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4年3月,《渔洋山人感旧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依据清乾隆十七年雅雨堂刻本影印出版,上下两册,精装.此书初成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一部具有神韵理念的诗歌选集,由王士旗辑录,朱彝尊为之作序,后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卢见曾整理并刻印.《感旧集》从辑录初始,到稿本问世,到雕印出版,前后历经80年的艰辛历程,版本价值极高.一部《感旧集》将王士禛、朱彝尊、卢见曾3位文坛名宿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仇兆鳌《杜诗详注》熔铸前人杜诗学研究成果于一炉,是集大成之作,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仇氏的杜诗学观点.在创作论方面,《详注》认为杜诗和它的写作对象保持一致;在杜诗评价方面,《详注》认为对杜诗不能用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来要求它;《详注》在考察杜诗问题时,广泛地使用了联系的方法.这三点对今天的杜诗学研究者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浣纱记》是明代中叶著名传奇作家梁辰鱼的代表作品,剧作表现了西施牺牲个人幸福以求复国昭雪的爱国精神,独具匠心地赋予她崇高的政治情操,使之成为着力表现女性政治情结、通过男女爱情串联国家政治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作品。同时,《浣纱记》"以生旦爱情寄兴亡之感"的创作手法,影响到清代《长生殿》和《桃花扇》等剧作的创作模式,作为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对之后的明清戏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初人吴见思撰《杜诗论文》,在《总论》中曾提到另有《杜诗论事》一书,补旧注之不足者凡一万余事,惜其书不传。一九七九年四月,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先生光临北京大学,在中文系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介绍了他多年来研究杜诗的心得,对前人解释杜诗未能惬心贵当之处提出了他精辟的意见,如《行次昭陵》“幽人拜鼎湖”句的“幽人”和《秦州杂诗》之五“南使宜天马”句的“南使”究何所指的问题,很带启发性。因此笔者深感在研究杜诗的用事方面还是一块大有可为的园地。这里略谈一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5.
苏轼曾说:“天下几人学社甫,谁得其皮与其骨?”(《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如是则学杜者当以识为主,首先弄清何者为杜诗之皮,何者为杜诗之骨?杜甫曾论书云:“苦县光和尚骨力,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又云:“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方回诗云:“书贵瘦硬少陵语,岂止评书端为诗。”(《题郭熙雪晴松石平远图为张季野作是日同读杜诗》)诗与画的确是相  相似文献   

6.
解放以来,对我国伟大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的研究,曾发表了不少文章,1981年在安徽还举行了吴敬梓诞生二百八十周年纪念会;但年谱之作,尚感阙如。最近看到孟醒仁同志新编《吴敬梓年谱》(以下简称“孟谱”),不仅补此缺憾,而且引材较详,叙列恰当,是研究吴敬梓生平及其著作的有用参考书。 书前有吴敬梓像和他逝世那一年题卢见曾“出塞图”诗的影印手迹。 年谱前有《谱前》,介绍从吴氏始祖吴凤、二世祖吴谦、三世祖即高祖吴沛、下至吴敬梓嗣父霖起及生父雯延的简略经历;后有《谱后》,记吴敬梓死后三年(1755—1757)的  相似文献   

7.
《旅夜书怀》是杜诗的名篇 ,选入《古代汉语》作为高校教材 ,但历来对该诗的编年似不准确。本文从写景和抒情两方面否定了永泰元年渝、忠之作的说法 ,定为大历三年正月诗人舟出三峡进入江汉平原所作  相似文献   

8.
仇兆鳌既是杜诗名著《杜诗详注》的作者,又是道教名著《悟真篇集注》的作者.本文通过二书诗歌注解之比较,认为仇兆鳌其实是一位在思想上主张“三教统摄,而归宿于某”的学者.在注解杜诗时,他秉持了“三教统摄,而归宿于儒”的指导思想;在注释《悟真篇》时,他秉持了“三教统摄,而归宿于道”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角度理解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可以理清某些纠缠不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董其昌,明末著名书画家,书法造诣尤为精深。其创立的平淡婉美书风,曾统摄清初书坛数十年之久。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著述传世。但其论书文字却无系统的成篇之作,而均属平日学书、作书、评书的只言片语。这种状况给我们研究他的美学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首先,难以把握其美学思想的全貌;其次,也难以寻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在其名著《校雠通义》中,归纳出目录学有两大功用,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即类求书,因书究学”。故此,优秀的目录学著作被历代认为是治学之门径,刘氏父子《别录》、《七略》,为我国目录学开山之作,龚自珍曾谓:“微夫刘子政氏之目录,吾其如长夜乎?”(《六经正名》)又晚清张之洞所著《书目答问》亦为著名的目录书,范希曾称:“书成以来,翻印重雕不下数十余次。承学之士视为津筏。故目录之学,沾溉后人,厥功至伟。喻剑庚君主编的《两刻豫章丛书题记》(以下简称《题记》),为江西先贤陶福履、胡思敬二氏所刻《豫章丛书》,凡129种书…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既表现为各种程式化了的理论形态,更广泛地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非理论形态。华夏文化的重心在齐鲁,齐鲁文化是多元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主导地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生活的反映,是作家生活中积累的体验、感受的提炼与升华。齐鲁文化既对鲁军“新锐”小说家的价值观念、审美品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鲁军“新锐”小说家的创作也必然打上深深的齐鲁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鲁迅“骂人”是特定时代的特定文化现象 ,并不只是鲁迅在“骂” ,事实上是更多的人在骂鲁迅。与其纠缠于鲁迅的“骂人” ,不如更多地去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如此 ,才能更好地了解鲁迅“骂人”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真的并没有离开我们,更没有远去.但鲁迅研究历史已够悠久,其道路也是比较曲折坎坷的.长期来,我们许多人怎么也读不懂鲁迅,甚至有些研究者也对他摸不透.何故?关键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鲁迅与如何跳出鲁迅.  相似文献   

14.
《近思录》与《传习录》皆是兴起于宋明理学中的思想传记类型的著作。一为“辑略”之新体 ,一为“记言”之变型。两者的差异 ,则可以自“录”字的再解读中 ,掌握住“文”与“言”的本性而得以进行区别。二《录》都企图在“当下即逝”的时间状态中 ,分由“文”与“言”的途径以进行“当下即是”的传道活动。二者一名“近思” ,一名“传习” ,同出于《论语》 ,反映了追随孔子的理想。但其同名为“录”及其何以为“录” ,则尚可探究。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戏剧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民间戏剧尤其是“无常”和“女吊”对鲁迅审美观的形成及文艺思想的影响,同时详尽分析了鲁迅对民间戏剧和京剧褒贬不一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
普列姆昌德与鲁迅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 ,创作方面 ,无论是小说的主题还是风格都很相似 ,他们都为本民族的振兴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本文将从人生经历、文学创作以及对本民族振兴的探索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戏     
鲁迅成年以后对戏剧(尤其是中国旧戏)的态度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既是五四文学革命后整体文学观念的更迭使然,同时也与鲁迅童年对绍兴地方戏的狂欢记忆和早年形成的文艺之本质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的艺术观有关。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广告     
鲁迅与广告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鲁迅全集》中有几十篇文章与广告有直接的关系。他对广告的营销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形象、直陈、告白等技法,表现出较高的创意思维和设计水准。同时还对一些广告进行过点评,净化了当时的广告市场,对旧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摩罗诗力”和“现实战斗精神”是鲁迅文艺思想之核心,它们既是鲁迅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和新文学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也是对《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民族审美理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