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试图考察的是马内阿的长篇小说<黑信封>中叙事特征,及其内化于叙事内部的批判力量,着力分析小说以书写极权时代创伤记忆为特征的梦魇叙事在文本中的具体展开形式,正是这种文本内部现实与梦幻的交织的形式力量,实现了对外部社会的否定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出人物复杂的生命体验。小说《逃离》体现了她在塑造人物内心方面的技巧。该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弱化情节和灵活的全知视角两大叙事策略,生动展示了主人公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4.
诺曼·梅勒的非虚构小说《刽子手之歌》以客观超然的笔触,真实记录了美国犹他州死刑犯加里·吉尔摩的人生历程和犯罪受审经过。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历史的记忆化书写,透过历史场景、细节脉络和创伤记忆反观个体创伤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揭示流淌在小说情节中的创伤本原,探讨创伤叙事呈现生存之原本状态与创伤之未知面貌的技巧问题,及其引导读者透视自我、整理记忆、反思当下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小说家,纳博科夫却以排局闻名国际象棋界。在文学创作中,纳博科夫有意识地应用国际象棋排局的艺术,令其叙事策略具有极强烈的个人风格。其回忆录《说吧,记忆》所具有的螺旋型结构、重构记忆、对读者的欺骗等叙事策略,呈现出与国际象棋排局艺术的相通性,形成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当代俄罗斯著名作家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小说《记忆记忆》讲述一个出生于1970年代的俄罗斯籍犹太人书写家族史的故事。作者以“后记忆”的形式作为小说叙述的基本框架,由此对俄罗斯犹太人的族性身份建构问题予以整体性观照与反思。小说中的家族记忆叙述,呈现的是被俄罗斯民族逐渐同化的族性身份意识,犹太民族的本原族性日渐稀释;而小说中的俄苏及欧美作家所建构的历史图景,隐性传递着犹太民族的创伤记忆。新一代俄罗斯籍犹太人在现实理性与主体想象的张力中,努力实现俄罗斯与犹太民族双重族性身份的融合式建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地点、时间、人物、情结等叙事要素的分析,《战地春梦》和《战地钟声》两部作品显示出了异曲同质的相似性。另外,《战地钟声》在叙事技巧上比《战地春梦》有了很大的丰富,却也在同时损害了故事的清晰和自然。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文化发展趋势下,从图像到影像的虚拟转向中,"后记忆"成为战争叙述研究的新视角,以再现"银幕上的祖代"生成身份认同,呈现被重构记忆引发迭代创伤,战争史观指涉实现未来政治认同。当遮离战后阴影的新一代个体通过银幕上富有感染力的历史创伤碎片来重新认识战争,并将从影像中继承的战争"后记忆"传承下去,对战争及其历史的想象也由此定型,记忆再塑形成"入戏真实",并将这种真实演化为技术时代的"政治正确"。  相似文献   

9.
查尔斯·费雷泽的《冷山》将个体的命运置于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下,表现了战争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带来的创伤。著名导演明格拉的电影改编用视觉化效果将小说主题进一步强化,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挣扎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引起了人们对战争、人性和爱的深思。小说中主要人物在身心上都因战争而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严重创伤,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创伤记忆,而爱使人们重新联系到一起,重新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10.
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构建了不一样的叙事美学,叙事艺术的创新使得整部作品的文学品质在关于精神信仰的对话与诘问中弥漫着一种神性的光辉和动人心魄的力量.从创伤记忆的修复出发,阿来以一个祭师的视角记录村庄消亡的史实,跨越地震灾难与人心动荡的巨大鸿沟,一步步探索物质与精神在历经自然震荡和价值流变之后的救赎,试图通过"云中村"这一象征物的建立实现传统与现在的"和解".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加拿大女性作家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认可。她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中的《男孩们与女孩们》在她系列作品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它是艾丽丝·门罗所有作品的一个“楔子”或“所有作品的雏形”。通过这篇微型小说,可以“一斑窥全豹”,对这位女作家所有作品中男性人物的命运走向、女性人物的命运走向以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娴熟的叙事技巧,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2.
心理现实主义以客观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通过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表达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的客观性、理性的思想。艾丽丝·门罗的作品,透过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空间中的性别回归,男性和女性在生活中的行为理性回归,体现了心理现实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加拿大著名女作家艾丽丝·蒙罗及其作品做了简明扼要的评述 ,摘其代表作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及其新特点进行了分析评论 ,指出其所反映的极具特色的“强者不强 ,弱者不弱”的主题寓意。  相似文献   

14.
爱与拯救:艾丽斯·沃克妇女主义的灵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自称为一名妇女主义者(womanist),认为妇女主义者之于女性主义者犹如紫颜色之于淡紫颜色。根据沃克的定义,妇女主义者热爱妇女热爱斗争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地球,妇女主义者致力于拯救民族心灵完整和健康。这种以爱与拯救为灵魂的妇女主义思想始终贯穿于沃克的艺术创作,而尤以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紫颜色》为杰出代表。折射到现实生活层面,则衍生为沃克的激进主义(activism),从早年投身的黑人民权运动到对9.11恐怖袭击的愤然指控,从反核污染到公开致信谴责克林顿政府对古巴的食物禁运政策等。妇女主义是解读沃克不可或缺的金钥匙,妇女主义批评也成为当代美国文学文化批评中不可忽视的少数话语。  相似文献   

15.
在创作实践中,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坚持“女性主义”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沃克揭示了黑人妇女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双重压迫,探索了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建立起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艰难历程。《紫色》是其代表作。它从主题,姐妹情谊,两性和谐及叙事策略等方面彰显了艾丽斯·沃克坚定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6.
爱丽丝&#183;沃克《日常用品》中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在《日常用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传统文化的母亲和代表现代风格的女儿的形象,围绕如何理解和继承祖传的被子展开情节,反映了由种族问题引起的家庭矛盾。小说借母女冲突表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在于深刻地认识理解其文化内涵,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苏珊·桑塔格戏剧代表作之一,《床上的爱丽斯》塑造了近十位配角形象,形成了配角形象系列。这些容易被忽视并被悬置的人物在整本戏剧中作用明显,他们通过自身的言语和形体动作对戏剧内容的建构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推进情节发展、凸显主角形象和深化戏剧主题三个方面。这些被悬置的角色在与主要角色的交互活动中,共同将这出戏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8.
文章意在从W.C.布斯关于修辞的理论出发,通过对叙述声音、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画外音的分析,探索汪曾祺短篇小说《复仇》是如何体现氛围即人物这种修辞技巧的,并着重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这种修辞技巧形成他自己的文体特色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发展迅疾的当下,文学成为文艺消费链条的中端,故事创作方式相应地朝文艺生产的方向转变。重新诠释故事,将故事的核心——人物关系拈出,借助叙事语法结构,能描绘出故事编创的简单形式,铺成故事创意编写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话剧《霸王歌行》是一部改编剧、历史题材剧和先锋探索剧。该剧遵循了改编伦理,完成了从小说到话剧的跨文本艺术形态转换;以对历史源文本的想像性阐释,完成了对历史的重构;在舞台呈现和叙事方式.尤其是文化立场和诗性精神方面,又体现出鲜明的先锋性。在话剧艺术日趋边缘化的时代,《霸王歌行》具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营构了较大的艺术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