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郎雪霞 《社科纵横》2006,(11):16-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还相当艰巨。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农(牧)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增强物质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建不仅关系全国党建工作建设的全局,而且关系到各民族的团结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3.
王毅 《社科纵横》2013,(2):248-250
文化建设的根基在基层,基层文化得不到加强,就谈不上文化的整体进步,更谈不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本文以江安县大井镇铜锣村为载体,立足西南地区实际,分析了当前西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并提出了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全国民族地区的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欠发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甘肃两个民族自治州之一,临夏的经济发展在甘肃民族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临夏州为视角,就甘肃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做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长军 《创新》2007,2(2):108-11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工作绩效测评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即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终极目标,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为一级指标,从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层次为二级指标而构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很好地反映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绩效与进度.基于广东省调研而创建的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具备广泛的推广价值与意义,可为其他地区使用,也便于地区间相关工作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略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黑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占霞 《学术交流》2006,(3):101-103
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对整个经济增长产生循环拉动效应,对新型工业化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契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对策即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科学规划、环境整治,培育农民、提高素质,扩大公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闪兰靖 《社科纵横》2007,24(4):132-133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本文试通过对兰古区窑街街道办事处这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民族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来对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赵跟喜  骆兰 《社科纵横》2013,(5):141-144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来说情况更为严峻。因此,唯有探索学前教育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所面临的困境,才能为中国西部教育的均衡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只有改善民族地区幼儿生存环境,才能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缩小各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本文将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部分乡镇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及其原因进行总结剖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希望能为发展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特色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特色人力资源开发是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民族地区应坚持以特色经济为平台,通过强化特色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优化区域教育结构、依托特色产业项目实现人才聚集、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保障机制等建立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志刚  高强 《学术交流》2006,(12):103-10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选择正确的路径。具体为:优化农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公共事业,健全基础设施,增强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落实基层民主,强化基层政权服务职能;搞好组织统筹,形成工农良性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12.
姜胜洪 《社科纵横》2007,22(8):34-3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农民的舆情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本文用舆情理论,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舆情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创新》2020,(1):34-41
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青海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影响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作用尚未充分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难度较大、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等。要实现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青海省必须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绿色新型产业体系,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推进经济开放型发展,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市场、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作用,把脱贫致富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农村建设陷入了"形式化"困境.其根源在于缺乏政治建设的跟进.要破解新农村建设的困局,必须把政治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议题当中,着力调整与完善与农村社会相对应的基层政治体制、政府运行机制以及以农民权利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新农村建设应该包括五大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而政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还权于民,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曾经历过的农村改造运动大体是一致的。近几年来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了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情况。本文以义乌经济社会发展为例,说明新农村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必须改革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民营经济的基础上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7):91-94
在社会转型期的民族传统道德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形成地区传统道德规范失序局面。本文以青海民族地区为例论证民族传统道德建设需要调整与再塑,以更加合理的体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共同构建中华优秀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7.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苟颖萍 《社科纵横》2006,(11):26-2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引导和教育农民实现本身的现代化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西部边疆民族宗教问题对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考察分析,系统地概括了民族宗教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六点解决问题的对策性建议,为新世纪边疆民族关系发展趋向提供了一种参照和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李劼  王宗信 《社科纵横》2014,(11):155-158
甘肃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系列重点及难点问题: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师生生活、学习条件未达到国家要求;教职员工队伍建设滞后,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治安隐患较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经费投入乏力。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对策为:政府高度重视,将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寻求政策支持,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甘肃双联行动结合起来;增强责任意识,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给予关心和重点支持;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符合民族地区实际和寄宿制学校特点的运行机制;政府、社会及家庭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20.
李珺 《社科纵横》2013,(6):162-165
家庭教育是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习惯养成、智力发展能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目前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宁夏中部吴忠市红寺堡地区农村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研究,客观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现有的实际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实际意义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