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茹志鹃的《百合花》内涵复杂,主题多义,价值多元。作为一个艺术文本,它体现了道德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十七年文学”,受政治功利主义影响,普遍追求浅俗直白,体现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而《百合花》则是那个特殊语境中“话语蕴藉”的特殊文本。  相似文献   

2.
1980年,茹志鹃在回顾《百合花》所经受的曲折命运时说:“在那个时候,难怪有些编辑部不敢用它,它实实在在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这话不仅道破了《百合花》的深层意蕴及曾受冷遇的原因,而且启示我们从新的角度对《百合花》进行解读,最终揭示其艺术魅力的奥秘。《百合花》以“情”动人,然而并非以前众多论者所认为的“军民鱼水情”。只要对小说细加品味便可感到,小说在歌颂军民团结之外,似乎还在向我们低声诉说着什么,使我们情感世界深处漾起一种朦朦  相似文献   

3.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描写的是普普通通的事件,表现的是我军同人民群众之间那种军爱民、民拥军的朴朴实实的真理。但作者善于转常为奇,把一些平凡小事写得枝叶扶疏、意趣盎然。因此《百合花》素被称为优美的诗篇。 人们喜爱《百合花》,主要是由于它塑造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样两个各具风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4.
在十七年短篇小说中,茹志鹃的《百合花》是相当新颖别致的一篇.对于该小说的独特之处,评论家已有许多论述.人们称赞它的细腻的笔触,称赞它的严谨的结构,称赞它的抒情的笔调,这些赞美无疑都是恰当的.但我读《百合花》,觉得它的最根本的特色是在于它遵循了一种不同于当时大多数小说的创作原则,即它主要是依据感情逻辑而不是理性逻辑来展开全篇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茹志鹃的作品《百合花》和前苏联杰出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是以战争为背景而创作的,两篇小说一问世就在社会上赢得了巨大的赞誉,几十年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盛赞,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这种成功,究其原因,倒不在于两者都是战争小说,而主要是由于两者都探讨了战争中的人性美。本文从虚写战争、英雄平民化和抒情格调三个方面来挖掘文本所表现的战争中的人性美这一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 《百合花》是茹志鹃同志的优秀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一个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十分出色的细节描写。作者把一些看来细小而平凡的事件加以提炼,细致而缜密地组织起来,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题思想深刻丰富,创造了一件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作品只有六千多字。作者匠心独运,在这较短的篇幅里,却安排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生动的细节。贯穿全篇的重要细节就有四个:通讯员军装肩头上挂破的大  相似文献   

7.
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并未描写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叙述曲折离奇的故事,但它自有一种摄人心魄、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激动着、感染着我们的,是作品中奔腾着的感情的热流,浓郁的抒情色彩,以及由此产生的那种颇具审美价值的诗的意境。首先,小说善于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让读者在欣赏景物描写之时,不由沉浸在或喜或怒的情感氛围里。小说开头展示的是一幅优美宜人的图画,珠烁玉莹,清新秀丽。这正与“我”那种欢快愉悦的心情谐和  相似文献   

8.
五十年代就以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登上当代文坛的女作家茹志鹃同志,她以《百合花》的发表,而赢得了声誉。《百合花》一反当时通行的只用黄钟大吕的调子正面表现铁马金戈场面的风气,从另一个角度、用另一种方式,淡淡如水墨画般地表现了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有如骄阳之下出现了一股晶莹的细泉,使人为之耳目一新。这篇小说正象一朵纯洁秀丽的鲜花,色泽雅致,香气清幽,韵味深长,历久难忘。今天,作家在经历了十多年复杂动乱的生活以后,生活的视野大大开扩、思想的触角进一步深入。经过这十多年的沉思和严肃  相似文献   

9.
茹志鹃的《百合花》于1958年在《延河》杂志上发表后,产生了三种效果。一是成为茹志鹃在小说创作上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代表作;二是曾一度遭到非议;三是广大读者推崇备至,甚至连大师级的茅盾也称赞:“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茅盾评论文集·谈最近的短篇小说》) 细细推敲上述三种效果,一者盖茹志鹃使人情、乡情、军情、民情共同交织出感人至深的战地风情,与一般战争题材的炮火硝烟、冲锋陷阵、越沟堑炸碉堡的阔大场面和悲壮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清新的景、温馨的情、诗…  相似文献   

