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导致了文学生产系列病症,也使得文学的边界问题再次成为学界热点.文学边界纠缠于文学门类的含混化之中,文学主体性被褫夺而病态化.为此,回归文学生产程序,在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各个程序关键点厘清文学与传媒的关系,发现文学生产主体多元化和传媒建构中心论、文学传播与文学存在方式的被媒介化、文学消费的杂糅与传媒意志本体性等辩证一体.以此为依据重塑文学主体性,才能问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病症,从而回答文学主体性即文学边界的论题.  相似文献   

2.
李琼 《东南学术》2007,(5):129-136
群体性冲突事件是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试图以变动发展着的边界为理论视角,通过对一个冲突案例的解剖,分析其间多元利益群体冲突存在的分歧及引起冲突的利益、权力和权利等构成要素,探究社会冲突发生的领域,力图解释社会冲突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认识构建和谐秩序的微观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学制度的建立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制度性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因而,自现代以来,文学必然是寄寓于一定的制度场域.并且,作为文学现代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面向--文学制度,就成为界定文学或确定文学边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片马事件到班洪事件--中缅边界历史沿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上国缅友好关系是主流,近代以前中缅边界问题并不突出.1885年英国完全占领缅甸以后,由于英国的侵略,边界问题突出了出米,出现了中缅边界北段、中段、南段的问题,并诱发了片马事件、班洪事件.片马、班洪事件表明了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1960年,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了友好条约和边界条约,圆满地解决了两国之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边界"之争绕不开如何理解"审美".正是这一点,实实在在地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边界"论争具体地联系在一起.经过"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既有文艺理论话语和文艺理论学科已无法再保持其固有的格局,话语转型与学科重构已无可避免.学术研究与文化现象间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如何同步?学科设置与学术研究究竟孰轻孰重?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由于文学"边界"、"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而再次得到人们广泛思考.  相似文献   

6.
董丽敏 《河北学刊》2004,24(5):134-138
作为新兴学科 ,“中国女性文学”的非学理性症结相当突出。它主要表现在 ,以女性主义的价值规范与概念体系作为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核心 ,取消了女性文学独立的审美诉求与研究意义 ;以割裂女性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应有关系为基本研究格局 ,使女性文学的研究空间日益狭窄 ,其存在价值并未得到真正显现。因此 ,重新确立中国女性文学与中国女性主义、中国女性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边界 ,成为当前女性文学学科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女性文学只有从女性主义的过紧束缚中突围出来 ,同时还要加强与主流文学之间的相互渗透 ,其独立存在价值才能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7.
数字图像时代的文学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媒介掌控的视觉时代,数字技术引发的图像表意的不断强化和文字审美的日渐式微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希利斯·米勒所分析的,尽管印刷的书还会在长时期内维持其文化力量,但它统治的时代显然正在结束,新媒体正在日益取代它.不过米勒同时指出:"这不是世界末日,而只是一个由新媒体统治的新世界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的数字媒介文化语境中,一种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的新兴文学形态——数字文学在迅速崛起.当代文艺学要获得与时俱进的品格必须"越界"和"扩容",但不是把各种流行文化、日常审美形态、泛艺术统统纳入文艺学研究范围,使文艺学演变为文化研究和泛化的艺术研究;而是突破仅以纸媒文学为研究范围的传统边界,把数字文学也正式接纳为文艺学研究对象,从纸媒文学与数字文学叠加共生的当代现实出发,重新设定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学事件论是对文学为何和文学何为两个基本问题的最新回应。文学事件有双重面向:一者指向文学本体,试图阐明文学何以作为文学的生发及构成机制;一者指向文学功能,重在揭示文学如何发挥功效以及发挥了什么样的功效。前者重在文学的事件本体特征,强调文学作为事件的独特性、差异性及无限生成性;后者倾向于文学的施事效力,探求文学如何施事及其施事效能的多种类型。从本体与功能两方面切入文学事件,超越了将文学等同于文本或结构的传统做法,在本体与功能互相生产的动力循环链中,文学事件的内涵也得到彰显。虚构是文学事件存身的过渡空间,以语言的爆破效能双向生产着文学的本体与功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庆本土作家宫柯作品的解读、梳理,概括成几方面特点:一是作家具有丰富的个人文化经验和对主流媒体全力作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力求达到个人研究与历史事实的最大契合;二是作家秉持调查研究、审慎客观的写作态度和睿智思辨的求索精神,使作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三是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史与本土文学的发展,使作家逐步确立公共式的文本追求和上进奉献的人生目标,使作品保存了观念历史中的硬质刚性和震撼灵魂的情感力量。  相似文献   

