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推行审判改革的今天,选择什么样的诉讼证明模式是证据立法不能回避的问题。从自由心证的历史沿 革出发,对自由心证的概念、内涵作出了分析,针对我国现实的司法证明模式中对自由心证的运用作出了 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几年社会纠纷的日益增多,重新思考我国司法机关具备什么样的司法功能,已成为当前学界不能回避的问题。虽然司法基本的功能在于解决纠纷,但宜不仅限于此。根据法治国家的经验和司法发展的趋势,我国司法机关应适当扩大司法功能是必然选择。   相似文献   

3.
所谓回避制度,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基于法律规定的某些事由,不得从事或担任某种职务,或不得实施某种职务行为的制度。广义的回避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诉讼法规定的回避,即司法回避;二是劳动法、考试法、竞赛法规定的回避;三是经济法规定的回避;四是组织法、公务员法规定的回避。  相似文献   

4.
目前 ,刑事法治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刑事司法改革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现状 ,在刑事司法改革中必须坚持严肃、公正、科学与文明的原则 ,强化刑事司法改革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回避制度既有其自身的价值,又为实现实体公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本文结合我国相关立法及司法实践现状,思考刑事回避制度的完善,并提出明确回避理由、扩大回避对象、合理化回避程序等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地为实现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回避制度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屯溪区人民法院今年伊始,为了公正、文明、高效司法,作出两项民心工程,一是阳光司法,让老百姓亲身感受到司法诉讼全过程,打官司的当事人赢得清清楚楚,输的明明白白;另一项就是高效司法,最大程度地为老百姓解决纠纷提供便捷高效的和谐司法环境。  相似文献   

7.
司法社工组织的建设会遇到四重张力。一是合法性张力,这是司法本身代表的“公权力”与司法社会工作组织的民间性之间的张力;二是目标性张力,这是国家司法的行政性与司法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之间的张力;三是独立性张力,指政府司法部门对司法社工组织的他组织与司法社工机构的自组织之间的张力;四是匹配性张力,这是政府购买司法社工机构服务与司法社工组织自己去寻找服务项目间的匹配性张力。对于这四重张力,作为主要参与司法社会工作组织建设双方的政府司法机构与司法社工组织,既无法回避,也无法对之完全消解,而只能寻求并探索出一条平衡张力的“互适性”道路。事实上,司法机构和司法社工组织双方也正是在这四重张力间的互适表达平衡中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几年社会纠纷的日益增多,重新思考我国司法机关具备什么样的司法功能,已成为当前学界不能回避的问题.虽然司法基本的功能在于解决纠纷,但宜不仅限于此.根据法治国家的经验和司法发展的趋势,我国司法机关应适当扩大司法功能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回避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对于保证审判权的公正行使,为当事人合法权益获得司法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依照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出现的新情况,笔者认为对下述几个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探究。一、回避主体的亲属范围问题根据民事诉讼法回避第一…  相似文献   

