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瑶姑身上衣     
早在后汉,就有瑶族祖先“好五色衣服”的记载。的确,瑶族人民喜爱着彩色图案的衣服。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瑶族姑娘,就是以擅长针绣而著称。她们从童年就开始穿针引线,一直绣到戴上老花眼镜……瑶绣花色繁多,最富风彩的要数那瑶姑身上衣了。瑶族姑娘的嫁衣,是瑶家长辈和小伙子衡量姑娘勤劳的标志。女孩子一般在十五、六岁上便着手绣制几件  相似文献   

2.
<正> 瑶族情歌历史悠久,内容广泛,风格特异,尤以“歌为媒”形成社会风俗而著称。笔者长期在瑶族比较集中的湖南地区采访,本文拟对瑶族情歌的特色作些研究和探讨。瑶族情歌成为本民族婚姻的媒介瑶族人民缔结婚姻的形式有多种。如“招郎”(入赘),即男到女家落户,又如“拿蓝子”,在赶圩、节假日时小伙子看准某一姑娘,就乘其不备,将女方蓝子拿走,买上点心放入蓝子,再转到姑娘身边。首先男方请女方吃点心,相后对歌。歌毕,姑娘将蓝子拿回来,约好再会日期。这样多次一“拿”一“送”,直到爱情成熟,把姑娘接到男方家里成亲。无论那种形式,都不要媒人牵线,也不由父母包办,而是通过唱情歌,即“歌为媒”沟通关系,达到互相了解,加深感情,最后成为伴侣的。  相似文献   

3.
爬楼:在大瑶山的六定、六段、长二等地聚居的茶山瑶族中盛行着一种独特的恋爱方式。在那里,一般的房屋都有二层以上,并设有不很高的吊楼。当“侬姣”(意为姑娘)到了谈恋爱的年龄,父母亲就安排她到吊楼里去住;“侬给”(意为小伙子)来谈情说爱时,不是直接从大门进屋再沿楼梯进入吊楼,而是在吊楼下的巷道里攀爬而上。  相似文献   

4.
裕固族婚俗     
生活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人大都在夏、秋两季操办婚事。婚礼当天的黎明时分,新娘在专门举行戴头仪式的毡房中由伴娘陪同,在舅舅唱起的《戴头面歌》歌声中,在两位少妇的帮助下,改变发式,戴上喇叭形毡帽,佩戴上胸饰和背饰,还有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珍品编制成的“头面”。过去,裕固族新娘的“头面”很重,有时竟达七八斤,现已不多戴了,但姑娘出嫁时,还是要在婚礼的前一天举行戴“头面”仪式的。 姑娘一戴上“头面”,就意味着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即将告别父母,成为人妇了。然后,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  相似文献   

5.
我也跟人去凿壁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麓乡的青裤瑶人谈婚正式的说法叫做凿壁谈婚。所谓“凿壁”,是指小伙子在深更半夜到姑娘房去唱歌。姑娘房又叫“寮房”,是一间独立的闺房,房间的向外一面有一个小孔,小孔直径大小不过一厘米左右。当地人把这个洞说成是“凿开的”,故而有此称法。更为通俗的叫法是“朋友洞”。瑶人居屋为“干栏式”,在大门边的厢房上,有一间独立的房间。姑娘的床头正好就在那早已凿好的洞口边。瑶麓女子年至及笄,就要让她单独住进寮房,开始她们秘密浪漫的爱情之旅。因整个谈婚限制在半夜,通常在十…  相似文献   

6.
“凿壁探婚”,瑶语叫“闹门墙”,是谈情说爱的同义语。这是瑶族男女青年的一种独特择偶方式。在荔波县瑶麓乡的瑶家村寨,凡有儿女的人家,家家都有专给姑娘们谈恋爱的房间(瑶话叫闺),外族人称探婚房。“探婚房”从每家新建房子时便开始设置。每个家庭的姑娘,都要在青春期后进入此房,等待小伙子的追求。上一代姑娘走完了,房子空下来,等到下一代姑娘长大成人;大姐走了,二妹进住,  相似文献   

7.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广东、江西等省、自治区,共二百多万人口,其中,广西占百分之六十一之多,自古就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说。历史上瑶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人们根据其服饰、习俗等特征将其分为顶板瑶、盘古瑶、过山瑶、红瑶、花瑶、白裤瑶等30多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在长期与周边各民族杂居交往中,多数瑶族还兼通汉语、苗语、壮语、侗语等。他们多在海拔一千至二千多米的边远山区劈山筑寨,开土造田,过着自耕而食,自织而衣的与世隔绝般的自给生活,有着极强的生命创造力。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相似文献   

8.
瑶族文书是1973年除夕到1974年元旦,在清莱府钦根县克纳库村瑶族人进行“卦灯”这个重要的祭祀仪式的时候,从村民那里购买来的。实际上,过去三次我们调查团的一个重要调查目标,就是收集现在瑶族所有的用汉字写成的文书。第一、第二次调查时征集瑶族文书的照片就达到了几千张。这些文书经过了长年灵魂崇拜仪式的使用,已经很旧了,污损的地方也很多,许多文字也不清楚,所以,整理它们的时候要花费相当多的劳动和精力。可是,这次在克纳库村得到的瑶族文献大半都是书写得非常清楚、完整的。但又是一些难于理解的文章,然而,对我们文献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瑶家油茶歌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有一种独特的“风情油茶歌”。这里的瑶族人,特别是过山瑶.都喜欢打油茶。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明朝就已盛行,在桂东尤负盛名。瑶族民歌中“人客入屋茶为礼,少年人村歌为情”,便是极好的佐证、油茶歌,以歌代言,主宾相互对答、逗趣,互传敬意,形成了饮茶礼仪,培育了瑶族人独特的饮茶习俗的文化内涵。 在瑶家,凡有客来,首先用打油茶接待客人.然后再以好酒好肉款待。当主家把油茶打好,摆好八仙桌,便由盛装的瑶家姑娘持壶把盏一边斟油茶,一边唱道: 日到正午客进家,架锅舀水打油茶;架起锅…  相似文献   