10.
茹志鹃的《百合花》运用女性话语,从女性的心理和立场,讲述了一个战争年代里男与女、生与死的圣洁优美的小故事,表现了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情爱之美和人际关系中的理想境界,并且客观上对当时的现实生活构成了一种批判性。  相似文献   

11.
革命战争小说创作的繁荣是新中国成立后17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这期间涌现出一批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长篇小说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曲波的《林海雪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的《苦菜花》、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雪克的《战火中的青春》等,短篇小说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等,后来被称为红色经典。  相似文献   

12.
一 菇志鹃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第一代有成就的女作家。她以“清新、隽永、细腻、柔和”的短篇艺木珍品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百合花》是菇志鹃的成名之作。小说写成于1957年,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同年九月《人民文学》转载。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得到了茅盾的好评。 《百合花》是一篇带有浓烈的抒情色彩的短篇小说。作者以其女性的细腻、柔和和挚爱的笔触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峻青和茹志鹃都是读者熟悉和喜爱的作家。五十年代分别发表的《黎明的河边》和《百合花》,是他们的成名之作,后来都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并搬上了银幕。在此前后,他们分别陆续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集。至“文革”前,两位作家及其短篇小说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乃至相同之处,但作品风格却迥然有别。将二者加以比较分析,是件十分有益而又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茹志鹃日记1947-1965》反映了作家茹志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写作、生活与情感的情况。在以往对茹志鹃小说风格已有定论的基础上,《日记》提供了一种对茹志鹃新的阐释意义,即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茹志鹃也不可避免地有写作的焦虑,以及焦虑状态中的写作调整,《日记》对此有清晰的记录。  相似文献   

15.
花,是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美好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心灵美的一个窗口,因此,课文中描写花的篇目章节,远胜其他材料所占的篇幅.就拿高中四册语文教材来说,以花为题的就有《荷塘月色》、《荷花淀》、《樱花赞》、《百合花》,乃至《花城》.至于课文中以花为衬景、借花来表情达意的片断、细节描写,那更是屡见不鲜了.《雨中登泰山》,在登主峰的盘道上所见的野花,与苍松相映成趣;《天山景物记》中的雪莲,表现出高原在雪线以上那特有的奇景;《海市》写“海上仙山”,除铺叙“四季花开”,还特写了一位青年妇女鬓角上插着一支野花;《药》在夏喻的坟顶上有“一圈红白的花”;《百合花》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当代文坛上,茹志鹃是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素为评论界所称道,本文拟从作家的审美理想与她的短篇小说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作些探讨,就正于先学。茹志鹃的创作大体可以“文革”划限,分为两个时期:“文革”之前为前期,“文革”之后为后期。自一九四三年在《申报》副刊发表第一篇小说起,茹志鹃就在创作上  相似文献   

17.
粉碎“四人帮”以后,沉默了十年的茹志鹃一共写了《出山》、《冰灯》、《小星和他的孃孃》、《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八篇小说。《出山》、《冰灯》等最初几篇作品,基本上还保持了作者过去的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但也渐趋深沉。《剪辑错了的故事》标志着茹志鹃的艺术风格有了重大的发展——由清新隽永发展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茅盾同志曾这样高度评价过一篇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份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这篇小说就是选入高中一册语文课本的阅读文章——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于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十一月徙知越洲,在任一年零四个月,写下了不少诗文,《清白堂记》是其中著名的篇章之一。《清白堂记》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读了这篇文章,人们就会为它高尚的情思所激励,为它佳妙的艺术表现所熏陶。它可以与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相媲美。  相似文献   

20.
一部伟大或杰出的艺术品问世,必然会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吸引社会,感染社会,影响社会;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出现以研究与探讨它的艺术价值为中心的批评潮流。它吸引、感染、影响社会的深度、广度和久远性,以及研究与探讨它的艺术价值的批评潮流的规模和持久性,完全取决于其艺术价值的巨大程度。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水浒传》就是这样的一部伟大的艺术品。它从明初问世,尤其从郭勋刻本传世之后,就立刻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巨大反响,于是做为一种专门学问的“水浒学”就随着《水浒》的问世而诞生,并且随着《水浒》的广泛流传而日益发展起来。由此可见,“水浒学”源远流长。张国光同志在这个问题上陈述的看法,虽不免偏颇,却也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