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时间、历史与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应贵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3):36-46
时间观念往往与个别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性质有关,有些时间观念是由其社会文化中其他更具支配性的基本文化概念来界定的.在基本文化分类概念的探讨上,时间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研究课题,而且是基本文化分类概念上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从古代文明延续至今的实体国家。近代以后,中国的边疆政策融汇历史经验的传统和国家政治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最终形成了新中国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中心一系列民族政策。从这个制度中,我们首先可以发现中华文明帝国的历史传统与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遭遇,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震后萝卜寨喜迎新风貌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羌族村落,可是5.12大地震却让萝卜寨变成了断壁残垣,现在寨里的村民都住进了过渡安置房,而他们新建的永久性住房也正在加紧施工,村民们在不久后就将入住新家。 相似文献
5.
6.
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中国的人类学者更多的是应用历史记忆于研究对象中,但是,对于历史记忆究竟在人类学的哪些方面产生可值得探讨的影响则缺乏更多的理论研究。本文认为,历史记忆有利于人类学理解历史的真实,有利于加深对人类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8.
文明对话的基础是对其他文明的平等、宽容、广泛的理解和研究态度。但从近现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探讨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困局,“师夷长技以制夷“,民族救亡和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头等大事,因此,大家的眼睛始终盯着希腊-罗马传统的欧美文明,急于理解和研究他们。长此以往,也就自然而然地忽略了、甚至拒绝理解其他非西方文明。综观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史,我们发现除了个别大家鸿儒,中国一般的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不懂伊斯兰文明、不懂印度文明,更不懂那些较小的文明。他们不屑于了解这些文明。他们对这些文明的傲慢态度不亚于某些西方人士。所以,作为泱泱文明大国,积极加入到世界文明对话的时代潮流中,对世界各个大系文明与亚文明展开深入广泛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甘肃永靖是西北最大的孔氏聚居地,孔氏穆斯林是永靖孔氏中的一员。孔氏穆斯林是孔氏家族的特殊现象,也是回族社会的特殊现象。在500多年的历史中,孔氏穆斯林鲜有文献记载,作为历史行动者,他们不但经历着历史,也用记忆诠释和建构着自我历史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11.
保安族在50年代被正式识别为一个民族,对其族源曾有多种观点。但是在建国50年后,保安族的历史和族源观被再次重构,这个过程既反映了现实民族关系对历史书写的映射,也反映了民族精英在历史重构中的能动性。对保安族的这个实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现实社会因素能够如何影响民族历史的构建,这个案例所反映出来的族群历史建构模式对于研究我国的“民族历史建构和族群群体的认同结构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伊玛堪是赫哲族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瑰宝,它以叙事史诗为主线,以古代传说为背景,艺术地再现或复制了赫哲族的历史记忆,并从鱼皮服饰、以犬为伴以及独具特色的食鱼习俗等多个层面,对其民族发展中的个性特征进行了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正>近代以来的中国政局动荡,内忧外患,举国上下无不渴望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诸多近代先贤思考的问题,并付诸探索。选择哪条道路,该怎么走,具体如何实施,每一个社会政治团体都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成为主要政治力量,国民党践行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抱着共御外侮、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国共开启了第一次合作期,挥师北伐,一度开创了全新 相似文献
16.
17.
沙俄于彼得一世时期以攫取黄金为目的图谋占领西藏,继而从19世界后半叶到20世纪初,以"科学考察"和宗教渗透等手段,刺探西藏军事、政治情报,拉拢西藏内部上层,煽动民族分裂情绪;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俄努力与西藏保持联系,直至斯大林时期转向支持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1959年西藏发生叛乱,赫鲁晓夫对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表示不满;自中苏关系非正常到苏联解体,苏联多次邀请达赖喇嘛访苏;90年代,俄罗斯在正式外交上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与西藏问题保持距离,在非正式外交方面利用佛教徒及其相关组织努力加紧在宗教和文化方面与西藏流亡政府上层、特别是达赖喇嘛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历史.国家结构形式问题,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对采用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总结和借鉴了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并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完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6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基本成功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优越性,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万建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5):81-85
现代社会的民俗规范功能与远古社会相比,是不是越来越减弱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从国家权力系统对民俗活动的干预、民俗表演空间的萎缩和被权力机构所占用、主流话语改造民俗知识、民俗惩罚力量的失去和一些民俗观念淡化五个方面,推敲民俗规范功能的历史与现实,描绘了当代社会民俗生存的环境和景况. 相似文献
20.
民族志语境下的叙事,在整个社会意识中意义重大.民间叙事作为民间知识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都被赋予构建集体与社会记忆的功能.卓仓囊索政权是明王朝为巩固西北地区,因俗而治,扶持青海湟水地区宗教高僧三刺所建立的封建地方政权.因其政权影响范围较小,且在清初便已衰落,文史资料中记述简略.本文依据《明史》《明实录》《安多政教史》中有关记录,结合地方志和民间的口承叙事,对卓仓囊索政权的历史进行一点补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