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补齐乡村环境治理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 PPP模式的引入为乡村环境整治提供了新途径。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引入演化博弈分析框架,对不同场景下乡村环境治理的三方(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村民)共生条件进行探索,并结合现实案例检验基本结论,结果发现:PPP模式高度依赖政府的有效治理,特别是各级政府的有效监管对达成多方共生非常关键;政府的有效监管、社会资本守约的交易成本和村民在环保治理过程中受益是三方共生的基础,而设计合理的惩罚机制可以减少政府失职和资本方的违约动机,博弈结果将趋于三方共生。同时发现,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守约和村民参与恒不成立;村民参与环境治理取决于参与的净收益,与受到的政府奖励无关。由此,可以通过改革乡村治理方式、加强政府有效监管、采取第三方定价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以村民受益为核心加快乡村组织建设、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等措施,不断推进乡村环境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农村环境治理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以行政型治理、市场型治理与社区型治理三种模式共融交织为发展态势,在实践中,这种多元的治理模式缺少协调性与统一性的治理逻辑,呈现出政策支持不足、资源禀赋不足、社会资本整合不足与价值目标异化等碎片化问题。为此,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注重协同、整合与信任机制建设的治理思路,调度当前农村环境治理模式中的有益要素,整合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目标,优化科层主体的组织功能与促进公众参与,进而降低治理协商成本、提升科层治理效率、加强农村社群信任与推动治理的公私合作,是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模式革新的理想进路。具体来说未来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在目标维度上,建立价值协同机制与诱导动员机制,凝聚农村主体价值目标;在组织维度上,优化政策供给靶向,推动跨界联动式治理;在市场维度上,健全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杠杆来配置农村环境要素与资源;在社会维度上,整合农村新型社会资本,培育农村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3.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会资本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着严重的问题,这和目前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相关。现行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强调政府主导,忽视农村社会的公众参与。未来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强化公众参与和协同合作。这就使社会资本成为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角度。社会资本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具有社会整合、组织与协调、规范、促进沟通和参与等功能。笔者最后以社会资本为角度,对未来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PPP项目投资方出资视角探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权益资本结构问题,梳理PPP项目影响因素,根据参与方不同动因,在考量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投资准公共产品PPP项目回报要求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市场化准量模型得到项目最优权益资本结构,分析社会资本方的生产效率、项目负债结构变化带来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市场化准量模型对测算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最优权益资本结构有效;经过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博弈,存在一个最优的市场化准量,使得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政府方能够给予的收益率和社会资本方要求的报酬率达到均衡状态;社会资本方的生产效率能够有效提升市场化准量,项目负债比例适度增加,社会资本方能够呈现更多出资意愿。为提高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应尽可能因项目而施策,科学判断项目权益资本结构,注重项目经营效率提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作用,通过良性循环缓解政府投资压力。  相似文献   

5.
PPP模式的本质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均衡。但实践中由于缺乏基础法律架构,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在PPP项目合作中政府角色错位、行政权力滥用、社会资本权益缺乏法律救济等已成为阻碍我国PPP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务之急是厘清政府双重角色,完善政府风险分担机制,规范政府权力合法行使,继而保障PPP模式在我国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5,(5):105-109
土地一级开发整治引入PPP模式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充分调动、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三是有效避免土地整治项目决策的随意性,降低社会主体投资风险;四是注重土地整治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可能出现的无效投资和资源浪费。为了规范有效推动土地一级开发整治PPP项目,应当从六个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尽快消除PPP模式观念认识上的误区;尽快研究制定中国版的PPP基本法和一系列的操作制度与实施细则;政府和社会资本应当在组织协调管理上有所转变和提高;严格规范约束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行为,提高合同履约能力;把握"明确方式程序,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公平交易、诚实守信"原则;设立政府监管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推进土地一级开发整治PPP模式,还需要考虑以下这几个问题:一是防止和避免PPP模式的一哄而上、恶性竞争;二是解决管理资源不足和专业型人才稀缺;三是解决法规冲突、文件"打架"的缺陷;四是摆正政府和企业在公私合营中的位置;五是提高地方政府的合同履约能力。  相似文献   

7.
农村环境治理是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能否有效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不仅关系着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生活需要,也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推进和实现,更关系着农村社会稳定及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一部分建制村的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但农村环境治理也存在着治理目标不全面、治理主体不丰富、治理载体不匹配以及治理机制不健全诸多现实困境。新时代农村环境治理新实践应着眼于以下几点的建设和发展,即治理目标均衡化: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都得到有效治理;治理主体多元化:政府主导、企业引领、农民主体、村委协调、环保社会组织和媒体协同参与;治理载体协同化:树立经济与农村环境协调发展的执政理念,健全农村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强化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和技术支撑;治理机制有效化:构建政府、企业、农民、村委、环保社会组织和媒体合作治理农村环境的有效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8.
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的创建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监管是解决环境危机的良策,科学的监管模式是有效监管的前提。现行环境监管体制不顺、体系僵化、主体庞杂,应当建立一体两翼的环境监管体制模式和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即以行政区域监管为主体,以流域监管和局域监管为两翼的环境监管体制模式和集政府监管、协议监管、社会监管、自我监管的优长与互补,形成有机共生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配合该模式的运行,应调整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置,明确划分区域监管、流域监管、局域监管的职能权责;拓宽社会监管主体环境知情的途径,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管机制;通过协议监管、自我监管,激发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和化解环境风险的自觉性,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提高监管效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PPP模式养老项目不同于普通项目,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不能依据市场化定价方法来给PPP模式养老项目定价,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社会资本方、老年人群体和政府部门三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在尽可能满足老年人支付能力的水平上实现政府补贴的最小化和社会资本方收益最大化“三方合理”的目标。作为投资决策方的社会资本,需要考虑老年人的价格接受水平、项目的合理预期收益和政府部门给予项目的补贴等因素,从而选择是否投资该项目。  相似文献   

