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平定台湾,至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之前),在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汉族人民大量移居台湾等因素的促动下,台湾高山族与汉族的贸易活动也兴盛起来。这种交易活动的进行,对高山族自身经济文化的进步及与移居岛内的汉族关系的发展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此作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2.
台湾的少数民族也就是台湾原住民族,即50年代所称的"台湾高山族".在台湾后来改称为"山胞"、"台湾土著族"、"台湾先住民"、"台湾原住民"等。台湾的高山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与古代越人语言一样,高山族语言也是多音节的粘着语,不同于汉族一字一音的孤立语。但高山族各地区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形态上差别较大。大体上可以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高山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据语言与地域文化特征分类,台湾高山族主要分为九大族群,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邹族(曹族)、雅美族、赛夏族。广义的高山族还包括平埔人,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浅论历史上高山族和汉族的友好关系卢贵子台湾是我国第一个大岛,居住着1800多万汉族和40多万高山族人民。高山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也是最早居在台湾岛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与汉族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的关系,并为缔造我们伟大祖国...  相似文献   

4.
高山族是分布在我国台湾省的少数民族的统称,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成员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高山族与以汉族为主的大陆诸民族一起,披荆斩棘,辛勤劳动,共同斗争,把台湾开辟成为美丽富饶的宝岛。这一史实不仅见诸于大量的文献记载,也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为证。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高山族人民反抗美国侵略我国台湾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在祖国美丽宝岛台湾的二十万高山族和一千多万汉族人民,由于美帝国主义对台湾的侵略霸占,尚处在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下,而未获得解放。高山族是一个具有反抗外国侵略斗争光荣传统的少数民族,和台湾汉族人民一起,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国台湾的罪恶活动进行过无数次的反抗斗争。而早在十九世纪,当美国侵略者的魔爪伸向台湾时,就遭到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坚决抗击。高山族人民反抗美国侵略台湾的斗争,为我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光荣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他们为保卫祖国领土的独立完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先民自古以来就在台湾这个美丽富饶的宝岛上劳动、生息和繁衍。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从现有材料考察,可以一直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我国古代的传说和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台湾及高山族的记载,它证实了台湾与祖国悠久的经济文化联系。 清代以前台湾高山族社会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根据有关材料,台湾的农业发生似乎相当早。到了南北朝隋唐时代,据说当地土著居民“尤多猪鸡,无牛、羊、骡、马。厥田良  相似文献   

7.
祖国的宝岛台湾,象一片巨大的芭蕉叶漂浮在蓝蓝的大海上。岛上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水稻年可两、三熟。蔗糖产量丰富。乌龙茶和红茶饮誉中外。盛产水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森林面积占全岛总面积55%,树种多达4000种,素有“林海”之称。特产樟脑,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境内河流短而急湍,蕴藏着丰富的动力资源。日月潭不但风光旖旎,也是全岛水力发电的中心。地下矿藏丰富,沿海地区水产繁多,是我国有名的“鱼仓”,也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区之一。勤劳勇敢的高山族人民,世世代代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个宝岛上,虽然高山族人口只占台湾省  相似文献   

8.
高山族人民反对日寇的革命斗争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的山区和东都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岛上。约二十万人左右。分布面积约占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相当台湾省面积的45%左右。此外,还有少数高山族散居在福建省境内。  相似文献   

9.
台湾同胞中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只有高山族。一般叫它土著族,也有的叫它先住民,现在台湾叫它山地同胞,也叫高山族。 分为九个族群 高山族现有人口三十多万,占台湾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二弱。由于习惯和语言的不同,而分为九个族群,他们是:阿美,泰  相似文献   

10.
在1661年4月29日(明永历十五年四月初一日),祖国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率軍登陆台湾,經过十个月的战斗,卒将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解放了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郑成功的收复台湾,不但維护了祖国领土权的独立完整,同时对台湾的少数民族——高山族的社会經济發展,也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高山族是台湾的先住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大家庭中不可分离之一員。根据考古  相似文献   

