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精卫衔木填海的壮举不仅具有太阳英雄的风范,而且也含有游牧文化中战马英雄的因素,成为以小碰大、以弱战强英雄精神的代表。遗憾的是,在进入文明时期后,随着农耕社会和封建制度的稳固健全,像炎帝部落举族迁徙的情况难以再现,精卫英雄神话这种以小碰大、以弱战强的英雄气概没有继续发扬光大,反而萎缩退化;另一方面,精卫神话英雄主题却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作品中得到充分表达,成为文学家驰骋文采的广阔天地。这一点,在精卫神话英雄主题在后世文学中内容主题和文学手法上的逆向变异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2.
颜建真 《齐鲁学刊》2008,(3):123-127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曾与黄帝在涿鹿作战,最后被杀。他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在宋元时期却以不同的面目不断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或者直接指神话中的蚩尤,或者是作为战神祭祀的蚩尤,或者是象征战乱的蚩尤旗,或者是与蚩尤有关的一系列历史遗迹,等等。蚩尤作为神话原型,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特定心理,并在宋元诗人的反复使用中,又获得新的意义内涵。蚩尤作为神话人物已经移位为文学殿堂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3.
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是低下的生产力和原始人对自然界认识严重不足的共同结果。黑龙江三小民族的英雄神话历史悠久,饱含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地域风采。是黑龙江三小民族传统文化深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痕迹,是三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之一。作为三小民族英雄神话中的最主要角色———英雄,都带有着浓厚的渔猎风采。可以肯定地说,在各种神话类型中,英雄神话是最具社会属性的一种。关于黑龙江三小民族的英雄神话,不仅与整个神话体系中的英雄神话保持着相同之处,更加具有自己的文学风格,反映出三小民族人民独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爱情文学传统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听人埋怨中国文学缺乏爱情,由来已久!其实,追溯渊源,中国文学史上爱情主题的兴旺比西方大约早两千年,只是中道衰落罢了。欧洲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实由文艺复兴开始兴旺,又经过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才普遍流行起来。而远在公元前十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当欧洲文学还处于英雄史诗和神话悲剧的时代,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爱情主题便巳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我指的是《诗经·国风》中采自民间的情诗。或曰:此不足为奇!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有大量的情诗。这自然是对的。但产生在两三千年以前的这类作品在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模式中,原型批评认为“文学总的说来是‘移位的’神话”,即关于神由生而死而复活的神话,已包含了文学的一切故事,因此原型批评家十分赞赏这两句诗: 有一个故事而且只有一个故事 真正值得你细细地讲述。因为在这一类批评家们看来,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过在以不同方式、不同细节讲述着神话中的故事。而结构主义批评则在叙事文学中寻找隐藏在作品深层结构中的基本故事,他们强调任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国神话研究史的回顾反省,借鉴西方原型批评关于神话文学移位学说的理论,以及西方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从构建中国式神话研究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在神话研究领域以“中体西用”取代“西体中用”的理论设想和具体操作程序,希望引起学界关注,扭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把中国神话的历史学、宗教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拉回到文学研究的本体中来.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形夭千”为是,而“刑天舞干戚”为非。因此专说精卫衔木填海,虽无千岁之春,而猛志常在,化去不悔。此与十三首之基本旨意相贯通,既赞颂,又叹惋,既神话,又现实,是借咏精卫以自咏也。这是陶渊明对自我人生价值之认可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革命发展并成熟起来的现代启蒙文学。其基本主题是揭示封建专制文化对国民精神的毒害和人格的扭曲,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反映于鲁迅作品中的思想深刻性、反封建的彻底性,以及艺术的表现的准确性、形象性,都与这一文学主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神话、传说、故事纯属民间口头叙事性作品,三者构成了散文作品的庞大体系,从广度上说均可称之为民间故事。但从狭义性而言,它们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故多数学者在有关民;司文学的论著中均分别予以介述,只是在产生的时代上略有分歧。从蒙古族文学发展轨迹来看,神话自然是散文形式(也是蒙古族文学)发展的源头,无论传说还是幻想性较强的魔法故事均萌芽于神话,由神话衍化而来,也就是说它们是从神话胚胎里孕育成长起来的一种口头创作,与英雄史诗堪称为英雄时代的姊妹艺术。当反映自然崇拜特质的神话进入表现英雄创立伟业的神话时…  相似文献   

10.
英雄主题在英美文学中曾是绝对主角,但其在当代却面临着消解的境遇。英雄主题文学的精神美感在世界大战中烟消云散,代表着西方精神朝圣的非理性人本意识一去不复返,英美文学完整地记录了社会精神体系的分崩离析,痛苦地还原了机械世界的荒诞表象,在无尽的缅怀与批判中走向逻辑与理性的精神复苏之路。该文阐述了英美文学中的"英雄"创造特征,分析了英雄主题消解的现实原因,揭示了隐藏在文学创作背后的人类思维心智与情感投射的精神位移。  相似文献   

