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是非洲国家寻求可持续发展、实现独立自主的有益尝试。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区域合作协定,自贸区协定自开始谈判到正式生效仅用时三年,快速启动但推进缓慢,建设初期即举步维艰。有别于现有研究从宏观上分析自贸区对中非合作的作用,文章着重剖析了自贸区建设初期阻碍各方达成共识的内外部深层次原因,重点识别了在推动区域内一体化进程中自贸区面临的挑战。考察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应如何从自贸区建设的关键问题中发现机遇,共同推动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致力于参与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研究发现,由于非洲各国领导人政治意愿不坚定、非洲各国经济结构性障碍以及长期存在庞大的建设资金缺口,自贸区在建设初期进程远远滞后于预期。停滞不前的自贸区建设进程暴露出非盟内部存在已久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与撕裂。多年来,中非合作建立了牢固稳定的建设机制,取得了丰硕且具有互补性的经贸成果,世界格局大变革也为中国与非洲自贸区深入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坚实的合作基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了中国与自贸区合作的重要依据。新时期,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体现在对历史发展的主动性把握。非洲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支点,中国与自贸区的合作应立足中非合作的现实基础,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实现中非更高水平政治互信,引领中国与自贸区迈向务实合作。中国应主动参与自贸区的框架与机制构建,建立与自贸区的长效联络机制,持续关注和支持自贸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同时采取多维度且灵活的关税制度,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产业调整和升级;依托技术变革,以企业为抓手,拓展中非合作新领域;持续防范风险,借鉴经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非洲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为非洲实现粮食安全、造血脱贫提供中国方案。最终实现非洲经济一体化和中非协同发展,服务于建设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习近平主席2013年成功访问非洲,中非关系跃升至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更加揭示出中非关系的特殊性质与前景,即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相互需要。对中国而言,非洲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市场;全球战略的坚实支撑。对非洲而言,中国的援助、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政治互信是非洲实现新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在非洲探索自我发展模式的历程中,中国经验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发展缓慢的工业化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非洲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非洲经济发展对"三网一化"建设需求强烈。与此同时,中国具备参与中非产能对接合作和非洲"三网一化"建设的实力:中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且正在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开展中非产能对接合作将从多方面推进非洲"三网一化"建设:改善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状况;加快非洲工业化进程并改善其贸易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促进非洲人口就业;加速非洲国家产业资本积累;提升非洲各国技术水平。立足中非各自发展战略和现实需求,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筑建材行业、电力行业和轻工纺织行业将成为中非产能对接合作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非洲建立直接联系交往以来,经验交流一直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中非经验交流带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中非经验交流以交流革命经验为主;新世纪以来,中非经验交流则进入以交流发展经验为主的新阶段。中国发展经验已成为中国在非洲的最大软实力,中国应按照平等双向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经验交流力度,既向非洲国家介绍中国的发展与治理经验,也研究借鉴非洲国家先进的理念与做法,构筑中非理念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中非科技伙伴计划"启动,计划中提出未来中非科技关系发展的宗旨、原则、领域、机构设置和实施方式等内容,致力于增强非洲国家科技能力的建设,实现中非共同发展。"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是使中非关系不断拓展与深化的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各国加强与非洲科技关系的回应。"中非科技伙伴计划"立足于中国和非洲科技的发展现实,对非洲科技发展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必将促进非洲的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与风险、危机、机遇等境况相伴,而一次次的磨砺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反思与进取中,人们的价值观会随之变化。任何社会都无法规避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选择与意见的表达。南非是非洲大陆现代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在高风险社会发展环境与文化转型双重背景下,透视南非青年在个人发展感受、国家发展期待与发展选择、个人发展态度三个维度上的价值观表现,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维度去了解非洲社会发展现状。非洲青年的发展需求与相应的发展价值观,是我们观察非洲社会发展环境和状况的重要指向标。研究南非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将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成果惠及非洲青年,实现中非发展合作的精准对接,提供理论与政策视角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贫困治理是“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振兴的核心关切,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丰富了国际减贫理论与实践。进入新时代,在中非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非减贫合作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标识,通过深化基础设施合作、加强产能合作、加速贸易畅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等路径,有力推进了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在合作共赢的对非减贫合作过程中,秉持“真实亲诚”与正确义利观,保持战略或政策对接、制度规则互通和理念协调一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世界意义。未来,将中非“减贫之路”作为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路径,提升中非减贫合作方案的精准性,探索中非减贫知识产品共享新机制,将是中非双方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以中非农产品贸易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中国与非洲的农产品贸易总量、贸易商品结构以及贸易市场结构。通过对中非重要农产品贸易伙伴农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指数分析,探究中非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而测算2018年中国与24个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潜力。实证显示:从整体来看,中非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均相对较弱,中非农产品贸易商品结构仍有待优化和调整。中国和非洲各国的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中非合作论坛等均对中国与非洲的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中非农产品贸易呈现潜力巨大型、潜力开拓型和潜力再造型,且潜力巨大型国家比例更高,中非农产品贸易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拓。