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郑氏规范》的家庭教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并在此后屡受旌表的郑氏家族,因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巩固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延斌 《齐鲁学刊》2003,(1):115-120
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 ,明清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封建社会转衰而家训发展呈现空前繁荣 ,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 清代后期 ,虽然传统家训走向衰落 ,但其中又交织着局部的开新、变革。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性教育的出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启蒙教育以儒家思想为宗,在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以蒙书、家训、女训等启蒙教材为载体,把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化为童蒙易知的揖让言辞和生活规范,借由"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启蒙教育实现了儒学世俗化,为民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价值规范.这种价值观建构体现了德性主义的价值取向,呈现以"蒙以养正"为教育宗旨、以"圣贤人格"为建构目标、以"道德教化"为路径选择的特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教化融入了民间生活,表现为源于经典、自上而下但又不脱离民间生活、切于日用的日常教化.  相似文献   

4.
戴素芳 《学术界》2007,(2):173-177
传统家训伦理道德教育实践理念涉及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及重要方法,它从言行、情理、教养等多个方面运思,强调伦理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客统一、知行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早教与渐进性的统一,这些伦理教育理念是我国传统家训中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在当今社会,传统家训中的优良伦理教育实践理念对于推进德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传统家训是中国人的修德“教科书”,核心内容始终是立身之道、齐家之道、处世之道的教化。在传统家训长期的教育和规诫实践中,形成了日常训诲、庭院濡染、家风熏陶、祠堂训谕、以身立教、谱牒传承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化路径。传统家训修德教化对当前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吸纳作为修德“教科书”的传统家训修德教化理念和内容,滋养今天的家庭美德教育;借鉴传统家训修德教化注重日常训诲,从日常生活养成的做法,持之以恒地加强蒙以养正的教育;扬弃传统家训修德教化通过庭院文化濡染、祠堂和谱牒文化熏陶的途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少年品行;借鉴以身立教和营造优良家风的教化经验,在耳濡目染中传承美德、陶冶青少年性情和品格。  相似文献   

6.
巴蜀家风家训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华传统主流文化和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巴蜀家风家训重视家庭教育,以经、史、百家之说传家;把孝悌忠义作为修身立德的标准;重视家族内部和睦邻里关系的培养,把睦族亲邻、行善乡里作为家教的重要内容。巴蜀家风家训中包含的这些优秀精神文化不仅能为树立现代公民美德、培养新时代优秀家风提供丰厚滋养,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家训造端久远,自五帝时代发端,《周易·家人卦》是上古家训最早的文献,周公首开了帝王家训与仕宦家训的先河,自西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形成发展期,明清为鼎盛期。古代家训从形式上可分为家规、家仪、家教、家书四个方面。从内容上看其深层主题都是在阐发中国文化儒释道的“道”、“仁”、“义”、“空”等核心范畴或概念。这些核心范畴或概念是古代家训的深层内蕴和哲学基础。历代家训的主要内容和精义都是从这些范畴概念生发开来,也是受训谕者即子孙们日常践履和体悟训谕的归宿点。对古代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应从方法论上入手:要把握和理解“变与不变”之辩证法;辨明传统与当代的对立统一关系;打通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隔阂;由培养圣人、君子到培养当代公民;在中西融合中力求让古代家训“活”在当下,用以创新今天的家风、家教。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家教是中国德教传统中的重要遗产。其主要内容是 :勉子立志清远 ,励子自立自强 ,教子爱众亲仁 ,诫子习劳守朴。强调知与行、慈与严、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的统一 ,是曾国藩家庭德教的基本原则。曾国藩的家庭德教理念及实践对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诠释一部作品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意图,<歧路灯自序>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李绿园小说观的众多依据之一.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与个人经历、文本以及读者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李绿园"教化至上"的小说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礼乐教化"是儒家所提倡的主要国策,也是汉代施行的主要社会政策.在汉儒的礼乐教化理论中,"礼乐"之所以能够发挥教化之功,主要由于"礼乐"本身就是一个包涵"仁"和"(人)情"的价值载体;至于施行教化的必要性,汉儒则从天道、历史和人性等角度进行了充分论证,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深入研究汉代社会在"礼乐教化"方面的理论贡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汉代乃至整个儒家传统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