《王娇鸾百年长恨》产生而来。从话本到现代叙事诗的体裁转换中,主题、性格与情节均得以深化和提高,渗进了“五四”新的时代精神。在艺术上,《王娇》也充分发挥了艺术形式的美学功能,而不局囿在狭义的抒情中,这在二十世纪新叙事诗美学追求上取得了瞩目成就,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梦亦非的诗作《女儿英雄传》体现了长诗写作的后现代“新象”:虚拟文本、理式风暴、角色消隐、符号嬉戏、平面与深度模式交混、跨体实验等。这种“新象”在长诗写作中颇有代表性。但是,过度文本嬉戏的“迷恋”,也会陷入“无边的解构”陷阱。  相似文献   

15.
艾青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有莪伽、克阿、纳壅、杯壁等,艾青是主要笔名.艾青一九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因母亲生他时难产,算卦的说他“剋父母”,所以他在家庭中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不许叫“爸爸妈妈”,只许叫“叔叔婶婶”.  相似文献   

16.
在艾青80诞辰将要来临之际,他的处女作《游痕》诗被发现了。1988年11月11日,当我们将登有他最早诗作考订的《浙江师大学报》面呈艾青夫妇审定时,他们就像见到失散多年的孩子,喜不自禁。艾青频频点头说:“60年了,终于找到了!”《游痕》诗湮没人间60年,而今如同“和氏璧”出土,它不仅有着自身的价值,而且对艾青诗歌发展的全过程和艾青创作生涯研究都有着一定的意义。一、诗画交辉情景融《游痕》诗共两首:第一首《湖心》;  相似文献   

17.
l 半个多世纪来,艾青紧紧追踪着时代,瞩目于世界,以他卓著的成就步入世界大诗人的行列。在现当代的中国诗人中,似乎还没有一个诗人能家艾青那样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国际友人这样评价艾青:“中国诗坛的泰斗,迷人的艾青。”——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艾青的诗确实写得很美,这些诗给我的感觉超过许多年来任何西方诗人的诗给我的感受。”——新西兰女作家玛利·庆“艾青的诗,政治态度鲜明,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阿尔及利亚教师伊尔什“艾青的诗,虽然是以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人民,但诗的思想却超越了民族的界线,读来同样令人生情。”  相似文献   

18.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领唱人。当中国式的现代派诗人在中西交融的理想旗帜下折回到诗歌创作的“纯诗”之路时,同样接受西方文化的艾青则开创了一条将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现代诗艺与个人气质相融合的艺术之路,正是这种融合奠定了他诗歌的内在灵魂。本文从艾青继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他自觉运用西方现代诗艺为表现手法出发,探讨艾青诗歌内在的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19.
七十年新诗发展的历史,从草创到成熟,到新的崛起,经验和教训同样引人注目。艾青的道路,终于到达了中国现代新诗成熟的顶点。为“人民诗人”,为“泰斗”,艾青的新诗创作实绩继郭沫若而起成为又一座高峰,艾青的新诗美学思想作为他创作的指导,其探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 作为中国现代新诗成熟期的突出代表,艾青的诗以其伟大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开拓了一条道路。艾青的创作生涯,从大堰河时期到唱“归来的歌”,继续了半个世纪。其间关于新诗的理论探讨。辑有一部《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四十年代出版的《诗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后期一些理  相似文献   

20.
以“声”论诗是明清的诗学热点。在声义与辞义离合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声辨体、以声论诗、无声不成诗等言论,以及反对以义学蔽声教、以义夺声等主张。近现代以来对“格调说”的研究多从其与“神韵”“性灵”“肌理”的关系出发,或从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层面展开。这些研究比较多地强调格调的辞义而忽视声义,特别是对声音的在场性关注不够。明代赵宧光提出“诗以声为命”“以声为体”的“声教”理念,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郑樵“诗以声为用”的观点,清代沈德潜接续明代七子派“格调”观,在阐发“以声求义”时突出“格调”的“温柔敦厚”诗教思想,强调控制声音以达到国家治理的诗学意图,此二种观念极大地促进了诗学中的“声学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