11.
<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文学选刊在当代文学的传播、评价、生产引导机制中居有重要的甚至是支配性的地位.它们主导着当代文学的大众传播,它们居于当代文学评价等级的高端并领导着其他文学评价活动,它们引导著作家的创作,影响着原创性期刊、图书出版等文学生产机构的活动.这使得选刊这种媒体及其活动,成为当代文学运行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纽结点.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关键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换,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即"文学反映"被"文学创造",继而又被"文学生产"所取代.这一变化并非无足轻重,在它背后隐含着文学观念变革和文学研究范式变更.创造论张扬主体性,鼓吹创作自由,强调文学自律,以主体地位的绝对优先来抗拒现实束缚;生产论则把文学活动置于生产、传播、消费、再生产的总体过程中,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中来考察,并努力揭示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文学体制、生产机制的密切关联,强调文学生产的他律性.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研究范式和两套理论话语,两者间有着相互抵牾的不相容性.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展开,知识分子真切地感到自己已从被改造对象转而成为改革的主体,看到了自由言说、施展才华的机遇,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文学创造论一时间成为知识分子张扬自我的豪言壮语,成为文艺学界压倒性的主导性话语.然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打破了原有的文化权力格局,打破了文学场域的自主性,文学本身已不由自主地沦为商品,成为他律的产物,知识分子也日益被边缘化.文学生产论取代文学创造论,实际上正是知识分子意识到自己日渐丧失文化权力的现实处境,无可奈何地接受操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在题材选择、语言、叙事手法及其对原乡和异乡的认同态度等方面,展示了当代海外新移民作家在突破历史与现实、中西文化传统、原乡与异乡边界上所作的探索.这种"跨越边界"的努力,反映出作者崭新的历史、族群和文化观,对于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赵慧英 《理论界》2012,(9):137-14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臻成熟,信息技术与文化艺术之间形成多元互动关系,因而产生多重复杂的边界消融现象,不仅艺术生产与消费系统的边界在人类社会生产的总体系统中拓展伸舒,而且由于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共生,不同艺术种类、业态,不同身份、角色,不同价值、功能,不同时间、空间等的边界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融,最终导致艺术与生活边界的消融。这种现象给我们带来多方面启迪。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黎紫书短篇小说的阅读和分析,我们意识到,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使用已久的关键词"女性书写"、"族裔身份"及"离散经验",随着时代语境及华人写作者创作心态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阐释空间和可能性.这提醒我们在思考和接受宏观理论的同时,必须明确自己所面对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并勇于建构能够有效地阐释这一研究对象的新鲜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理论之后"的诸多误读导致人们忽视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对伊格尔顿美学体系建构的影响;在《理论之后》后四章中,伊格尔顿将自己的政治立场、实践取向和理论反思统合了起来,已经表现出从"政治"过渡到"伦理"的倾向;而在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中,伊格尔顿旗帜鲜明地站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立场上提出:真实世界和文学之间是一种基于行动的实践关系,文学具有本体论价值,它在伦理学意义上参与了对世界的建构,文学从事的道德工作及其具备的伦理学价值在于其对专制力量的反抗。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文学阅读与这个时期媒介变迁之间有着相依相生的关联.如纸介印刷的传统文学是一种精英阅读,随后的影视文学欣赏者从"读文"转向"读图",1990年代以后出现的网络文学则从"读书"过渡到"读屏",再后来的手机文学又从"在线冲浪"移至"拇指阅读".不同媒介文本多重阅读方式的并存,不仅彰显出文学形怎的时代变迁,更需要有新的文学观念的建构;技术媒介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折射出的是社会变革期的文化冲突,最终影响到文学审美之于"文学性"的祛魅.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之下对于各种知识性质的认识及其边界的划分,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就史学与文学这两大知识门类来看,无论是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还是在西方的学术背景下,两者间的关系既呈现出划然可分的边界,又往往相互含摄、彼此纠缠.这一事实表明,作为人文学术的史学与文学,既有其知识发生学上的类似性和知识性质上的近似性,又有其方法、技术上的差异性.正因为如此,两者在知识上可以互相含摄,却不可以互相取代. "分则双关,合则两伤".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经历了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接受再到文学消费等三次重要的范式转型。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改变无疑是导致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根本原因,文学状况发生改变则是引起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直接原因。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带来了文学史的改写和文学要素重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学思想变化。对于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流变,我们既要看到它适应时代要求方面的积极价值,同时也不应回避其理论原创性先天不足和在理论借鉴上未能真正中国化等内在缺陷。在21世纪建设中国文学阅读理论时,我们必须增强回应现实的问题意识,秉持多元共生的建构姿态,自觉融汇理论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现状与他们的家庭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抓住"家庭教育"这个关键,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是解决大学生"阅读危机"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