11.
史锦秀 《河北学刊》2002,22(4):93-96
在印度的吠陀文学和世俗文学中 ,存在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中宗教精神和世俗精神并存 ,它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体现了人对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宗教的层面上看 ,神话中所赞美的神和与命运抗争的半人半神的英雄 ,实际上是人类向自己提出的人生规范 ,最终还是突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从世俗的层面上看 ,神话中包含着一种世俗精神 ,即热爱生活 ,追求幸福 ,执著于作为人的合理愿望。同时强调人的情感 ,推崇人性的和谐。总之 ,印度神话中体现了人类关注命运的主题 ,以及对人文价值、终极关怀的寻求  相似文献   

12.
“他一个人就是一整部历史”——普希金笔下的彼得大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发 《兰州学刊》2009,(8):197-199
在普希金笔下,彼得是一位伟大的启蒙者、改革家、现代俄罗斯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一位慈爱的家庭之父和国家之父。同时,他也是一个残酷、专制和为所欲为的沙皇;“一个急躁而专制的地主”。彼得的两面性揭示了旧体制下的英雄们的双重性:他们的建设史也是破坏史,荣誉史也是战争史和暴力史,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宏图霸业建立在剥夺很多平民百姓幸福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赵启鹏 《东岳论丛》2006,27(4):105-109
中国文学中的英雄叙事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大陆建国初期的革命英雄叙事和港台的侠客英雄叙事作品都深受其影响。在叙事表层,此两类英雄叙事的小说在英雄人物的成长道路上往往都设置了“极限情境”的模式;而这种表层的相似性昭示了二者深层的文化相通性,具有神话学上的仪式象征意义及民族文化上的同质同构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实践"新神话主义"文学主张的重要文学成果,叶兆言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创作的长篇小说《后羿》彻底颠覆了后羿、嫦娥等神话人物的传统认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神的堕落与英雄的缺失"的远古社会图景。《后羿》是作者个人与远古神话的一次凝视与对话,通过各种神话人物的重塑,《后羿》展示的是一个神的堕落、英雄消失、人性迷失的蛮荒世界。  相似文献   

15.
袁强 《天府新论》2020,(6):128-134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凝缩着古希腊的民族精神,在类型化与复合化中表现出英雄的民族性与崇高性,而在古希腊英雄题材电影中,这些英雄走向了感观化与名气化,民族精神构建的作用消解,古希腊英雄形象发生异变。本文通过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与古希腊英雄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在塑造方式与文化内涵上的对比,揭示媒介对古希腊英雄的形塑力,指明古希腊英雄形象异变的媒介动因。  相似文献   

16.
黄仁志 《南方论刊》2022,(3):84-85,98
狼,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原型在东西方文学发展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丝绸之路文学中亦是如此.在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下,丝路文学中"狼"意象的演变历程可被归结为"神化—世俗化—丑化",具体表现为:狼祖神话中被神化的狼,英雄史诗中被世俗化的狼,民间故事中逐渐被丑化的狼."狼"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本质上是人类认知不断提升强化...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俄狄浦斯王》一经问世,便显现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俄狄浦斯之谜"也成为文化史家和文学批评家的话题之一.本文认为,在包括俄狄浦斯故事在内的整个古代希腊文学中,"父子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弑父"行为乃是一个被不断重复的文学母题,文学中的父子之争实际上隐喻着现实中父权与反父权、专制和反专制的斗争,而随着父权文化的确立,古代希腊人对父权制持有明显的矛盾态度.后代西方文学不仅在相当程度上遵循了这一文学母题并形成一种普遍化的主题模式,而且对该母题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生发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武侠小说独特的虚构叙事模式和上古神话之间存在着历史层面的承继关系,主要体现在二者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故事,注意在一个虚构的文学世界中通过叠加的方式塑造读者心目中的英雄。通过对二者的研究,笔者以为上古神话与史传文学一样,是中国武侠小说的远祖。  相似文献   

20.
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东北文学,被称为"沦陷区文学".沦陷区话剧文学一直处于边缘.纵观沦陷区话剧文学,其主题中的压迫中的抗争、隐忍中的反抗、专制中的附逆等精神和思想,体现了东北沦陷区话剧文学独有的艺术价值:反映了铁蹄下东北人民的斗争、呐喊、屈辱和叹息,反映了作家在民族危难时刻勇于斗争的精神和个别作家背离民族大义的错误立场.这些剧作增加了中国话剧文学主题的维度,在中国话剧文学史上是独有的一页,和沦陷区小说、散文、诗歌等共同构建了沦陷区文学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