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有着丰富而多彩的猪文化历史,<西游记>中猪八戒是作为现实的化身而存在的,在取经故事中代表了人民生活较现实的一面,使这部神话小说增添了许多人情味.从对猪八戒这个人物精雕细刻的传神之笔中,我们可以探寻包孕着猪八戒形象的独特的文化意蕴,阐析猪八戒形象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意蕴,进而引发出对这一形象的理性思索.  相似文献   

2.
阿Q的远祖──猪八戒形象漫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Q的远祖──猪八戒形象漫论张锦池想写这篇文字由来已久,因为有三个问题一直在牵动着我的思绪。一是涉及文学史上一个问题。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这无疑是正确的。我想补充一句:这种打破,实始于《西游记》而成于《红楼...  相似文献   

3.
令人感兴趣的是,就在《西游记》中人物展开活动的主要场所——新疆发现了似乎和猪八戒形象起源有密切关系的一件考古资料,这就是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第一百七十八号窟前室东壁的一幅“猪头菩萨”的画像。它猪头人身,站在佛的身边,是一尊护法神。  相似文献   

4.
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神话人物形象在小说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和美学风貌构成对比的姿态。从与时代契合的角度观照这两个形象 ,我们可以发现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折射出浓郁的心学色彩 ,他们分别代表了处于流变之中的阳明心学对人性的呼求———狂与欲。狂与欲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中呈现出合流和变异的态势 ,成为晚明士风的主基调 ,从这个角度看 ,《西游记》确实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先驱之作  相似文献   

5.
论瑜珈教与《西游记》的众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西游记平话》的诞生与宋代以来一个民间宗教有关,这个民间宗教即为源出于密宗的瑜珈教,《西游记》中的多数佛教神明皆为瑜珈教崇尚的神明,其主人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皆与瑜珈教有关。最早完成《西游记平话》故事构架的是南宋福建永福县的张圣者,他是一位瑜珈教大师,在民间有广泛信仰,闽南与台湾又称其为“法主公”。  相似文献   

6.
纵观建国四十多年《西游记》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横向来看,与其它几部古典小说研究相比,《西游记》研究是较为沉闷的。面对现实,我们认为《西游记》研究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四十多年来,《西游记》研究仍有几大难题让人纠缠不清,诸如《西游记》作者与成书问题、《西游记》主题和思想倾向、《西游记》中神魔与神佛的关系、孙悟空形象的源流和典型性问题等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的情节是单线发展的,不象《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情节那样错综复杂,它着力刻画的人物也只有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少数几个人,这一点也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大不相同,但吴承恩居然能把《西游记》写成一部波澜起伏、绚丽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巨著,从而吸引了千千万万时代不同的读者。足见作家的艺术功力之深。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情节单一往往流于平板,然而吴承恩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既保持了情节的单线发展,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毛病的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他成功地运用了三段法。《西游记》全书就是一个大三段。前七回的大闹天宫是第一段;它是孙悟空的个人英雄传记;八至十二回是第二段,介绍了唐僧的离奇身世和取经的缘由;十三回以后写西天取经,是全书的主体。《西游记》这个大三段中又包含了众多的三段式。这些三段式也不是一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西游记》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西游记》的研究更加活跃。1986年11月3日至7日,全国第二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在浙江普陀山召开,标志着《西游记》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将近几年来已发表的论文和这次讨论会提交的论文,加以简要综述。一、关于《西游记》主题的新说在对《西游记》主题的认识上,近几年来的新说主要有以下五种: 1.哲理说。金紫千认为:“《西游记》是通过神话故事形象地喻明一个‘求放心’的道理”, “孙悟空的历史,是一条完整的人生道路,是一部很典型的精神发展史”,进而,他把这部作品的主题概括为:“《西游记》故事显然是在告诉人们这样一条哲理:人的思想只有归于正道,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见《文史哲》1984年第  相似文献   

9.
一、幽默语言的审美特征在语言修辞过程中,人们不仅按照一定目的去选择词语(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洁),而且也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感觉去遣词造句(尽量幽默生动,句式丰富多彩),使之成为优美的艺术语言.修辞中的幽默点染,就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审美活动.幽默语言的审美特征——受到人们喜爱的美质,愚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谐趣之美 首先给人的直感是它具有谐趣性.幽默的语言的轻松、情趣和可笑构成谐趣性的三个要素.情趣性既是构思幽默语言与幽默艺术的出发点,又是衡量幽默意境高低浓淡的根本指标.《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是塑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可爱的形象,而这塑造之功,是绝对少不了这幽默艺术的高度运用和发挥的.没有幽默艺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应一扬 《南方论刊》2014,(6):103-104
古典名著《西游记》广为人知,其故事背景与情节更是提供了鲜活的引例供后人窥探大唐盛世。本文以猪八戒为例,循理于其婚姻形式,成礼流程和婚后事由等书中描写,试分析其婚姻关系及效力。全文着重于"婚姻属于何种形式"、"婚姻是否合法合理"、"能否悔婚改嫁"等问题进行解读,以《西游记》为样本为了解《大明律》提供范例,古文新解。  相似文献   