10.
云南瑶族主要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为板瑶、靛瑶、山瑶三个支系。由于各支系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差别,因而表现在丧葬礼仪也各具特点,不尽相同。本文试以调查所得作一综述,就正于博雅君子。在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凡属正常死亡,都要履行呜枪、停尸、沐浴、验尸、入廓等手续在请巫师进行“法事”超度灵魂后,破土安葬。老人一“落气”,丧家立即呜枪三声以报丧,这是瑶族的古传规矩;亲友、寨邻一听到报丧枪声,不约而同前往奔丧,帮助主家料理后事。这是云南瑶族三支系都相同的。但是,在具体的礼仪上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桂江中游一个瑶族村落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浦县位于桂江中游流域,境内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南部的三河乡境内有一片平均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区,直抵金秀县境,是为大瑶山的延伸部分。三河乡是一个汉族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瑶、壮多民族杂居乡。三河乡的瑶族,有的散居在以汉族人口为主的村落里,有的集中居住,形成瑶村,田厂村和冲口村就是两个瑶族聚居的村落,它们位于平原与山区交界之处,两村相连,没有明显的界限,村落在山腰,北边山脚下的平原是耕作区,南边村后是广阔的山地,IWe年有人口近700人。田厂村瑶族自称“尤棉”,他称则为“盘瑶”、“过山瑶”。上世纪中叶,因…  相似文献   

12.
瑶族的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彭谦宗教信仰是一种古老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淀。瑶族所信奉的宗教就其整体而言,是以道教为主体的巫、道及祖先崇拜的多元信仰。但是,由于瑶族内部有三大支系——“勉”、“布努”和“拉咖”,其宗教信仰就有了一定的差异。“勉”。瑶族所信奉的...  相似文献   

13.
建国前平地瑶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平地瑶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道县、汝城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恭城县、平乐县等地,人口在30万左右。他们接近汉族居住或和汉族杂居,较早地接受了汉族先进技术和文化,史称“良瑶”、“粮瑶”、“民瑶”。他们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般认为,瑶族历来并无文字。近年在湖南江永县上江圩乡发现了一种奇特文字,人称“女书”,有人认为是瑶族文字,也有人认为是经过改造了的汉字。偶读旧籍,见到二则资料,似乎与瑶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瑶族《过山榜》,又名《过山榜文》、《榜文》、《白箓敕牒》、《天皇敕书》、《过山牒》、《榜牒文书》、《评皇券牒》、《评王券帖》、《评王券榜牒文》等。她是操“棉语”的瑶族人民保存的一种汉文文书。她比较详尽地记录了瑶族的起源、迁徙、习俗,以及瑶族人民开发山区所享有的种种权利。她是研究瑶族历史与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资料。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搜集到的《过山榜》达129余篇,湖南有69余份,占50%左右;广西40余篇占33%左右。其余有广东、云南,以及泰国、越南、美国等。瑶族史学界向来重视对《过山榜》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从整体上讲对《过山榜》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所以,1986年在香港召开的第一届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将《过山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90年,我刚从法国回来就踏上了前往广西富川、贺县(即贺州)的道路,开始了我在国内的瑶族调研.徐杰舜教授几乎也在同时到贺县调研.我们都在追随费孝通先生瑶族研究的足迹.费先生早年所做的花蓝瑶调查就发生在广西的同一个地区,都属于历史上的“大瑶山”①.此前,徐教授在广西民族大学,在张有隽教授的带领下,已经进入到了瑶学领域.我与徐教授对瑶族研究,没有约定,只是邂逅;这一缘分从此便再未拆开,一直封存包裹着.那时与徐教授一起做瑶族研究,他是兼做,我是专做.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少数民族联谊团访问美国瑶族聚居区应美国“全美瑶人协会”的邀请,由国家民委组织的,以瑶族代表为主的“中国少数民族联谊团”,于1989年9月1日至9月14日对美国西部华盛顿、俄勒岗、加利福尼亚三州的瑶族聚居区进行了民间友好访问。我省瑶族代表省民委主任  相似文献   

18.
瑶族妇女心灵手巧。盛行于瑶族民间的精美的挑花刺绣,便是她们聪明智慧的结晶。瑶族的挑花刺绣工艺,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有着2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那时瑶族先民的“衣裳斑烂”,而后的史籍文献也说,瑶族人民是“衣斑烂布”和“斑衣  相似文献   

19.
宁远县九嶷瑶族山区,每逢盛大节日,瑶胞们就载歌载舞,欢庆佳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刀梯”。在宽阔的大草坪或河滩上,竖立着一根高约30米的杉树干。树干两边各扎着16把锋利的镰刀。刀刃朝上,组成16级刀梯。表演者赤手赤脚,两手握刀,轻轻登上刀梯。脚掌踩在锋利的刀刃上,令观众胆颤心惊,表演者却若无其事,神态自若。当他登上刀梯最高一级时,  相似文献   

20.
《皇清职贡图》中记载了清代前期两广不少地区瑶族服饰文化特征,其主要特点是:喜刺绣短衣、短裙、束腿,束发用簪,头戴顶板,多跣足等,这些特点的形成是瑶族适应炎热潮湿的自然环境、方便劳作的需要,也是瑶族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同时清代瑶族服饰也出现了变迁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