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以来,制造业面临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全新机遇和挑战。作为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新出路,制造业被重新重视起来。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12年2月正式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也开始从整体上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也在2013年10月推出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与此相应,我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即“中国制造2025”,一时间制造业又重新回到了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2.
“工业4.0”自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之后,便一度成为业界的热点话题.面对工业强国的崛起,作为传统工业大国的中国迅速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专项行动计划,计划第一步就是“中国制造2025年”行动纲领.此次战略总方针就是计划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工厂,实现国内传统制造的智能转型,最终完成将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甚至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分析此次制造行动纲领,不难发现.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转型是本次战略计划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过去的3月,“创新”“创业”再次成为中国大地的高频词。先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双引擎之一。半个多月后,中央便正式公布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提出近百条的改革“干货”。又过了两天,旨在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长期规划《中国制造2025》也揭开面纱。  相似文献   

4.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开始下降.中国制造被贴上山寨、劣质的标签,如何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提升全球竞争力,成为首要任务.中国规划了制造业未来10年的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大领域.会议还决定,推出中国制造重点领域升级方向绿皮书目录指引,动态调整、滚动推进. 业内普遍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有望引入“互联网+”作为重要发展思路,而具体的实施路线图也已基本成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朝着高端化、自主化的方向持续迈进。制造业是我国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时代,制造企业必须引入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完善财务信息化建设,推动会计工作的转型升级。如此,才能切实增强制造企业的经营分析能力,降低其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以更加科学的数据为依据做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引起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关注,一时成了国内媒体热门话题,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25位院士和40多位专家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作用、地位、发展趋势和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研究报告》,受到国务院各部委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的制造业蓝皮书;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关于《“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展望》的研究;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国制造研究报告》等。至于相关的论文、短评、名人指…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制造”与“中国品牌”2004年的广交会上,不少国外采购商都赞叹中国服装价格不错、质量也好,可当进一步问及与法国、意大利服装的比较时,他们都忍不住笑了,仿佛这之间根本不具可比性。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大鹏一言以蔽之:“中国制造”与“意大利制造”的差距不在于品牌,就在于制造。“中国制造”最终是要面向世界的。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的价值是由品牌制造业所贡献的。中国工业经济联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什么,一定要弄清两个观点:“智能化工业”和“消费互联网”.我国政府出台互联网+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德国“工业4.0”和英美“制造业回国”,而在制造业中加入互联网科技,使之成为我国智能化工业的一个开端.因此,互联网+诞生后首要的服务对象是工业制造业.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4,(37):18-19
正一个需要动员全国力量来做的大战略——"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正在酝酿中。而福建泉州,则已被中国工程院列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为制定"中国制造2025"提供地方案例支撑。目前,中国工程院已提出《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2020行动计划》的初步框架。《计划》作为发展纲领性文件,将聚焦于科技创新,其最终的研究成果将包括:泉州制造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展现状、优势与劣势、存在的主要问题,泉州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4,(38):18-19
正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说法不同,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工业4.0的进化历程。同智慧地球、工业互联网等一样,工业4.0把生产制造业的未来作为关注点,其最大亮点是强调"机器在思考"。自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以来,工业4.0这一理念已传播到中国。作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思路是借助两个IT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例,详述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改革,使人才培养更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制造”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要破解这个困局,不仅要在“制造”上花力气,还要在“服务”上动脑筋。许多中外经典案例都说明,“制造业服务化”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同迈进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多位两会代表委员和相关专家表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三项具体措施体现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全新思路,将锻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势力",有望打  相似文献   

15.
“世界制造中心”诞生于19世纪产业革命之后,经历了3次大转移,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现在的日本,每次转移都标志着世界科技和制造业的一次飞跃。当前舆论认为“世界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首先要求该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在全球占有较大比重,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其次,工业品出口在全球占有较大份额;再次,应是当时工业技术世界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主要新技术的发源地,并且由于技术进步迅速而具有相当高的生产率;最后,有在世界上规模能力居于前列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从国内工业产值占全球的…  相似文献   

16.
《领导决策信息》2013,(35):30-31
8月3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了《2013中国企业500强》、《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2013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今年500强的最大的亮点是首次实现了东中西部都有大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突破。但与此同时,出现在制造和银行之间利润的新“剪刀差”现象也折射出经济结构调整令人忧虑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蓝海最终都会被模仿,如何应对?在中国,吃独食难,独霸市场做“独孤求胜”更难上加难。就以《蓝海战略》一炮而红为例,继而《开创蓝海》、《分众的蓝海》、《发现蓝海》、《蓝海战略本土化实践》、《中国企业蓝海战略》,涌起了一股汹涌的“蓝海”书潮,对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以成本低、价格低影响了世界市场,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原有的成本优势发生了变化,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本文以美的集团为例,说明企业在应用成本领先战略时,应着眼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供应链管理、管理创新、自主品牌等更高层次的要素,打造可持续的成本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我国大力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逐步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国现代的职业技术教育应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培养具有较高质量意识、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工匠型人才,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而实现转变的关键在于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通过对"订单式教育"在现有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总结了目前订单式教育的不足,提出了工业4.0背景下的新时代"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有效践行了高职教育"工匠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高职教育在实践制造强国之路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