11.
一在《西游记》讨论中,神魔问题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孙悟空的基本评价,影响着人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为了不使讨论过于枝蔓,有必要先作两点说明:其一,《西游记》是在民间流行的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甚至有许多重要情节都来自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因此它不是吴承恩的独立创作。但是,与以前一切取经故事相比,《西游记》在主题、人物、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改变,成为一部“神骏丰腴,逸趣横生”的杰作。正如郑振铎所说:“吴氏以他的思想和灵魂贯穿到整部《西游记》之中。”(《中国文学研究·〈西游记〉的演化》)我们应该把《西游记》作为一部有着整体艺术构思并体现着吴承恩的“思想和灵魂”的长篇小说来理解。其二,读《西游记》的人,往往很自然地由神魔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并不觉得神魔世界离现实生活太远,这是由于作者颇为自觉地把自己对社会的某些认识和理解融入了对神魔形象的描写之中的缘故,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神魔有象征意义,或者说有寓意。作者的《禹鼎志序》可做旁证。《禹鼎志》是作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的取经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为人类不惜冒险、牺牲七情六欲、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拯救众生的理想的事业。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超越了对个人自由的执著,而把"普度众生"作为更高的人生追求。作者所描写的人物也有不足的地方。其文本提供的结论引起了人们不少误解。  相似文献   

13.
也谈《西游记》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主人公孙悟空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尤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然则,《西游记》一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作者通过孙悟空这个形象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却是尚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建国以来,曾有不少研究者分析,不少文学史论述;但与原著合而观之,总感到不  相似文献   

14.
<正> 《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着很多分歧。现根据我们所见的材料,将建国以来《西游记》研究中讨论较多,争论较大的几个问题试综述如下。一、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四种观点。1.正邪相争,而邪不敌正说。这是张天翼在一九五四年提出的观点(见《西游记研究论文集》,以下述及张天翼的观点均见此)。他认为,《西游记》中“神是正,魔是邪,而邪不敌  相似文献   

15.
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二三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论到孙悟空形象的来历时,认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孙悟空的根本。此论一出,受到了鲁迅的反对。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坚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看法,即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袭取无支祁,并非来自印度。由此引出了《罗摩衍那》中的印度神猴哈奴曼和《西游记》里的中国神猴孙悟空等渊源关系的讨论,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新的代表人物是吴晓铃和季羡林。一九五个年,吴晓铃发表了《西游记和罗摩延书》的专稿,坚决支持鲁迅的意见。季羡林在《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里和专著《罗摩衍那初探》中,则再三主张孙悟空的形象基本上借自印度的神猴哈奴曼,实际赞同胡适之说,两种意见大相径庭。但是,从一九一一年近代著名诗人苏曼殊注意到汉译佛经中有关于《罗摩衍那》的记载起,七十年来陆续从汉译佛经中发掘出不少有关《罗摩衍那》的文献资料,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现将我初步整理的结果,提供给读者,对于开展这一课题的比较研究,也许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章杏玲 《江淮论坛》2014,(4):179-183
猪八戒作为吴承恩《西游记》中最优秀的喜剧角色,代表了明代中后期被放大了的普通世俗之人的形象。矛盾冲突塑造典型文学形象,以代际冲突作为切入口,将八戒涉及的代际冲突类型概括为翁婿冲突、君臣冲突和师徒冲突。在与以高太公、玉帝和唐僧为代表的正统观念、宗法观念、宗教观念的对抗下,八戒在情感、饮食和品行方面展示了作为普世形象的世俗思想及基本的人性需求。基于八戒代际冲突的特质表现,可从当时代环境剧变下不同代之间在价值观念、文化信仰和行为取向等方面剖析八戒普世形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孙悟空原型的符号美学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游记》的原型,即《西游记》人物形象渊源的问题,学术界进行过比较细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孙悟空的原型,讨论得尤为深入。概括地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为“国货说”,指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是唐人传奇小说中的妖猴无支祁,这种观点以鲁迅为代表。鲁迅在介绍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李汤》B寸说:“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广泛支持,游国恩、冯沅君、吴晓铃、金克木、刘毓忱等著名学者都持类似观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神魔小说的典型代表,《西游记》中多次出现龙王的形象,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贯穿于整个取经故事,成为《西游记》中着墨最多的配角。龙王形象之所以能深得作者青睐,既受普遍流行的民间信仰的影响,也是作者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有意之举。  相似文献   

19.
性功修炼是《西游记》的灵魂,这一灵魂支配了《西游记》的整体艺术构思尤其是《西游记》的整体情节框架:神灵对心性修炼的操纵使得神灵成为《西游记》的叙事权威,宗教考验是《西游记》叙事框架的核心动力,赎罪证果是《西游记》叙事框架的辅助动力。  相似文献   

20.
明代章回小说的女性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林夕 《船山学刊》2009,(1):175-178
明代章回小说女性形象的演变表现如下:从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为代表的历史英雄、神魔侠义小说中的妖女形象,到《金瓶梅》《绣榻野史》为代表的艳情小说的淫妇形象,再到《章台柳》《山水情传》《鼓掌绝尘》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这表现了作者审美观的从神奇-日常-理想、女性观情欲观的从遵循-叛逆-皈依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