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口农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农产品出口的长远发展。基于双边贸易成本的视角,利用中国与127个贸易伙伴847种农产品的数据,运用回归反推法测算了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期间,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且贸易自由化总体上可显著促进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但对出口到不同收入组国家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出口到埃塞俄比亚等低收入组国家农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对出口到孟加拉等中等偏低收入组和日本高收入组国家农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次之,对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等中等偏高收入组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反而具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6—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从互联互通视角,构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及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出口潜力及拓展空间。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沿线国的经济规模、伙伴国的人口规模以及使用共同语言均对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的人口规模、两国的地理距离均对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政府效能、自贸协定、班轮运输连通性、铁路货物运输量、贸易自由度、进口清关时间、货币与金融自由度均对贸易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文化差异和政体水平差异均对贸易效率具有阻碍作用。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这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潜力较大,未来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签署,中国农产品出口迎来了新机遇。近年来,中国与RCEP成员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运用GL指数、BI指数和MIIT指数测算2006—2022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贸易指数,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双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双方产业内贸易增量源自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货物贸易结合度、市场开放度差异、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市场规模差异和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对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货物贸易结合度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中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利用CMS模型,分析了需求因素、结构因素和竞争因素对1992—2015年中国与拉美国家双向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拉美国家进口需求变化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也带动了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而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则不利于出口增加;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方面,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波动主要取决于中国进口需求变动,近年来,拉美国家农产品整体出口竞争力不足,更多依靠特定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带动出口增长,而出口产品结构对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多表现为对出口增长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7—2018年RCEP国家LPI及其分项指标的描述分析,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探究中国—RCEP农产品出口效率和潜力以及国际物流绩效对出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对RCEP伙伴国农产品出口效率较低,出口潜力较大。国际物流绩效有力解释了存在贸易损失的原因,海关效率、基础设施物流服务质量与能力和货物可追溯性对贸易效率的提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出口效率,中国应重点开发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缅甸三个农产品贸易潜力较大的市场,加强与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合作,帮助其提升物流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6.
选取2011—2021年数字金融发展指数、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以及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数据,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提升;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通过调节效应均显著强化了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市场化进程在数字金融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中存在中介效应;此外,研究还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存在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UN COMTRADE数据,本文在对1996—2017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需求因素、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三个方面对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产品进口需求增加是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自由贸易的趋势、WTO规则所提供的合理空间以及农业国际化等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使国际社会筑就的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先后遭到了29个国家不同程度的技术性障碍。这些障碍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总体状况影响不大,但抑制了中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也使中国农产品在重要市场的出口受到影响。尽管2003年以来,中国农产品在这些市场的总出口已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从长期看,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遭到狙击,必将削弱国际竞争力,减少其国际市场份额,并在消费者心理产生负面效应。因此,中国农产品出口应从可持续的角度来调整出口战略,迅速建立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苦练内功,通过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风险,并借助于优化的市场预警机制,做到有备无患。  相似文献   

9.
基于COMTRADE相关数据,采用修正CMS模型对2002—2017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波动成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美国农产品出口波动主要受市场规模效应影响,但出口增速远低于世界需求增速;出口产品结构效应不明显,市场分布效应对美国出口农产品正面效应愈发显著,其中以中国市场进口增长贡献度最大;美国出口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并不强,在发达经济体市场竞争力表现呈下滑态势,仅在以中国为首的部分新兴市场表现出良好适应性与竞争力,且巴西大豆替代效应对美国农产品竞争力产生较大冲击。提出加强对美国农产品市场及竞争力演变监测、充分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利益、弹性调整对美农产品贸易政策、提升中美农产品贸易依存度、延伸贸易合作平台与推进两国农业全方位交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Grubel-Lloyd指数和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和东盟2001—2010年农产品整体以及各章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测算比较,在Brülhart指数的基础上应用Thom & McDowell指数对产业内贸易类型结构进行细分。测算结果表明过去十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但以部分农产品为代表仍然存在突出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十年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增长较为缓慢,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11.
采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在贸易便利化视角下分析中国对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潜力,特别是发现贸易便利化的不同指标在中国对各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中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所选定的指标中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潜力的实现作用最明显。俄罗斯是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潜力最大的国家。中国应注重改善口岸设施与海关环境,以促进中国向金砖国家出口农产品。在扩大中国对南非、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上,应主要关注其电子商务和海关效率,而俄罗斯和巴西口岸设施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潜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考察2004~2013年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总量特征、市场结构及进出口集中度,并利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测度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快速增长,但双边农产品贸易逆差也逐渐扩大。(2)中国在东盟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地较分散而进口来源地则集中于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主要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结构相对多元化。(3)中国农产品总体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而越南、泰国、印尼等国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则较为显著。(4)中国对东盟7国的农产品进口互补性指数要略高于出口互补性指数,这也印证了东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  相似文献   

