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家的审美心理一方面与作为人类的审美本能相一致 ,一方面又与他所处的现实环境状况相适应 ,这两方面构成艺术家身上的社会心理反映。在文艺创作上 ,“完满自觉的创造”是一种自由创造 ,它把自由与必然真正统一起来 ,把艺术家个人的精神方面与历史的精神方面真正统一起来 ,从而实现人类精神创造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2.
艺术审美意识是艺术家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活动.胡塞尔现象学中对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有一定的研究分析.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决定因素就在于其对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准确把握.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审美选择、审美指向均来自其审美意识的潜在"意向性"和"功能性"指令,即现象学中的"内意识""内知觉"等因素的活动,它是艺术家审美判断中的重要"神经".艺术家如何把控与运用好"意向性"与"功能性"作用将会直接关系到艺术家艺术创造的成败.艺术家通过对敏锐的审美意识的把控来指向其审美理想所需目标,达到艺术家审美创造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3.
美的艺术是创作主体在理性基础上的自由创造物,它无规律无目的,却又合于规律与目的性。只有天才能创造它。天才作为天赋才能是自然天成的,然亦需后天知识积累的帮助才能得到完美表现。美的艺术是天才创造建构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以感性直观的形式显示了高度概括而无限丰富的理性意蕴。以上是本文对康德艺术论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包装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美的。它就象绘画、戏剧、音乐那样复杂,要求达到直觉审美与意蕴审美的一致,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庞大的设计美学中有重要地位的包装装满设计美学,正以其“实用美”的磁石引力,对整个审美场产生“向心”的作用。美不能离开美感。人生产了艺术,同样艺术也造就了人,能欣赏音乐的耳朵,创造厂听觉艺术,反之,听觉艺术也创造厂“音乐的耳朵”。审美感知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当美构成超形式与人的身心发生同构感应时,社会性也蕴藏其中。一、传统文化对装精设计美学的影响1.人性化。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是…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艺术的现实的本体存在,就是审美对象、审美手段和审美经验这三者的极其复杂的历史统一。一方面,艺术所传达的生活内容和艺术意味,并不是一个配方,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掌握,在深度广度上不断发展变化,因而艺术所反映的主体意识和艺术理想,便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艺术形式、艺术形象诉诸人的审美感受,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历史的积淀过程,其中从感性到理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创作”的诗与画已经诞生,但其终归不是真正的美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人工智能不可能,至少目前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实践自由,即人工智能按照既定程序的“创作”在合目的性、超功利性、个体性等方面无法产生独特的创意,也很难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自由创造实践正是人类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的本能性生产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生产与机器生产的根本区别。因此,艺术家操纵电脑可以生产电脑艺术,但是人工智能本身却只能生产机械性的技术性产品。  相似文献   

7.
美和美感不是先在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同步生成的。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就是美,在实践自由中,因对象形式与其主观目的相契合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也即美感。  相似文献   

8.
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和实践派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理解审美关系,创造美学把美的规律混同为艺术创造方法,都未能对美的规律作出科学界定。从主体对象性感性活动的过程来揭示审美关系的生成,从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来追溯审美关系展开的根源,从主体生命活动形式与其情感应答的内在联系来考察审美关系的形态,从主体间性来理解审美关系的本质,美的规律应当是:确证主体先进本质力量的实践活动的感性形象、形式,与主体心理快感之间的本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席勒将形式与心理结合起来,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形式心理美学。他主张以审美假象为特性来认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形式的审美作用,主张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形式的普遍性克服内容的特殊性,并通过悲剧心理阐释了自己的形式心理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科学美作为美的一种类型,其本质也是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但科学美比之自然美、艺术美更重“真”。科学美可以说是“真”的形式。科学理论作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与形式建构,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对人的探究功能、创造功能、审美功能的肯定,故科学美也具有善的意义。概而言之,科学美作为一种理性美,其特质是“真”的内容与“善”的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是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使得深层审美心理学由前科学阶段和潜科学阶段走向了独立发展阶段.他对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具体贡献有:其一,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层心理的开掘,把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一直追溯到作家艺术家的深层心理--童年的经验及其根本标志: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其二,对艺术本质作了深层审美心理学的阐释,认为艺术就是被压抑的欲望借幻想而得到满足,也就是性力的升华.其三,对艺术创作作了深层心理学的揭示,具体分析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等艺术家作家的创作过程.其四,对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进行了共同的深层心理学的探索,认为美和美感都根源于爱的本能、性力冲动.其五,对幽默、喜剧性、令人害怕的东西等等美学范畴进行了精神分析,寻找了它们的深层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注重从事物的关系中求美,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自由与必然等的和谐统一为其理想旨趣,这种和谐一致,无疑是中国一切艺术创造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文章用辩证统一的观点,从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形神兼备的形象创造、情景交融的情感表达三方面,论述了中国艺术审美的表现形态──双向平衡。  相似文献   