11.
初访台湾高山族高守信我受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团长陈澄雄先生邀请,参加在台湾举办的第三届作曲家研讨会。因为主办单知道我是大陆上的一位少数民族,又是一名从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文艺工作者,因而有意为我安排了一些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参观和访问,并为我与台湾高...  相似文献   

12.
乔健先生50年的人类学学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研究台湾的高山族,第二个阶段研究美国的印第安人、香港的民间风俗和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第三个阶段是研究汉族社会至今.乔先生十分重视田野调查,认为做田野是人类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和成年礼.同时,他也强调理论学习和本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收集和综述现今学术界有关台湾的最早居民尼格利陀人的报导,他们在中国总称为高山族的南岛人部落出现以前很久就居住在台湾岛上。考古学家林乔直(译音)推测,尼格利陀人出现在台湾的时间是更新世。据其他学者们的见解,尼格利陀人大约在25,000——30,000年前从南方迁移到爪哇至日本的广大区域内。专家们认为,他们当中有各种不同的群体。按美国民族学家兼考古学家H·O·别伊耶尔的研究,在与台湾相邻的菲律宾的尼格利陀人中,就有典型黑人特征的纯尼格利陀人与  相似文献   

14.
台湾是我国第一个大岛,也是一个风景秀丽、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物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在这个宝岛上居住着约一千万汉族和二十万高山族人民。长期以来,在两族人民辛勤劳动下,把台湾从原始荒芜的岛屿开拓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并在共同生产斗争和阶段斗争中,结成了血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仅从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来谈谈历史上汉族和高山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5.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的主要功绩是不畏强暴,在台湾汉族和高山族同胞的支持下,敢于和当时称霸海上的西方殖民主义强国斗争,最后终于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珍藏的400多件高山族文物中,有一件十分普通但又弥足珍贵、意义重大的文物──“义人吴凤之像”。 说它普通,一是因为他工艺上并非精雕细琢、超凡脱俗之作,只是一个普通的木雕作品而已,二是它与十几件贝衣及其它珍贵文物相比,没有显赫的身价,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说它弥足珍贵,也并非因为它是绝世孤品,而是因为隐藏在它后面,200多年来一直传承于阿里山和高山族同胞心里的故事。 吴凤(169—1769),字元辉,台湾诸罗(今嘉义)人,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汉族,通晓高山族语言。1722年…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于今年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一日在厦门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二十多位学者、专家,还有四位日本学者,三位美国学者。大会收到论文五十三篇,书刊资料十四种。其中有关郑成功与高山族关系的有《台湾高山族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其对高山族的政策》等文。关于郑成功与高山族关系的研究,过去我国学者曾有专题探讨。在这次讨论会上,有的  相似文献   

18.
我自1947年在大陆参加工作后,一直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现在是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南民族学院预科班副主任。我多次代表台湾高山族同胞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每当我看到祖国各地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景象,每当我和各族的兄弟姐妹友好团聚之时,就更引起了我对台湾家乡亲人的思念。打我记事的时候起,我们的先辈  相似文献   

19.
高山族约四十万人,是台湾省最早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的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及兰屿上。高山族内部由于居地和语言的不同,有一些不同的称呼,主要有泰雅、赛夏、布农、曹、排湾、阿美、雅美、卑南、鲁凯、平埔等。 关于高山族的民族来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一)土著居民说,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说:“高山之番,实为原始”,认为高山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二)南来说,主要根据高山族(平埔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许多与马来人相似的特点,因而认为他们来自菲律宾、婆罗洲诸群岛的马来人。持此说者多为西方历史、语言学者  相似文献   

20.
台湾意识的主体是中国意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98%的民众都是不同时期从祖国大陆移民过去的,这也决定了台湾民众的思想意识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17世纪以前,台湾的主要居民是在大陆被统称为高山族的12个原住民族。17世纪后,以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为主的大陆东南沿海的汉民族开始大量向台湾移居,并把故乡的文化、风俗、习惯带到台湾,保持着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台湾社会意识的基础。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后,把当时在大陆普遍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搬到台湾,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683年,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