13.
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和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数据,从出口技术附加值视角,分析了1995-2012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演进趋势及国际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总体上实现了较为明显的升级,高技术和中等偏上技术农产品已成为主要出口农产品,但低技术和中等技术农产品出口比重仍较高;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明显落后于主要样本发达国家,且对其进行赶超的“后发优势”也不强,但持续优于多数主要样本发展中国家,且提升速度不具有明显相对优势;中国与多数主要样本发达国家及主要样本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的互补性均趋于增强;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对多数主要样本发达国家及主要样本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均具有相对更强的竞争压力;中国农产品出口不存在“Rodrik悖论”。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2—2020年广东对RCEP国家农产品出口数据,运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广东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CEP国家的人均GDP、人口规模和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对广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呈显著正向作用;广东人均GDP和是否加入自由贸易协定对总体和细分农产品出口贸易均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时间长短对总体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类农产品呈显著的正向作用;距离变量对总体农产品和细分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均不显著。在出口贸易潜力方面,对总体农产品而言,除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属于“贸易潜力再造型”之外,其他RCEP国家均属于“贸易潜力开拓型”;对细分农产品而言,RCEP国家对广东动物、果蔬和食品加工三类农产品均属“贸易潜力开拓型”。完善相关制度、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广东与RCEP国家的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15.
利用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数据库提供的中国农产品HS六位码出口数据,计算我国向所有贸易伙伴国出口的二元边际及价格指数与数量指数,进一步分析二元边际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并就我国向不同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差异作简要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沿着集约边际方向增长,并且集约边际的贡献率逐年增大;此外,我国向农业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出口质量相对较高的农产品;对农业规模较大的国家出口农产品逐渐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农产品出口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走向的影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波动幅度较大;农产品对外贸易在全国商品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所占的份额呈下降趋势;出口贸易以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进口贸易以棉花、油籽类和植物油类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进出口贸易的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市场分布日趋合理和多元化;进出口贸易的国内区域集中度较高,而且呈现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趋势.中国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应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规模,既增强农产品创汇能力,又提升农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农民增收能力.  相似文献   

17.
出口价格竞争效应是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其次是市场需求引致效应;日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带动,而出口价格竞争效应则严重制约了日本对中国出口扩张;出口商品结构效应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贡献较低,甚至在日本对中国出口中起到阻碍作用。因此,两国应依据消费需求调整出口结构;加强农业合作和交流,扩大互补性农产品出口;推进中国农业生产标准化,转变农产品竞争力要素;推动FTA谈判,提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GTAP数据库资料,选取了1965—1966年、1975—1976年、1985—1986年、1995—1996年、2005—2006年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时点做比较,分析了过去40多年间亚洲各区域的农产品贸易规模、结构、格局和流向的演变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各区域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均呈向以加工食品居首的模式收敛;经济发展是引起贸易结构向加工食品演变的重要因素;而农业资源禀赋、生产能力则是导致进出口贸易模式转变的重要原因。建议中国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制定区域性经贸合作战略来高效率地保障农产品供给,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贸易。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特定汇率制度和农产品贸易TBT/SPS两个约束条件构建厂商农产品出口供给模型,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透过汇率水平变动和汇率波动性风险两个方面影响农产品出口,名义汇率水平上升(贬值)将促进农产品出口增长,汇率风险对于出口的影响却不明确,可能是正向、负向影响,或者无影响,具体结论依赖于厂商出口外汇收入与进口投入外汇支出成本的比较。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取决于汇率水平变动和汇率风险二者影响的净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和美国1994—2008年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鉴于近年来对贸易与碳排放的密切关注,文章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碳排放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市场需求能力;碳排放在中美农产品出口中都表现出正效应;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美国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对能源的依赖程度;经济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成为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