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上古汉语雅言、方言里存在着一种合音对应现象,即一些联绵词和与之相关的单音节词,以互变构词方式“合音词(声+韵)=联绵词(上字声+下字韵)”进行拼合或切分的转写。雅言与方言之间、某一地域方言内部、地域方言之间,都多有例证。本文认为,这种合音对应现象是一部分联绵词的成因,也为反切法由中国自创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2.
汉语合音现象简论崔黎合音现象是汉语中比较常见但又比较特殊的一种语音现象,作为个别字例曾被许多人发现并研究过,但对汉语中合音现象的系统收集和整理工作尚未进行。所谓合音现象,就是经常连用的两个汉字的音节由于连读或快读等原因按照一定规律合成为一个音节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官话方言里,意义的虚化常常伴随着语音的弱化,语音弱化的终极是合音。合音语法化造成烟台方言虚成分两种虚化路向——变调和儿化,这两种路向基本以虚成分的性质为条件,附着性的助词成分、词缀发生变调合音,非附着性的介隔性介词成分发生儿化(变韵)合音。合音是作为分析性语言的汉语语法词或附着词的后续阶段的虚化模式,异于形态变化语言的屈折形态。  相似文献   

4.
合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的音变现象。汉语的合音现象比较普遍,合音研究对考察汉语历史音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打通语言共时变异和历时变化的研究,考察语音、语义和语法之间的互动共变关系,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价值。未来的研究从内容上要深化对合音现象的解释,从方法上要加强多种研究范式的综合运用。儿化韵、子变韵、D变韵、小称音变等都是合音,合音的多样类型有待深层生成机制的统一解释。合音与词汇、语法关系密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进语言的结构。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界定应遵循语义关联、时间先后、语音照应、语料佐证等原则。合音的形成受"一音一义"律的推动,并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汉语音变现象多数体现了语音形式与语义之间的互动共变。  相似文献   

5.
合音词从产生的原理方面考察,似乎是一种畸形词,不合汉字产生的传统规律——“六书”。正象黑格尔说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音词形成之后作为一个客观的语言实体,广泛存在,普遍使用,并且还要不断产生,这就有它的合理性,有它存在的理由。这就要求我们对它的内在规律作些探索,求得对它的进一步认识。 汉语传统造字方法就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表面看,合音词不属六书的任何一种;深入去看,它又没有完全脱离六书的基本模式和范畴。它是六书的一种综合运用,某些方面是对六书的一种突破。撇开六书中的象形、指事、转  相似文献   

6.
(一)从“盍去诸”说起一九七九年高考时,有道语文题是要求考生把《赵人患鼠》(刘基(《郁离子》)中的“盍去诸”译成现代汉语。这一下把不少考生都难住了。其实,这道题并不算太难,但由于多数人不知其中“明三暗五”的这个奥秘,因而一筹莫展。“盍去诸”看去是三个字,但因其中的“盍”与“诸”都是“合音兼义词”(简称“合音词”或“兼词”),所以实际上等于五个字。“盍”是“何不”的合音词,“诸”是“之乎”的合  相似文献   

7.
一词多义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语言的人,在理论上一致公认,语言中的词和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是不能画等号的。可是,一涉及到汉语,尤其是涉及到古代汉语,就有不少人常常把字和词混为一谈。譬如,由于汉字普遍是一字多义的,因此便把一个多义字的本义和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各种引申义,甚至包括这个字被通假后所表示的其他意义(即所谓“假借义”),统统认为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从而认为汉语的词也普遍是一词多义的。有的古代汉语教科书所收录的“常用词”,就是以字为单位计算词的数目。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汉语词体现在书面上的代表,是记录汉语词的符号,词又是汉字所记录的内容。在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节词占主导地位,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字就记录着语言中的一个词,这是古汉语中汉字写词的主流。我们讨论字的分化,就是从汉字记词的这种通常的情况出发。至于有些特殊的情况,如“葡萄”、“倜儻”、  相似文献   

9.
汉文字与汉语中词的关系,显然不同于字母文字与屈折语中词的关系,对此,中外许多学者曾有过论述,如:汉字系统是完善的表词文字体系;是兼表词和词素的文字体系;是语素一音节文字;在许多情况下,“是把单独的词汇项和语法项当作一个整体的书面表达”.不少论著还分析了一字一词、一字多词、一词多字等汉字与词的对当关系,从多角度探讨“汉字的语言性质”.然而,这些论述和探讨,大都着眼于某个或某些完整的汉文字与汉语中词和词素的特殊关系,并未深入到合体字结构的内部,去研究某些独体文和某些合体字在组构新合体字时的语言性质.本文意在揭示:许多独体文和合体字是以语符或书面词的身份进入新字组字程序的,就是说,存在着“以词组字”的特异现象.  相似文献   