10.
论索债型非法拘禁行为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文 《学术探索》2004,(11):44-47
因为认识上的模糊和分歧 ,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对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行为定性时举棋不定的态度和回避问题的行动 ,形成量刑畸重或畸轻的结果。对刑法价值取向的趋同认识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基础。而法律的专门规定和扩展解释 ,则是解决问题的法律依据。应当坚持主、客观一致的原则 ,作出罪责刑相一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能动司法之功能--基于社会转型现实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者应当遵守司法权的被动性,奉行不告不理的原则。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客观现实要求司法者在遵循司法被动性的前提下辅之以司法能动性,秉承正义的法律价值和理念,遵循法律原则,并充分运用司法经验,正确地适用法律,在理性地对案件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行使裁判权,以解决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秩序。司法者在司法过程中理性的能动司法不仅有助于社会秩序重构和形成调整新型社会关系的规则,而且有助于新型权益的生成和维护以及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法治社会,国家的最高权威是宪法,不允许任何人具有超越宪法的特权,因此国家设置专门机构对于具体法律和行政命令的合宪性作出裁决。对于这样的司法审查制度,西方政治家曾作了充分的论证,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宪法的某些规定已经包含了司法审查的部分内容。当前,不仅需要在理论上肯定司法审查的必要性,更应当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中回避制度的设置有其重要的核心价值、理性价值和延伸价值,对于领导干部而言,由于其特殊的权力、影响力,适用回避制度的意义更加重要。但是回避在现行的刑事诉讼规定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对公安司法机关负责人的回避在法条规定和程序设置上有诸多瑕疵。通过对发现的这些缺陷进行深入的考量和分析,重点找寻出问题的症结,从五个方面提出完善的方案,希望使回避制度的架构更加严谨,为权力的廉洁规范化行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大个案监督的合理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大个案监督,无论在法学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部门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支持和反对的两派大有势均力敌之势,这种状况使司法实践隐入了两难境地。因此,尽快地形成一致的看法是司法实践走出两难困境的必由之路。为了形成一致的看法,有必要对人大个案监督的合理性作出进一步的考察,以为一方说服另一方增加有力的论据。  相似文献   

15.
法院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通过公力救济解决利益冲突,取代同态复仇式的私力救济的专门场所.公正是其赖以维系的生命线.因为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这并不意味着法院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地实现它,程序效率即司法效益亦是法院的司法活动的过程中所不可回避的另一重要问题.诉讼公正是司法活动的内在本质要求,程序效率是司法活动的外在行为要求,二者唯有实现完美的结合才是司法活动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况继明 《学术探索》2012,(10):44-47
本文通过对当前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从克服审判机关的"行政化"趋势,避免角色错位;杜绝司法不作为,规范司法行为;实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避免吃"大锅饭"导致谁也不负责任;对法院设置和法院体制进行改革,科学合理地配置司法资源;认真实施并完善法官回避制度;正确对待媒体网络舆情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对策思考,从而保证审判机关依法有序地开展诉讼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同时也为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帅 《南方论刊》2009,(1):40-41
公司司法解散是指公司经营出现显著困难、重大损害或董事、股东之间出现僵局时,依据股东的申请,裁判解散公司,以维护股东的权益的解散方式。公司司法解散的事由主要有公司陷入僵局和公司或股东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请求司法解散公司之诉也作出了规定,应该说这是我国公司法立法上的重大突破。但由于立法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局限性,《公司法》关于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规定还有不足,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使之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法律思想的结晶 ,程序正义在当下中国法治进程中所具有的价值不言而喻。清末司法改革在西法东渐和立宪主义背景下 ,把程序正义女神请进中国 ,初步确立了司法独立、审判公开、民刑分审、律师辩护、回避等程序性制度。本文旨在探讨清末司法改革中程序正义之路的开启对中国传统司法的现代转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益问题的诉讼保护形式体现为涉及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公益诉讼.但由于司法政策的原因,特别是由于公益诉讼与传统的民事诉讼理论的冲突,导致中国司法实践对公益诉讼采取回避态度.因而建议扩大公益诉讼的范围,根据诉的利益来判断当事人的请求是否可以请求司法保护,在利益的判断标准上应当强调公共利益保护优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0.
刘思萱 《社会科学》2012,(4):98-107
在全国法院倡行服务大局、能动司法的背景下,政策如何影响司法裁判已成为司法理论与实务不容回避的话题。以我国企业改革政策为切入点,对1979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比分析,初步梳理司法回应政策的四个演进阶段。通过对最高人民法院44个破产案件审理相关文件解读,将司法回应政策的具体形态区分为四种形态。进而强调司法回应政策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并从司法回应政策的基本定位、区分政策层级对回应形态的选择适用、制定回应的前置程序、个案回应形成指导性案例这四个方面,理性建构司法对政策的良性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