最后,提出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政策和文化沟通,加快中国与非洲各国互联互通建设,提升非洲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中非农业合作方式升级和内容多元化以及有侧重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等促进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下,认识和分析非洲的教育现状成为探索中非教育合作新途径的必要前提。本文以中非教育合作为切入点,具体分析非洲大陆的教育现状,从中国在教育层面的援非历史中发现问题并汲取经验,提出加大基础援助力度、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四点建议,以探索中非教育合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非洲当前面临的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是非洲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等因素所致。中国长期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教育合作与中资企业培训等方式,已为非洲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中国在帮助非洲人才培养中始终遵循充分满足非洲国家所需、着力提升非洲能力建设水平和注重成果落实与合作成效的原则。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培养人才有助于推动中非关系全面快速发展,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最终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洲草药资源丰富,传统医药在卫生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缺乏文献记载和科学研究,同时遭到了殖民破坏,亟须研发和复兴。中非传统医药合作历史悠久,在合作机制建设、传染病防治、专业领域交流和教育合作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也面临合作模式单一、中医药在非准入难等方面的挑战。中非均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与国际合作,双方发展道路相似、理念相通,为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中非可通过战略对接、共同研发、产业化合作、经验分享、重点突破等方式推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是非洲实现《2063年议程》愿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非盟、非洲各次区域组织及非洲国家积极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和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非洲也面临气候状况持续恶化、生态破坏程度加深、能源问题积重难返等问题,其绿色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中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推动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积极与非洲国家开展绿色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面向未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应进一步强化绿色理念,共谋世界可持续发展路径;研发绿色科技,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行绿色经济,助力优化国际市场格局,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在2006年北京峰会宣布了对非援助的八项政策,中非经贸合作区由此在非洲迅速布局,部分中非经贸合作区目前己初具规模,开始产生经济效益。作为一种独特的援助活动,中非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带给非洲多重援助效应,能有效解决非洲的资金、设备、技术等问题,帮助非洲国家培养管理能力及自主发展能力。但这一新型援助合作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政府与企业要积极做好政策衔接、产业定位、竞争力打造及本地化等工作,以有效发挥其援助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中非友好关系源远流长,随着中国同非洲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非经济合作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新形势下,中非建立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我们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非经济合作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承担了大量的中非研究课题,它们包括:由英国国际发展署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资助的“中国和非洲的发展和减贫:多元视角的比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资助的“中国与非洲减贫模式比较研究”、瑞士驻华大使馆资助“中非农业发展比较研究”以及由外交部资助的“中国与非洲国家农业合作五十周年”等。随着这些研究课题的逐步深入,中国农业大学的国际发展研究领域也得以不断拓展,从而为推进中非合作和世界减贫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非洲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保持良好关系,这主要得益于中国长期不懈地在非洲的软实力方面的建设,包括无偿经济援助、平等友好的外交政策、中国文化和经济建设经验的吸引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非合作的范围更加广泛,政治上互信增强,中非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也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非农业合作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外农业合作领域广泛,内容 丰富,但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和投资较少,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近邻老挝、缅甸、柬埔寨等欠发达中小国家,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是重点。撒哈拉以南地区有6亿人口,占非洲总人口的85.7%,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也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这个地区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很大,既缺乏开发投资又缺乏发展经验,亟需外援和进行农业合作,成为中国对外农业合作的重点对象。为保持中非农业合作的连续性并在新世纪得到加强,有必要对中非农业合作做一历史考察和效益分析。 一、非洲…  相似文献   

18.
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以国别研究为基础,从中提炼和归纳特定国家和区域中文教育发展的共性和特性问题,进而建构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理论体系以指导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实践。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中文纳入非洲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缺少政策支持、发展基础薄弱、语言环境复杂、中文教育结构失衡等突出挑战,优化纳入路径应以包容性发展为立足点,加强政策对接,发挥领域优势,优化产品供给,助力中文在非洲国家实现有效纳入。  相似文献   

19.
中非双边投资条约的现状不利于需要国际法保护的中非投资。随着中非经济合作的主要范式由经济援助转变为贸易和投资,以及中国双边投资条约的转型和现代化,更新和缔结新的中非双边投资条约应成为中国政府非洲投资政策的重要内容。中非双边投资条约需要更为有效和平衡,尤其要考虑中国保护非洲投资的迫切需要以及非洲国家保护特殊利益的现实要求,最佳模式应是在南南合作理念的基础上平衡投资者利益与东道国规制空间。中非投资法律关系的区域化或多边化,也是双边投资条约之外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已有悠久的交往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非关系翻开了新的篇章。出于拥有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几乎相同的历史任务,中非友好合作关系自上世纪50年代一经建立,历经半个世纪的国际风云变幻,始终稳固推进,历久弥坚。冷战结束以来,中非合作模式逐渐改变了过去以政治合作为主,经济方面的合作以中方向非洲国家提供单方面的援助且主要服务于政治目的的格局,变为政治与经济合作并重,以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为主。合作中的意识形态因素逐渐淡化,合作层次、方式与途径日益丰富多样。中非合作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几经变迁而演化为现今的状态。其发展演进既受到历史规律推动作用的影响,又受到现实发展基本要求的制约;既有其内部的决定因素,又有其外部的条件因素。但归根结底,中非合作的演进是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及时代主题的不断变换,最终由国家间利益关系的博弈变化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