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推进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是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可以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三个维度进行建构。目前,香港、澳门在国家认同方面主要存在“香港人、澳门人”与“中国人”身份认同对立、政治法律认同水平较低和地方意识过强等问题。对此,应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在香港、澳门地区加强国民教育、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端正、提升港澳居民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让港澳真正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2.
曾俊皓 《南方论刊》2022,(11):13-16
国家认同对于构建公民的自我认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文章将从历史因素和特区政府治理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港澳青年对国家认同差异化的原因。进而从中央对特区的领导工作、立法工作、社会治理和文化教育的角度提出能提升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杨丽 《兰州学刊》2008,(Z1):82-84
华人的政治认同区别于国家认同,有其独特的政治内涵和研究价值。对华人政治认同的研究不仅要厘清其独有的认同结构,更要认识到华人的政治认同受多重因素影响。泰华的政治认同过程表明,对华人的政治认同研究要深入分析居住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才能对认同的现状和认同困境等做出有力解释。  相似文献   

4.
孟福来 《兰州学刊》2010,(7):148-150
社会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政治绩效的缺陷、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以及互联网主题社区的渗透,对大学生认同危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面对这一现实,教育者需顺应大学生性格特质与思维模式。通过政治文化认同教育与强化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观塑造,重塑核心价值认同,从而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重塑当代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个体身份认同的基础是利益需求的满足.在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除进行国族重构和文化融合之外,还需寻找到一个能超越族群差异的制度认同基础,从制度维度对国族认同与文化认同进行补充,三维立体式地构建中华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大厦.我国建党在先、以党建国、党政同构和党国同构的鲜明特点,决定了实现制度性国家认同必须以执政党认同为基础.在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是以原生性特征为基础还是以执政党及其制度为基础来进行认同,取决于二者谁更能深入持久地积极影响和改变少数族群的生活.在执政党认同、制度认同、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三者可以相互促进、转化,也可相互削弱.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困境是如何实现既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又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为此,本文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入手,分析"民族认同"问题困境的原因,思考建构公民化国家(社会),探索"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即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通过诸如:深化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改进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合民族意识、提升民族素质;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等途径来达成.从而,实现发展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缩小民族之间的事实上不平等的差距,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青年政治认同关乎政治稳定、政治安全和国家前途.基于网络政治视域审视,青年政治认同既有正向强化的一面,也有负向弱化的一面.在正向强化方面,要警惕高度政治认同异化导致的思维偏执、理性偏离、情绪偏激问题,引导青年培育政治理性、强化规则意识、注重私德建设;在负向弱化方面,要关注政治认同淡化、消解、悖反等认同危机问题,有效建构青年的权威认同、价值认同、信仰认同.  相似文献   

8.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高校务必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探索和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努力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石培玲 《学术界》2007,(2):285-292
文化的同一性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如果没有民族国家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发展作保障,没有平等的公共文化、共享的权利、自由和资源等现代因子的注入,以一元化民族历史文化为诉求的民族认同不免会诱发民族主义的偏狭与自私,而单一的政治文化所导向的国家认同也终究会走向裂变。当下中亚地区的民族主义思潮正反映了原有的“苏联公民”的政治文化认同瓦解后,民族文化认同和宗教认同均无力回应国家现代化要求的困境。对多民族的中亚各国来说,建构以公共善优先为价值规范的国家认同不失为民族主义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转型急需舆论宣传转变功能定位、丰富传播内容、优化宣传方式、提升宣传实效,传播中外先进的法治、伦理、政治文化,建构社会共享信仰和价值体系,弘扬公平正义等共享伦理价值,实现宣传与受众的利益要求、行动意志、价值目标、政治追求、思想认识的融合与同步,化解国家政治认同和社会文化认同困境及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