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蒋光慈是我国革命文学的拓荒者.他勤奋地撰写了大量诗歌和小说,苦心孤诣地探索如何用艺术的形式反映我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生活,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农民的反抗斗争.1930年蒋光慈创作了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作品采用了新题材,描写了新人物,表现了新主题,它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也确立了蒋光慈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 蒋光慈是1925年初出版第一部诗集《新梦》之后逐渐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在此之前,特别是在他1921年春赴俄留学之前,他的名字以及他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则很少为人们了解。有关他的一些传记,也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难免语焉不详,甚至有明显讹错。近年来,笔者陆续发现了蒋光慈早期革命活动的若干新史料。这些史料对于弥补上述缺憾,进一步发掘和探索蒋光慈的生平史实,完整地研究这位革命作家的成长道路,或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蒋光慈同志诞生八十周年,又是他逝世五十周年。热心研究蒋光慈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的同志,还常常写信来问我,为什么他的作品的思想倾向和从前历史记载有着某种程度的矛盾呢?特别是蒋光慈的党籍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切。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位仅仅活了三十岁、距今已有  相似文献   

4.
1927年后,涌向上海的作家不只为谋求生计,也为顺应时代而谋求创作话语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蒋光慈尽管掀起过"革命+恋爱"的小说热潮,却被视为"小资产阶级作家",其作品也被当作"技术粗糙"、"浪漫虚无主义"的宣传品.实际上,蒋光慈一边极力提倡"革命文学",一边又因当时租界的商业化,文坛激烈论争的影响而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创作风格,在不经意间背离了自己的革命文学观.  相似文献   

5.
蒋光慈从小深受侠文化影响,侠文化精神的浸润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灵魂洗礼,在其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革命侠义情结。蒋光慈的小说创作始终流贯着革命侠义情结,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格建构的理想,而且表达了他对无产阶级文化建构的追求。这种革命侠义情结的特点呈现为革命与侠义结合,人性与侠性交融,使暴力和正义二者在革命话语中达成有机统一,从而在现实革命斗争中起到呼唤民众觉醒、砥砺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蒋光慈从小深受侠文化影响,侠文化精神的浸润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灵魂洗礼,在其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革命侠义情结。蒋光慈的小说创作始终流贯着革命侠义情结.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格建构的理想,而且表达了他对无产阶级文化建构的追求。这种革命侠义情结的特点呈现为革命与侠义结合,人性与侠性交融,使暴力和正义二者在革命话语中达成有机统一.从而在现实革命斗争中起到呼唤民众觉醒、砥砺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研究皖西革命史的同志,对于蒋光慈同志曾于一九二三——一九二四年间回家乡金寨建党,并在当地主持成立了皖西地区较早的一个党小组这一说法是深信不疑的。不少文章包括《金寨县大事记》(送审稿)都是这样记载的。笔者在对蒋光慈生平的研究过程中,对这一传统说法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作了一些考证,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希望得到有关方面的指正。原始根据的由来承金寨县革命斗争史编写办公室和六安地区皖西革命斗争史编写办公室协助,查得一九六○年五月十九日曾静华同志的口述笔录稿一份,题为《金寨地区初期党组织建  相似文献   

8.
蒋光慈是最早在中国系统地宣传、推广并积极实践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著名作家之一。早在二十年代初,他就在批判封建主义文化思潮和资产阶级文艺观的斗争中,努力运用马列主义文艺思想,探讨无产阶级文学理论问题。较为正确地阐明了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阐明了文艺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9.
蒋光慈是中国斯文学史上“革命文学”的开拓者。他的中长篇小说开辟了反映工农革命运动的题材领域,抒写了崭新的、具有时代神精的思想内容,形象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并在艺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的小说不仅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作用,而且在新文学史上也应有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一) 为了调查革命作家蒋光慈的生平史料,我曾数次到安徽省六安、霍邱、金寨和河南省固始、开封等地进行访问考察。但由于时过境迁,想查得一点东西,弄清其历史原貌,非一二次能够完成的。所以,从一九七九年秋开始,直至拙作《蒋光慈传》定稿的一九八一年夏,都没能真正将蒋光慈同志的祖籍调查出来。还是一九八二年九月,鄙人应河南省固始县委编  相似文献   

