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尽管风格迥异,但有很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是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各自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神话人物故事,分别展现了西方和东方的早期神话。作品中对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侧面描写,体现了女性在男权为中心的早期社会中的地位。对比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东西方早期父权制社会中人们对女性相似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对于国内读者来说,好莱坞的三部大片带给我们的只是一个了解《魔戒》的开始。托尔金在创作《魔戒》时回归到英国文学的最初传统,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讲述善与恶两大阵营进行对抗的神话故事。但是托尔金的神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回归,不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上皆有更高层次的超越。文章主要探讨了《魔戒》一书超越传统神话作品的意义以及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又以其内在的神话因素,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如此,由神话因素而构成的神话故事,在作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神话思维去阅读、审视这部作品。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解读这部伟大的作品,获得崇高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4.
《广异记》记录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显明的民间文学特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种特性:首先它是深受重视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传统影响而产生,富于时代特色的社会文化生活是其取之不竭的故事源泉;其次,该书在资料搜集方法上具有民间文学性;第三,该书确实辑录了大量流传于民众口头中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直接集中地表现了其民间文学特性。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民间文学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5.
塔哈·侯赛因的《山鲁佐德之梦》与鲁迅的《故事新编》均重视从多个层面对神话人物进行塑造,并在其中凝聚作者的哲学、政治、思想以及对社会的关注,使神话形象言其所不能。这两部作品在形式上存在诸多相似点,而在主题和内容方面却大相径庭。利用神话人物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法,在鲁迅和塔哈·侯赛因的笔下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正是源于两位作家杰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6.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可以认为是体现中西不同文化特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结合马林洛夫斯基的文化三因子论,从器物、组织制度和价值观念三个层面指出两部作品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以期对两部作品的赏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世界著名的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其代表作品《千面英雄》中指出,不同地区文化中衍生出的众多神话故事之间存在着某些基本的、共通的思想,他通过进一步地研究归纳出了这些不同神话中英雄的一般冒险模式:分离——历练——蜕变.《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主人公巴克经历了从乐园散失到九死一生再到王者归来的蜕变过程,这完全切合了坎贝尔的神话学理论.通过对巴克的神话原型解构,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该部作品的神话学内涵,为解读该部作品提供一个崭新的文学批评视角.  相似文献   

8.
满族和朝鲜族都曾笃信萨满教,《尼山萨满》传说和《钵里公主》神话分别是满族和朝鲜族萨满教文化的代表,它们都以萨满"治病救人"的故事,展现了丰富的萨满世界。两部作品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因民族特性、政治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主人公形象、故事的情节模式等方面分析《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三部作品中的才子佳人模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同性恋作为社会的一种边缘人群,一直是作家所关注的对象,《孽子》、《斯普特尼克恋人》、《心是孤独的猎手》这三部小说则通过对这群游荡于社会边缘的人群的描写,表现了这群对归属感和认知感的追寻,然而越是追寻越是孤独。从而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写出了整个人类社会都存在的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孤独。  相似文献   

11.
月亮神话是中国上古神话的的瑰丽篇章,其生成、演变与发展浸润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弘扬与传承,彰显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12.
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西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经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浓缩着华夏民族的遗传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了中国古代最辉煌时期的文化;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相似文献   

13.
蚩尤在中国远古神话里占有重要地位,但自《山海经》开始,其叙事模式几经变化。《史记》塑造的“乱神”与“战神”双重形象,延续千年。清末至民国,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进入,蚩尤成为统合以“苗”为主体的边胞人群的象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蚩尤不仅是苗族身份认同的符号,而且与黄帝、炎帝构成中华“三祖”,成为新时期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标示。但在各种力量驱动下,它也同时成为可资利用的文化品牌,引起争夺。在此过程中,作为“遗产”的蚩尤经历了多重阐释,也数次重塑了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献典籍文字独特、版本珍贵、内容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抢救整理以及保护开发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不仅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研究和发展,也是国际国内民族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人格神”与“神格人”的价值取向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张扬个性的西方“人格神”传统不同的是,中华“神格人”传统崇尚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操和经世致用的献身精神,二者的差异根源于西方商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的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同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一样 ,有着悠久、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 ,反映着远古社会的状况。盘古开天辟地可说是中国最古老的神话 ,其故事在经书、纬书及野史中都有记载 ,结合大江南北的传说遗迹和考古资料 ,我们可以看到北方氏族部落向南方的迁徙和融合轨迹 ,因而盘古氏并非是虚幻的神话  相似文献   

17.
受西方海洋文明中心论的影响,中国沿海城市的文明形态长期受制于陆地农耕文明的理论框架。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对连云港城市文明“物质遗存”进行考查,证实了本土海洋文明的历史存在;而通过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对连云港城市文明“精神遗存”的透视,则进一步澄明了连云港海洋文明形态的客观存在。在如此双重视野中对连云港海洋文明进行阐释,可以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文明形态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神论的角度对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与卡夫卡的神话故事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做了比较,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从而使人们看到了现代人的卑微、平庸和渺小。  相似文献   

19.
《人物志》的价值及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志》是曹魏时刘劭所著的一部人伦鉴赏的专著。该书主辨人材,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幽摘微,并推演出专门的方法,遂成一学。本文除对《人物志》作一定的评介外,略考其学源,同时还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作一定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远古婚姻神话虽然十分复杂 ,但其叙事模式却主要有三 :“龙配龙 ,凤配凤”模式 ;“龙配凤”模式 ;“美女配龙凤”模式。它们不仅客观记录了中国原始先民的婚姻演变史和氏族形成史、宗教观念和女子地位的演变史 ,而且也真实记录了远古诸氏族不断融合、华夏民族初步形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