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初步揭示了"人的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阐明了社会全面生产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和集中体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它是当代中国正确理解和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就当前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基础性研究而言,有必要对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的实质和本质特征、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以及社会全面生产的主要特点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向度,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为理论基石的。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唯物史观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并最终实现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要实现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中国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弘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马克思群众史观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实现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即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分别是指“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些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事实上,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应该是生产资料,而不是消费资料或者生活资料;重新建立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是对私有制的扬弃。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主要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要恢复个人所有制,本质上是指生产贷料公有制,同时还包括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这是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体现这一点,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而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自由。个性自由必须以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为条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人的个性解放,这是人适应社会发展、走向进步与成功的保障,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在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关注和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个性解放。“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和和谐发展”思想的科学继承与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和谐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文学艺术因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人性的塑造以及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促进,本然地承担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更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思想以其对人的生存状况关怀,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注,深化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真理性的认识,是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重建个人所有制”辩证法之谜解析连清,文建,维君要全面、准确地把握“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就必须全面地了解和认识马克思关于所有制变革的系统的思想,特别是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的、连续的、否定之否定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辩证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文学艺术因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人性的塑造以及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促进,本然地承担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更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思想以其对人的生存状况关怀,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注,深化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真理性的认识,是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考察人的科学范式,它集中表现在从现实的实践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把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当作整体来研究。马克思基于对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达到对人的本质的总体把握,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从实践过程中的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揭示了人是自然存在物、实践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从结构总体和过程总体两个方面对人的发展进行考察,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或阶段,人的发展过程包含了阶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丰富的内容。在马克思总体性方法视阈下,现实的人不是片面的人或单向度的人,而是完整的人或总体的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做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长福 《河北学刊》2004,24(1):50-55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作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的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5.
汪澜 《晋阳学刊》2006,(5):80-84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性本质决定人必须彼此交往,交往使人获得其本质,交往内在要求人做到诚信,诚信实际地内在制约着人的发展。市场经济实质是以“物”为中介的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市场契约本性关照下的人的诚信素质养成正是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惟此,诚信个人才会出现,诚信社会才可到来。诚信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人的建设,是以信任建设为契机的人的自觉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切实行动和积极筹划。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不仅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的揭示,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人的能力发展成为目的本身"、"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等几个重要命题之中。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时间"的获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合理的、普遍的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条件,而教育的发展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张伟 《晋阳学刊》2008,3(1):46-49
现实个人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核心,依据社会形态理论其生成史可以阐发为三种形态:群体形态的个人,独立形态的个人,自由形态的个人,三种形态的历史演绎构成了现实个人发展的内在逻辑。当代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表现为以物为基础的独立形态的个人,人的物化状态不可避免。物化状态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对群体形态个人的扬弃,对自由形态个人的基奠;其消极作用在于人以“物”而非“人”作为价值尺度,物质利益驱动使人对有限资源展开竞争而形成人际矛盾,而这一矛盾是引发社会种种不和谐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人际矛盾、实现入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着力点,其实现的根本途径在于民主、法治、道德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消费社会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马克思生产理论既遭遇严峻的挑战,也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生产理论的精神实质,如何看待马克思生产理论在现时代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推进马克思哲学当代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从生产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精神实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廓清生产问题认识上的迷雾,并在实践中促进社会的总体生产与科学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对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进行系统地研究可以说是一种积极地尝试。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理论产物。它向我们展示了生产研究的一个总体性视角:即生产的社会结构总体性和历史总体性的统一。这可以被看作是在时代境遇中生产研究的一个总体性视角。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都从“类”的角度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但两者的“类理俗’存在根本差异:在理论基础上,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出发,马克思则从“感性活动”出发;在理论内涵上,费尔巴哈的人是“自然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则认为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理论归宿上,费尔巴哈着力于虚幻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强调现实的“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2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物质的自我运动解释了自然界、生命有机体以及人的产生与发展,体现出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唯一的理论兴趣在于探讨人类解放之路。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特有的、最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是用实践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从而也是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实践唯物主义。以实践唯物主义概括他的哲学思想是恰当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前者是本体论,后者是人的解放理论,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与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把实践唯物主义用于本体论领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