11.
蒋光慈革命小说的阅读显现着批评话语的暧昧,其原因是二十世纪语境内始终存在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间的文化冲突。蒋光慈革命小说本文中现代革命符码与革命者的欲望———结构关系,隐喻着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现代革命通过叙述者的置换使其在政治与性本文内的叙事真实化,但本文内许多话语的裂痕暴露了现代革命叙事的意识形态焦虑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2.
论蒋光慈模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中“革命+恋爱”模式(即蒋光慈模式)并没有因为评论界的诟病而销声匿迹,相反在不同的革命语境中,革命与恋爱被不断重复和修改,这种对革命和情爱不同比例的处理隐喻了政治意识形态下焦虑心理寻求释放的渴盼。在20世纪文学创作中,蒋光慈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最早的微型小说,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写微型小说的是郭沫若,但是他的这一贡献却被文学史研究者忽视了。他的微型小说共有三篇,第一篇是  相似文献   

14.
他,曾是一位口腔科专家;他,也是一位美籍华人女儿的爸爸;他,更是一位晚年生活缤纷多彩的老人……今年80岁的老人沙继春,1989年曾去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当他在美国街头正拍摄着异国景致时,却被当地人微笑着冲他喊道"Japanese(日本人)"。分明是把自己误认为日本人了,这令沙继春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却又哭笑不得。他回到住处沉思良久,很快翻出行李,从里面找出一些工具,想创作出既能体现中国特  相似文献   

15.
流浪的人生漂泊的文学─—论蒋光慈的漂泊审美特质杜修志漂泊:从人生到文学“四五年来我做客飘零/什么年呀,节呀,纵不被我忘却/我也没有心思过问/我已成为一天涯的飘零者/我已习惯于流浪的生活/流浪罢/我或者将流浪以终生!”①蒋光慈1924年的这首诗不幸言中...  相似文献   

16.
<正>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文坛盟主,是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是他人生的写照,也是那一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于他诗作中的丧乱诗、论诗诗、题画诗、写景诗都曾有学者撰文评析,而对于他的赠答诗却很少有人专门论述,我以为这也是元好问诗作成就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 这是一个独特的作家.当众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努力通过自己的艺术把握和追踪新的现实之时,沈从文却沉醉于对过去的诗情追忆和个人的一种朦胧感觉与情绪之中.这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你从他的作品中会感受到,有时,他似乎是在描写单纯,等掩卷沉思却又觉得他是在向你暗示麻木;有时,他似乎是在讴歌湘西的牧歌图景,字里行间却又浸抹了一种忧虑……沈从文独特而充满矛盾的文学创作,不但使人们不易把握他作品的真实面貌.而且更使人们难于真切地理解他的内心追求.本文主旨便在于考察沈从文在描述他的人生内容时的心理态势.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张纯修先生在贵刊今年第3期发表的《(少年飘泊)问世之始末》一文中,以蒋光慈同学的身份,回忆了有关蒋光慈的生平和创作史实,应当说,这是研究蒋光慈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很遗憾,该文在述及蒋氏的生平和创作中,出现了不少漏洞(甚至可以说是不实)。该文发表后,我委婉地以“补正”的形式,将其中几处重大讹错予以澄清,以引起读者注意。贵刊对此亦比较重视,特地将拙稿转张纯修先生,张先生为  相似文献   

19.
思基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土家族作家兼评论家。原名田儒壁。一九二○年三月八日出生于贵州省印江县官庄村的一个土家族贫苦农民家庭里。一九三四年,红军建立黔东苏区,宣传“工人农民联合起来,建立苏维埃”和“打倒土豪劣绅,铲除封建剥削”等革命思想,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觉得做人应该做红军那样的人。一九三七年,他考进了县立师资训练班,在共产党员严竞成老师的引导下,阅读进步书刊,视鲁迅、蒋光慈等人民作家为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笔者有幸专访了昆山杜克大学首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刘经南。采访中,他谈科研,论教育,忆往事,话今朝,谋发展,忧虑时面色凝重,喜悦处大笑开怀。他是名校校长、院士,却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他是理科出身,却熟读文史哲书籍:他年过七旬、鬓发斑白,却活跃在教改一线,肩扛重责……他到底是怎样的人?以下几个片段,或可描摹其之一二。小顽童1943年,刘经南出生在湖南长沙。那是一个炮火连天的年代,他的祖父和外祖父是当地知识分子,都曾是黄埔军校的学员,外祖父后来成为国民党中将,他的父亲则是一名中学教师——在当地虽不是名门望族,却也是书香世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