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利用青海省牧区455牧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认知对政策评价影响。研究表明:(1)政策内容认知显著正向影响政策评价。当政策内容认知提高1个单位,政策生计效果评价提高0.211个单位,政策生态效果评价提高0.175个单位。(2)政策执行认知显著正向影响政策评价。当政策执行认知提升1个单位,政策生态效果评价提升0.283个单位,政策生计效果评价提升0.18个单位。因此,应加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宣传,规范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执行程序,提升政策执行中的公平性与透明性,以此调动牧户参与草原生态补偿项目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湖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等六省的调研数据,对农户的生态养殖认知和行为状况进行了考察,并对两者之间的不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生态养殖认知程度比较低,在总分为5分的认知问题中,得分在3分及以上的农户仅为31.8%,农户的生态养殖行为决策得分更低,得分在3分及以上的农户仅为13.76%;农户的生态养殖认知和其行为决策的相关性很弱,呈现出较强的不一致性;各影响因素对农户生态养殖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提出政府要加大对农户有关生态养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并要加大对畜禽业的质量体系监管强度,确保生产出生态安全的畜禽产品。  相似文献   

3.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对牧区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以畜牧设施建设、饲草种植、草地改良、草地流转等为主的草原后续产业发展已成为草原生态保护和藏区牧民增收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实地调研,针对不同贫富程度以及不同经营规模的牧户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以暖棚建设补贴为主的补贴在不同类型牧户间的分配差异明显,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牧户后续产业发展的限制,资金扶持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加强牧区人工饲草种植、草地改良、促进不同类型牧户参与人工饲草地流转以及转变扶持方式都将有利于牧区后续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山东省泰安市373份机构老年人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ISM模型,系统分析了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关联关系和结构层次.分析结果表明:失落感认知、子女关心频率、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公益介入度、家庭年收入、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政府活动组织情况、文化程度9个因素对机构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其中,失落感认知是表层直接因素,子女关心频率、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公益介入度、家庭年收入是中层间接因素,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政府活动组织情况、文化程度是深层根源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山东、江苏、福建、江西和四川5省754户生猪养殖户的调查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Logit模型对养殖户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体健康影响认知、环境保护法规认知、政府补贴、技术培训、地区特征、产业组织情况、生猪无公害养殖比例、教育程度、养殖规模以及家庭年总收入等因素对养殖户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标准的了解程度及概念的认识状况两方面测度我国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探究影响我国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较低,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标准的了解程度低于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本身的知悉程度;消费者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统计特征因素和非政府组织发育程度、政府监管行为、社会法制环境等市场环境状况因素显著地影响了我国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7.
选取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认知以及产品特征属性和个人和家庭的特征等指标,对一个中等收入城市的消费者生态农产品的购买意愿进行探讨.通过市场调研对消费者购买意愿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质量安全、营养程度和产品品牌等因素对生态农产品的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应通过促进合作化经营、提高消费者对生态保护认知水平和信任度、建立地区品牌等措施提高生态农产品购买意愿.  相似文献   

8.
作为决策的首要环节,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其后续的技术采纳行为。基于调研数据,将Ordinal Probit模型和ISM模型有机结合,探讨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认知深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层级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具有一定认知广度,但缺乏认知深度;风险态度、技术指导频数、被调查者类型、信息通畅度和受教育程度均可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绿色农业技术认知深度,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和兼业情况则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认知深度有负向显著影响。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是影响农户绿色农业技术认知深度的表层直接因素;信息渠道通畅度、技术指导频数以及技术指导满意度是中间层因素;被调查者类型、兼业情况、受教育程度和风险态度是深层次的根源因素。据此,应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绿色农技推广,多媒介宣传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同时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以切实增进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认知。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农户对于畜牧业污染认知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面源污染的整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控制认知不仅影响到行为主体的行为意向,同时还直接影响行为。因此在研究如何控制畜牧业面源污染过程中必须考虑农户自身对于畜牧业污染的认知。以长三角地区394户生猪养殖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对比分析和列联表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不同农户对于畜牧业污染的认知差异,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认知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武汉市消费者抽样调查所获取的横截面数据,分析了消费者对GMF健康风险和生态环境风险的认知现状,并利用有序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影响风险认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大多数消费者对于GMF在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认知上持中立态度,而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是否涉及生物科技职业、对GMF了解程度、信息来源渠道、对GMF优缺点认识、对GMF食品标签关注度以及对GMF信任度等因素都对健康与生态风险认知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农牧交错区355份农牧户微观数据,运用最小二乘与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补奖收入对贫困农牧户收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检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助力农牧交错区脱贫攻坚的有效性。研究得出:(1)补奖收入对促进贫困农牧户增收,尤其是对促进贫困农牧户中的中等收入水平群体增收效果显著,表明草原生态补奖能够缓解贫困农牧户的贫困程度,具有显著的益贫效应;(2)补奖收入能够显著促进贫困农牧户牧业收入的增加,但对农业与非农牧业收入影响并不显著,表明草原生态补奖的益贫效应主要通过促进贫困农牧户牧业收入的增加来实现;(3)补奖收入能够显著促进贫困农牧户收入稳定性的提高,表明草原生态补奖能够抑制贫困农牧户返贫。基于此,农牧交错区在推行草原生态补奖的同时,应通过“草原生态补偿+牧业产业发展”的生态扶贫模式,合理地利用和发挥当地的牧业资源禀赋优势,从而更好地发挥草原生态补奖缓解贫困、抑制返贫、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头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关键期,畜牧业扶贫势必变得更加重要,但是贫困户作为畜牧业经营的主体,只有保障其福利不受损,才会继续依托畜牧业增收脱贫。深入研究畜牧业精准扶贫对贫困户福利的影响,对于完善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和增加农户收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推动贫困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充分发掘其在精准脱贫中的潜力,消除深度贫困户从事畜牧养殖的门槛,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反贫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13.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逐渐成为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力量。文章对青海藏区55家典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其结果显示,生态环境是影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绩效的首要因素,海西州和海北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绩效较为理想,但整体而言合作社绩效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畜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产业化程度不高和牲畜排泄物污染的问题,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鉴于以上现象要从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引进低碳技术和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四个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总是保持着一种持久的适应性。青海祁连的牧区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飞跃发展的同时,也由于文化不适而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发挥文化调适和牧区民众的主体性作用,建立现代畜牧业、完善畜牧业体系,稳固人口政策、多途径实现牧区劳动力的转移,重塑草原生态、增加牧区民众收入,对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发展调查的基础上,查阅相关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统计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新时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提出新时期本区畜牧业发展布局规划与发展模式的构想,以期为指导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湖区畜牧业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价值的重要性、特殊性决定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产业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与农牧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南川属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提出:草食畜牧业是南川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产业,加快草地建设、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是南川地区解决经济贫困与生态退化的有效途径;阐述了南川地区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有利条件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居民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消费偏好、生活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而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性因素。该文选取2003—2012年兵团的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农牧工消费结构与人均纯收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受纯收入的影响最大。同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2013—2016年农牧工各项消费支出及收入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居住支出在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食品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设备支出受纯收入的影响较大,将成为兵团农牧工消费新热点。  相似文献   

20.
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与畜牧产业化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牧区的城镇化能有效推进牧民的转移、提高牧业生产效率,解决超载过牧等损害草原牧区环境的畜牧生产问题。但如何推进牧区城镇化,既能切实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又不造成新一轮草场破坏而危害环境?应以牧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在政府主导的规划和建设中推进牧区城镇化,争取以最小代价提高牧民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推动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牧区市场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更好地解决牧区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