10.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一直是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议题。广东省Y市Z镇通过贯彻落实“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方案,其人居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府的宣传工作与村民认同感培养的衔接问题;政府的环境治理政策与企业发展的协调问题;企业注重成本效益原则与村民小农思想的协调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在多元主体的协同关系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政府、村民和企业分别作为治理过程中的“引领行为者”“参与行为者”和“守护行为者”,更应该形成联动共治、互助共建、共赢共享的,强调公共利益、村民参与的,多元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关系和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新农村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资本与农村治理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目前我国农村治理问题的社会资本因素主要是消极社会资本的膨胀及积极社会资本的缺失。构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是促进农村善治的有效途径。文中基于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等社会资本主体提出了构建积极社会资本实现新农村和谐治理的对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公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模式正影响着政府治道的变革路向和精神维度,也引导着环境治理从单中心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变。然而,在环境治理的实践中,公私合作模式亦在实施层面和制度层面呈现出阶段性挫折。这种挫折一方面源于环境准公共物品属性制约着私人主体自愿提供环境公益的意愿,另一方面源于PPP顶层制度的缺失。对此,可以通过建立具有一定排他性的产权制度引导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由"准公共产品"转换为一定程度的"私人产品"或"可付费产品",解决环境公益的有效供给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同侪生产模式",以解决复杂条件下的环境公益的有效供给难题。同时,基于猎鹿博弈理论,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将公私合作的均衡状态固化,并建立金字塔型的规制策略以解决环境公益的可持续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农村疫情防控基础薄弱,难点多,农村垃圾问题对人的健康的危害力越来越明显,对于农村经济的阻碍作用很大。疫情防控背景下农村垃圾问题有效处理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影响着农村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法基于疫情防控背景下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与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有关的35篇CSSCI来源期刊中的论文进行研究。结论/发现学界对于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重视程度还停留在较为“表面的认识”,然而学者们多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政府和村民个体进行具体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市场和第三方主体的作用,另外对于国外优秀经验的借鉴与学习也存在不足。因此,充分把握农村垃圾处理的生成机理、处理体系和治理模式,能够较为全面地发现当下农村垃圾处理中的问题。未来应当要着重关注政府、村民、市场以及第三方主体等多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作用,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垃圾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湄潭县金花村在这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典范。金花村以"群众会"工作模式为依托,保证农村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大民主权利;在组织机构上大胆创新,设立了"村支监"三委联合办公,有效实现了村民的自我监督;在治理主体上积极探索,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到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中,形成了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金花村基层社会的治理经验为我国农村地区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一些启示,主要包括牢牢坚持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村民的主体和主导地位,积极探索将自治功能下沉到村民小组或者自然寨一级,以及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社会各类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协同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提高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浙江宋村的治理实践表明,基层政府以改善村民自治运作条件为核心的行政介入是提高农村社会自治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随着农村社会的持续快速变迁,保障村民自治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渐瓦解,其结果是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快速弱化。通过选择性治理事务下沉、民主性议事规则供给、发展性经济资源输入,基层政府可以将行政力量有效嵌入村级治理。生活性治理事务下沉可以重建农民与村级治理间的利益关联,从而增强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动员能力;规范性协商规则供给可以为农民之间的理性协商提供空间与指导,从而引导农民围绕治理事务达成共识;发展性经济资源嵌入可以壮大集体经济,从而为自治活动提供灵活、持续的资源保障。由此,基层政府的行政介入能够重塑村民自治的实践基础,进而再造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安徽省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政府投入和财政补贴不足以充分满足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PPP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发展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相对缺乏的瓶颈,并且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的介入来提高其供给质量和效率.然而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投资期限长、回报低、投资风险相对较大等不利因素,故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基于PPP模式,构建安徽省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开发专项金融产品;优化投融资模式,降低投资风险;明晰产权,落实强有力的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18.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治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采取的是政府一元治理模式。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政府一元治理模式收效甚微。西方治理理论在治理实践中成效显著,我国宪法也赋予了农村基层组织自治权。因此,政府可以村委会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主体,吸纳村民、村经济体、企业与社会团体等治理主体参加,形成多元治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的融资和管理模式,在地方政府债务不断膨胀的背景下,PPP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的控制,缓解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的困境。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地方政府债务的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但要充分发挥好PPP模式对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作用,需要解决好PPP模式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增强契约精神,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工作机制,大力培养专业人才,着力防控好项目风险。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区治理,本质上兼有政府治理与团体自治二元属性,应在政治上施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单位的自治架构,经济上培育农村经济性社会组织,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农村社区自筹为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据农村营利事务和农村公益事务的差异而实施分类管理,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形成社区自治、政府治理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三级治理单元,在规制方法上实行乡规民约与法律并举的规则治理,同时倡导礼治社区的文化治理、网格化的信息治理、契约化的社区自治和美好农村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