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批判性。它运用彻底批判、否定的思维方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文化。它在概念运用、具体内容、理论出发点及时代背景等方面都不同于现代主义西方哲学。我们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辩证地认识当代西方哲学 ,并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有说服力的文艺学学术史书写路径,应该为“文艺学(研究)—文艺学批评(研究的研究)—文艺学学术史(整合梳理、深化提升)”。当前文艺学学术史书写之所以不能像文艺史书写那样让人满意,关键的原因是本该有的“完整链条”不完整,即未能借力于能够展现学术共同体集体智慧的“批评”。就大的方面而言,“文艺学批评”对于文艺学学术史书写的作用,可分别从“众人的前期准备”“自身的中间补充”和“他人的后续推进”三个主要环节来考察。  相似文献   

3.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这期间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积累,也开拓了美学研究的新向度。在研究内容上,对核心概念、基础理论进行了阐发;对当代审美文化文本、现象进行了历史梳理与多元阐释;对当代审美文化热点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争鸣。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文化批判”、“语境化的权力批判”、“价值中立”和“形式分析”等概念,表现出鲜明的方法论自觉意识。但是,已有研究还存在耽于理论阐述、弱于现象深描,用道德愤慨压制学理分析,误置批判对象、有意避重就轻,以及非此即彼、非假即真的斗争思维等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亟需在视野上从文化学拓宽到社会学,在方法上实现“价值中立”与“权力批判”的结合,而对自我学术立场的提前清理也是保证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合理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技术社会研究是西方女性主义技术理论的重要研究进路之一,它批判性地借鉴和丰富了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过程理论、技术社会建构论和技术文化理论。其研究主题和理论框架也因此经历了从"技术-女性"研究转向"技术-社会性别"研究,到"技术与社会性别的文化研究"的变迁。其理论主张与经验研究的成果对增进技术文化与技术价值的理解,促进技术领域的性别平等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创造学上相对年轻的儿童创造心理研究,目前依然存在着不少盲点、空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困惑,学术积累还很薄弱,由于各个研究者的学术背景、研究侧重点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其研究结论往往是相互排斥或相互补充的,存在一些理论纷争也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哲学的和历史的高度,对儿童创造的本质、创造动力、发展取向等基本理论问题加以澄清、归纳和整合。  相似文献   

6.
民间法或习惯法的研究是随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深入而出现的学术现象,它在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越来越占有显著的位置。从目前民间法研究的进展来看,可以作为学术类型进行探讨的有三种理论,分别是苏力的本土资源论的民间法、梁治平的法律文化论的民间法及谢晖的规范法学的民间法。由于它们所依凭的方法依然是西方的,还缺乏中国学术的自主性立场,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农”思潮回顾及其当代论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内和国际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小农研究历来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活跃的学术思潮。文章从小农的概念、行为特征、未来命运、全球化视野下的小农以及中国小农的现代转型等方面对以往的小农思潮和当代的主要学术论辩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并对当代中国小农研究的拓展提出了新的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无法遵循西方经典理论预设的发展模式,小农农作将成为中国多元农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因此,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小农并加强小农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性别理论(gender theory)作为学术研究的新理念和新视角,正越来越为当代哲学、史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科学不可忽视。文学艺术表现人性本质,性别理论探讨两性关系,二者有顺理成章的联系。将性别理论引入戏曲研究,有历史必然性也有现实迫切性。声名日彰的性别理论,无疑给包括戏曲文化研究在内的当代中华学术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9.
15年来,"意境"研究仍然是一个热点课题。与20世纪后20年的意境研究相比,这一时期在文献整理、理论探讨和学术批评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譬如文献整理更全面,理论探讨更深入,学术批评更理性,亦获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值得关注和肯定的,是出现了由理论探讨向应用研究的转型。众多研究者的学术兴趣是运用意境理论分析和解决至文学、艺术、工艺、设计、传媒、教育、制造、广告、营销等领域里的审美问题。很显然,"意境"作为古老的传统美学话语不仅存活至当代,而且还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意境"范畴已经成为我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公共话语",甚至成为一种十分流行、时尚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式。这是目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其中的弊病也不少,如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甚至存在抄袭和剽窃行为,学术批评中有些不良风气还有待改善等。  相似文献   

10.
刘正国的《文艺创作要论》是一本自出机杼的研究著作。著者的知识准备比较充分 ,对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对象都经过了认真的材料积累和学术思考 ;化解前人的理论成果比较到位 ;以“要论”为书名 ,旨在抓住文艺创作的主要的基本理论而深言之 ,在这些“要而言之”的理论述说中 ,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思想的闪光点 ;该书对作品的分析也细致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