13.
新实践美学与实践观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实践美学必须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点是以人的生存为条件 ,以人的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来论述人的生成和发展的 ,正是在人的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 ,实践走向了创造 ,创造达到了一定自由的程度 ,这才产生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之上就是广义的美 ,体现在人这个主体身上就是广义的美感 ,美和美感在自由的创造实践中则生成出艺术 ,美、美感和艺术在实践中不断使人类的生活 (生命 )艺术化 ,实践本身也艺术化 ,最后不断使人的生存艺术化 (审美化 ) ,也就是不断地由自然的必然王国向人类的自由王国飞跃。  相似文献   

14.
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发生了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诗学流变.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重要创作方法,"陌生化"有着魅力独具的审美诉求.经过陌生化的艺术形象更具艺术张力,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热情,让人们在审美感受活动中不断创造驰骋想象的空间, 在审美体验中进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1978年前,美育被视为异己阶级的意识形态,只是到了1978年之后,美育才得到根本性的拨乱反正。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包括自然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美育是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相对德育、智育、体育,有其独立的价值;美育的直接作用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更加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实践美学必须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点是以人的生存为条件,以人的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来论述了人的生成和发展的,正是在人的自我生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实践走向了创造,创造达到了一定自由的程度,这才产生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之上就是广义的美,体现在人这个主体身上就是广义的美感,美和美感在自由的创造实践中则生成出艺术,美、美感和艺术在实践中不断使人类的生活(生命)艺术化,实践本身也艺术化,最后不断使人的生存艺术化(审美化),也就是不断地由自然的必然王国向人类的自由王国飞跃。  相似文献   

17.
认识观是马克思美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一种认识,是对美的认识、反映;美感认识是包含有情感的认识,是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一致;马克思肯定艺术和审美中的认识作用,但对艺术中的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也是极为赞赏的。当代中国美学尤其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来,对美感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范围内进行的,是对马克思美感认识观的继承、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美学具有社会学美学内涵,它揭示了美、艺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在本质上的辩证统一性。黑格尔认为,美、艺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形成于艺术家的理性直觉。这不仅可以启发我们正确地认识审美与功利在本质上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黑格尔所谓的理性直觉是认识性与实践性、理性与感性、集体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客观全面地把握这一理性直觉思想,有助于我们在后理论时代中正确地把握文艺、审美的人文理性特质,有效地防止后现代反理性思潮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感性教学"是运用美、美感和艺术的方式展开的教学活动方式。"感性教学论"则是关于美与教学、美感与教学或运用美、美感及艺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一种实践与思考的理论。感性教学论中的主要理论问题是:感性教学的本质;教学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关于"感性教学法"等。  相似文献   

20.
美感享受是人对客观审美对象从感性升跃到理性的愉悦体验,达到的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自古至今,对美感与心灵互动关系的追寻与探索,不仅仅是哲人、诗人的话题,更是人类对高级精神文化境界的求索。特别在科技与经济比翼发展的当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等内外压力,使人的心理负荷加重。提升人的美感情趣,发挥对美的把握与领悟能力,以便从各种形式美中寻求心理抚慰,舒缓压力,消解负面情感情绪,应该是一种科学、积极、有效的心理调整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