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在野党派对台湾政局和前途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长期以来,国民党是处在执政党的地位,推行“一党专制”的政策。“开放党禁”之后,党派林立,在政治上出现了多党竞争、两党抗衡的局面。具体来说,台湾在野党派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使国民党力量大为削弱、大大丧失其政治资源。国民党号称200万党员,由于对  相似文献   

2.
国共合作的历史与前景张晖颖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得益于先后产生的两大政党──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和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的极大推动。这期间,代表对立阶级的国共两党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曾有过两次合作,成为两党历史发展轨迹上的交叉点,对整个民族、国家的革命事...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与党内合作形式张玉玲第一次国共合作势在必行,但以何种方式进行合作,却经历了一段曲折。中共"二大"提出联合战线即与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的策略方针,旋即中共西湖会议和中共"三大"又确定了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党内合作的方针。...  相似文献   

4.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的"五五宪草"中规定1946年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方式为小选举区制。这种选举方式是实现孙中山"直接民权"构想中的必要步骤;符合世界选举制度发展趋势;而且经过了严密的立法程序,故而有其合理性。但是,此种选举方式却可能导致一党专政,而对本已是一党政体的国民党来说,结果是更加强化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从而引起其它党派的强烈不满,导致政府合法性危机加深,并且引起了革命战争,最终使国民党政权垮台。  相似文献   

5.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转向中,报刊、报人及舆论精英与以军政利益集团形式呈现的政党组织等关系密切。面对军阀混战及国家统一舆论,各个利益集团往往主动而又恰如其分地在社会变迁的大潮中利用报刊传媒在政治空间上定位自己,充分发挥本集团的优势与特色,从而更多地攫取政治资本。从马君武等国民党舆论精英及其对进步党领袖梁启超的批判,进步党、国民党的旧有恩怨与政治舆论的导向,广州内部分裂及国民党的政治舆论选择,南北对峙与孙中山北上的舆论象征等层面出发,探索政论性报刊在南北军阀的利益冲突、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反对派的利益分割中扮演了的角色及其论述策略、言论立场的选择,尤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实现民族独立、恢复国家主权成为国共两党和中间党派的共同诉求,各方在共同目标下,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在自身建设、政权建设及对中间党派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做法: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看似强大的政权下隐藏着党员素质下降和专制腐败的忧患;中共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行的"三三制"是名副其实的民主政权。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团结争取中间党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的民族自卫战争。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路线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政策的影响下,我国中间党派在团结抗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中间党派主要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个最大的党派。它们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发生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 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的悲剧,就是第二次国共分裂造成的。台湾回归祖国,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已经提到日程上来。怎样实现祖国统一呢?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和谈,实行第三次合作。”本文仅就国共两党实行第三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广州和武昌农讲所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亲密合作的结果。农讲所的成功创办,导源于共产国际的东方革命策略,有赖于孙中山“扶助农工”的政策,得益于两党领袖人物的实地支持。其教育教学由两党干部共同参与,学员的选送和安排由两党合作承担。农讲所成于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终于两党分道扬镳,反映了两者的阶级关系和不同政纲。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是我国政党关系形式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多党派合作,指的是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这些民主党派主要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除了个别党派外,大多数民主党派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反帝爱国、要求民主的斗争中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走到了一起——进行了第二次合作,从而取得了抗战的胜利。60年后研究这段历史,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党再次合作,共创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繁荣,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统一国民党是斯里兰卡最重要的两个政党之一,在斯里兰卡执政时间长达30多年。2015年统一国民党与自由党组建联合政府,并由魏克拉玛辛诃再次出任政府总理。本文介绍了斯里兰卡的多党政治体制、统一国民党在斯里兰卡的执政及其中国政策等问题,并分析斯里兰卡党派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与协调。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两党采取了非平等的党内合作方式,基于对合作意图的不同思考,两党在具体合作中有意忽略主义之不同,主义的混淆虽短期内达到了团结合作共同御敌之效,但对两党合作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致使两党在合作道路上渐行渐远,最终走向了破裂.  相似文献   

14.
廖仲恺作为孙中山的忠实助手,鼎力协助孙改组国民党并建立了首次国共合作联合战线;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在国共合作后的新形势下,忠诚地执行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与共产党人携手进行革命;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为巩固与捍卫两党联合战线努力奋斗,直至为此最后献出生命。廖的言行表明他是献身于首次国共联合战线及其事业的第一功臣。  相似文献   

15.
"政治对抗力"论与"开明专制"论是民初进步党的两种基本的政治思想主张.梁启超等人提出"政治对抗力"说作为立宪派系联合成进步党的立党理论,反映了立宪派人士建设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而"开明专制"论则是进步党联袁排国民党的理论依据,属于现实的政治路线.但是,这种政治主张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冲突."二次革命"后,政见和思想的分歧,使进步党分裂成"内阁派"与"国会派",这两种政治思想成为各自的立论基础.此后,"开明专制"说被进步党人士摒弃,"政治对抗力"则在反袁护国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梁启超等人继续参与政治的理论基础."政治对抗力"说与"开明专制"论的此起彼伏,折射出民初知识分子探索建设共和之路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在余汉谋所率的部队中,国民党、共产党、第三党成员及无党派人士曾经有过一段共事合作,并一度形成了多党和非党成员合作抗日的局面。这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气候下党派关系获得部分调整的一种反映,在全国抗战史上尚较为罕见。虽然当中发生了曲折,但从全民族抗战的眼光看,那一段历史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第二次国共合作,采取了特殊的合作形式,这就是,国共两党在坚持抗日的前提下,各自保持自己的军队和政权,遇事磋商谈判。这种特殊合作形式,不是由两党达成一致协议而主动采取的正式的合作形式,而是在两党没有能够形成一种为双方所共同接受的合作形式的情况下,在实际上自然形成的,是由历史赋予的。中国共产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对于这次合作的形式,党曾有过许多设  相似文献   

18.
研究美国的早期政党,詹姆斯·麦迪逊是个不能被忽视的重要人物,原因有二:第一,在思想上,他对政党的产生、如何缓和党派带来的危害等问题都有着超出那个时代一般思维的独特见解,而且他还是较早给政党下定义的美国人;第二,在行动上,他与杰斐逊一道组建了共和党,成为今日美国两党的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9.
1938年2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成立,在政治部下设主管抗日文化宣传工作的第三厅。在周恩来的具体筹划和郭沫若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向第三厅派出了大批干部并建立了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和慰劳活动。1940年,蒋介石以改组政治部为由撤销了第三厅,另设文化工作委员会。在国共关系处于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始终执行并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正确政策,同国民党的妥协、分裂、倒退的政策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两党的合作终究没有破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20.
何香凝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对共产党的宗旨、主张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坚定执行孙中山的“联共”政策;积极支持廖仲恺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全力推举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担负重要工作;并与共产党人一起同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地斗争。在抗战时期,她响应共产党的号召,成立爱国团体,力主抗战;提出对日作战纲领,推动南京政府再次与共产党合作,抨击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共和对日妥协政策;将民族抗战前途命运置于自家安危之上。在解放战争时期,她赞赏中共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揭露蒋介石内战、独裁、卖国政策及美国的所谓“援助”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她拥护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热心侨务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