10.
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法与词汇教学法一般是分开探讨的.但汉语的字和词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字与词在语言单位上是重合的,字与词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字与词的教学不能截然分开,可以采用系联教学法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1.
《九江师专学报》去年第四期发表了文西同志的《合音词与“六书”》一文。该文意欲对合音词的内在规律作一番深入的探索,求得对它的进一步认识。作者的首意无疑是值得赞同的。然而通览全文,颇有疑窦。特提出来向作者、读者求教。文西同志的文章一开头就指出:“汉语传统造字方法就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表面看,合音词不属六书的任何一种;深入去看,它又没有完全脱离六书的基本模式和范畴。它是六书的一种综合运用,某些方面是对六书的一种突  相似文献   

12.
为数不少并成系统的合音词是宁波方言词语的突出特征之一。从语音角度看,宁波方言合音词基本采用反切的方法但又有个别特殊变异;从语用角度分析,宁波方言的合音词均为日常生活口语的高频词,并且在其使用中又有紧密、松散及扩展等不同的体现合音程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WORD和字分别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自然单位。汉语中的字等于或小于词,是汉语的构词单位,相当于英语中的词素。在形态结构上,汉语中的字和英语中的词大都可以分析成更小的音义单位。而分出的这些单位都相当于英语中的Morpheme。Morpheme可译成词素或字素,相当于汉语的偏旁部首。英语中的构词和汉语中的构字部件都不变,但洐生能力极强,掌握这些基本的构件,对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兼词漫议     
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同性、同义和语法作用,叫作兼词。《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句中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和“于”。“之”是人称代词,代“阳货”;“于”是介词,表示处所,译为“在”。“之”作动词“遇”的宾语;“于”同“涂”构成介宾词组,作“遇”的补语。兼词有两种。一种是合音的兼词.一种是合体的兼词。合音兼词的读音为所兼两个词的拼合,也就是两个词的快读。合音兼词又称合音词,也叫急音。《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围,方七百里.有诸?”句中的“诸”是合音兼词,相当于“之乎”…  相似文献   

15.
羌汉语言接触形成的一组同源汉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导致语言接触。在此过程中,语言相互吸收或输出成分。就吸收而言,非汉语词汇成分进入汉语以后,汉字一视同仁地加以记录;使用既久,其非汉语色彩消失,当中一部分便循着汉语词派生路径孳生同源词,汉字又对这些同源词记录,出现了语言底层并非汉语而文字层面有汉语特征的同源字。古汉语中,"卢"字有黑义,来源于古羌语。垆、栌、、、鸬等字秉承"卢"字音义,形成了一组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同源字。  相似文献   

16.
一种语言必须具备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基本要素,而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它们在词汇方面的差异很大,单从数量来讲,英语词汇总量大大超过汉语.据统计当代英语词汇已超过一百万个,而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中的汉语字才4万多,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一个汉语字或同时表达汉语同一个意思.本文从一个最常见的汉语词“会议”入手,看看这一词汇如何用众多不同的英语词汇来表达.  相似文献   

17.
汉语和日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声词和拟态词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符号。日语中的拟声调和拟态词均属副词类。汉语中,拟声词属特殊词类,也有归属于叹词的,而拟态调则属形容词类。由于拟声词、拟态词在汉语、日语词类归类上有差异,往往给日语学习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本文通过大量例句,对日语和汉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学习者能够形象、准确地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汉语借形词指的是借用其他民族语言的文字书写形式而构成的一部分特殊的汉语词语。随着当代汉语词汇借形手段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借形词的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历时发展中,我们看出整个借形词正逐渐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一个较为完整和严密的子系统。自汉语借形词诞生以来,它就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具有社会和文化的功用。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中,合音与相连并用的前后字的音节构成及语音规则有密切联系,一定的外部语音环境和适当的音节构成都有利于合音的形成。合音时,合音成分必须在一个音步的框架中;声母方面,合音后字音节的声母多是零声母或发音部位靠后的擦音、塞音或塞擦音,且合音前后字音节的声母都多是不送气辅音;韵母方面,合音前字音节的主要元音多是开口度较小的中、高元音,而合音后字音节则大多以a为主要元音。合音在形成过程中要受到特定方言音系结构规则的制约,合音也能够生成方言中单字音系统中不存在的音节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并改进方言的音节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20.
梅祖麟先生1986年评吕著《近代汉语指代词》时提出一个观点:“近代汉语指代词的音变都不怎么合乎规律”.支撑这一论断的是所谓“合音”说.然“合音”说既有悖于汉语音韵传统,亦不获汉语方言学支持,更将假借字当“真”(本字),在近代汉语史上只说旧质承继,不见新质产生.近代汉语指代词的语音及其音变,是有其规律的,今普通话指代词系统的词形和语音,是近代汉语历史演进、各大方言“准通语”相互激荡而成的自然结果,毋须动辄以“非汉语影响”来说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