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9,(1):92-96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所有著作中最具独创性的一部著作,可以说,整个《精神现象学》研究的就是精神的发展史。它的逻辑进程首先是从意识出发,进而过渡到自我意识,最后通达理性。因此由意识向自我意识的过渡便是其中一个具有非常关键和基础性的环节。然而,在意识向自我意识的过渡过程中,无论是在感性确定性阶段,还是在知觉阶段,抑或是在知性阶段,都处处彰显着矛盾,但也正是由于矛盾的推动才使得意识得以进一步辩证发展并走向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2.
《精神现象学》的第三章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由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过渡问题,这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为克服康德自我意识的个别性使之成为客观的精神所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知性围绕着它的对象"力"所经历的辩证经验是有限性意识向着无限的第一步跳跃,当无限成为意识的对象时,意识将成为自我意识。但这只是自我意识的起点。黑格尔的自我是无限,一切实在性都包含在其中,因此它有待将自身展开为客观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内容时,应该同时研究其体系学的形式。1807年的现象学是建立在诸逻辑基本环节的某种序列的基础上的,而这种序列与黑格尔当时的逻辑学构想是相一致的,并且在现象学内具有一种统一的功能。要弄清这些基本规定之进程,有着诸多困难。在现象学的布局中的修改并没有走到损害现象学之逻辑根基的地步。本文第一章表明,从一开始,黑格尔就提出了这一要求:在非实在的意识的方式与逻辑的环节之间要有一种严格的对应。第二章讨论这些逻辑的环节作为什么进入意识的经验当中,以及它们如何组织意识的经验。第三章具体说明这些逻辑的基本环节的序列及其同意识的诸阶段的对应。文章最后还把一种有关现象学的方法和有关耶拿逻辑学的发展的见解,提出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到底"现象"了什么?它不仅建构了一个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演绎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辩证法,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明观即"伦理文明观"。黑格尔哲学具有浓郁的伦理学气质,只是被其思辨哲学的巨大魅惑力所遮蔽,"伦理文明观"是其未被发现和揭示的"第三秘密"。"两个凡是"的信念、"精神——伦理道德——文明史"同一的精神现象学方法、"哲学的历史"的文明史把握方式,是《精神现象学》尤其是"精神"部分的三大形而上学基础。"伦理与‘真实’的文明——教化与异化的文明——道德与‘自身确定’的文明",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同一的三种形态及其辩证运动。家庭与民族两大伦理实体、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两大伦理势力、男人与女人两大伦理原素、伦理行为,是伦理世界的四个结构性元素,它们的相互过渡,构成伦理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与它相对应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善与恶、公共权力与财富两种伦理存在、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两大伦理意识,是教化世界的三大结构及其现象学图景,"教化——启蒙——绝对自由与恐怖",演绎由中世纪、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的文明史进程。"道德世界观"标志道德世界的生成,道德与自然关系的自觉,"只有义务具有本质性"的道德坚守,道德与客观自然、道德与主观自然之间"被预设的和谐",是道德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伦理文明观是"哲学的历史"或"精神的历史"的文明观,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的道成肉身,它以"精神"为理念,以伦理道德为概念或灵魂,以文明史为定在或肉身。在黑格尔看来,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就是文明史进程中辩证演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伦理文明观"的精髓是"以伦理看待文明",它对超越现代性西方文明的霸权文明观或所谓"文明的冲突"具有重要资源意义。但是,《精神现象学》的伦理文明观"现象"的只是欧洲文明史,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邂逅伦理型文化的中国传统,便显示出理论的灰色和解释力的局促,必须在文明对话中重新反思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现代价值,发现"以伦理看待世界"的中国文明观的文明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重要论题,而主奴关系构成了自我意识论的核心。黑格尔认为,对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初目标,这是由自我意识的本性决定的。对承认概念之交互性的阐释是黑格尔对主体哲学的贡献之一。承认的历程开始于自我意识之间的生死斗争,这种斗争导致自我意识分化为主动的意识与依附的意识,即主人和奴...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对《精神现象学》的时间理论作一新的解说.作者分析了自然时间、历史时间和生存时间这三种时间形式,认为历史时间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的本质形式,也是自我意识的本质形式,它的结构不同于自然时间的“过去→现在→将来”结构,而是“将来→过去→现在(→将来)”的本质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心灵的历程和冲突的角度,考察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自我意识理论,并着重分析了心灵冲突的两个典型形式——苦恼意识与分裂意识,以及它们构成的悲剧意识与喜剧意识,它们对于寻求人类本质、反对异化世界的意义等.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现象学是一门意识哲学,而内时间意识是诸意识形式中最基础的一种。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胡塞尔通过细致的分析,完成了对内时间意识之基本结构——由滞留——原印象——前摄共同构成的现在域——的描述,并且由此回答了奥古斯丁与布轮塔诺留下的时间难题。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当代各流派意向性理论可分为现象学和非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意向性概念可以分为广义的意向性和狭义的意向性.对意向性理论的来源、发展以及各流派意向性理论的背景、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考察重点选取了胡塞尔的"意识意向性"、海德格尔的"此在意向性"、梅洛庞蒂的"身体意向性";对于非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重点选取了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代表人物前期维特根斯坦、赛尔和查尔默斯等人的意向性理论.对现象学与非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探讨了意向性理论对现当代西方哲学诸流派"对话"和"融合"的价值和关节点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最主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根本上标志着一种以本质直观为核心的哲学方法.麦克卢汉的传播学研究明显体现出"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其最具代表性的"媒介即讯息"的论点向我们宣示了可被直观把握到的媒介本质,它作为对关于媒介效应的自我意识体验加以现象学的描述和反思的必然结果,实际上正体现了麦克卢汉在有关媒介的认识领域中对于本质直观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