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双跨连拱隧道的施工难点之一是分部开挖过程中的爆破振动影响,博山岗号隧道左导洞开挖时对中导洞的爆破影响进行了观测,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后岭下隧道内引出联络线段设计跨度大、变截面横向扩挖尺寸长、安全风险高等特点,对三台阶临时仰拱法上台阶采用支立门架法和类正洞台阶法横向过渡扩挖的2种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即在10 m过渡段内上台阶分部开挖:纵向先、后行导坑开挖并架设竖向支撑,支点上部纵向加设连接梁或用槽钢将环向拱架纵连。然后拆除扩挖侧中间竖撑,形成横向扩挖门洞,扩挖施工中采取支立门架法防护或类正洞台阶法扩挖,并最终扩挖至拱脚,最后接长正洞环向拱架,完成过渡段上台阶施工。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安全可行,结合现场围岩实际情况,本工程采取了支立门架方案成功完成了扩挖,洞周土体变形的监测值和模拟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土体位移与应力变化均小于模拟值,且在允许范围内。本案的成功实施为类似大跨度变截面隧道横向扩挖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就涉及地铁建设中上下重叠隧道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并结合广州某重叠盾构施工的地铁工程实例分析了下洞(左线)隧道受上洞(右线)开挖产生的影响范围、上洞盾构在不同推进力下对下洞位移、应力和应变产生的影响和下洞局部范围在有临时支护条件下随上洞开挖产生位移和内力变化。分析表明:下洞隧道结构受上洞盾构施工的影响表示形式为上洞盾构前方的下洞结构存在向下桡曲,而在后方则向上隆起,直至趋于一个定值,其中下洞盾构机的盾尾需在上洞盾构机盾头前方的50 m;上洞隧道在推进过程中,推进力是  相似文献   

4.
针对隧道车行横洞施工对主洞结构产生影响,以运城 灵宝高速公路中条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试验和三维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车行横洞施工阶段主洞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车行横洞施工对主洞的影响,在时间上主要表现在交叉口初支拆除和横洞的第1个开挖步,随着横洞开挖深度的增加,主洞结构的变形逐步趋于稳定;车行横洞施工对隧道主洞围岩变形影响主要表现为主洞拱顶下沉量增加和开挖侧拱脚水平位移减小,主洞未开挖侧拱脚水平位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新建与既有隧道小净距且平行的变电所隧道,研究此变电所隧道台阶法开挖过程中既有正洞隧道的位移、二衬内力变化及周边围岩塑性区的变化.通过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既有隧道,模拟变电所隧道的整个开挖过程,并进行分析.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变电所隧道的开挖将改变正洞隧道周边围岩压力,导致二衬位移增减,拱顶及仰拱发生位移较大,二衬结构的内力增大,各内力最大值均分布在左拱脚,故应对二衬拱顶、仰拱及左拱脚重点监控;整个开挖过程正洞周围未产生塑性屈服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变电所隧道上台阶的开挖对正洞二衬位移及内力的影响明显大于下台阶的开挖,因此上台阶开挖过程应重点监控二衬各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必要时应采用改变施工参数、施工方法、加固既有隧道周围土体等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浅埋暗挖中洞法的施工特点,结合北京地铁五号线天坛东门站工程,利用3D-σ有限元计算程序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通过计算结果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总结了浅埋暗挖中洞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得出中洞开挖、临时支撑拆除和二次村砌施工是中洞法施工中对地层扰动较大工序的结论,并对今后类似施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TSP203和ZGS1610两套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探测原理,及其在沪蓉西高速公路夹活岩隧道1^#横洞工区岩溶地质施工中的应用情况,对两种物探方法的预报结果与开挖后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并将两种超前探测方法用于预报的特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稳定性差,为了解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的效果,对隧道的开挖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数值计算结果和隧道拱顶下沉量测结果都证明了所选预加固措施的有效性,保证了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结合北京地铁十号线工体北路站—呼家楼站区间隧道的具体情况,进行三维动态数值模拟,计算中分别考虑小导管注浆预加固和无预加固措施两种工况,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了两种工况下区间隧道台阶法施工过程地表沉降及拱顶沉降规律及小导管注浆预支护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LD改线公路隧道出口段,属于涉铁1 km范围内,对隧道施工有严格要求,且天窗期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因此该施工段不宜采用爆破施工,现场采用徐工XTR6/280悬臂掘进机进行隧道开挖。调研国内外铣挖施工研究成果,并依托LD隧道铣挖法施工现场测试试验,得到适合LD隧道铣挖法施工的地质条件,并通过松动圈试验、初支结构受力试验以及数值分析对比相同地质下悬臂掘进机施工与爆破法施工对围岩扰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LD隧道的地质条件为岩石抗压强度小于40 MPa、岩体完整系数小于0.2、岩石质量指标RQD小于20%、岩体体积节理数大于30条/m3、地下水不(弱)发育时,悬臂掘进机掘进速率高于爆破法施工,且悬臂掘进机施工对围岩的扰动远小于爆破法施工。引水隧道与LD改线公路隧道地质情况相似,可为引水隧洞涉铁部分及相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基坑支设计中尚无成熟的方法计算基坑周边土体的变形,而支护结构的变形量是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的最直观反映,对基坑变形进行监测是信息化施工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基坑施工期间的变形监测,以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为衡量目标量,对各开挖支护工况下基坑支护结构及边坡的变形性状进行实时监测,并与有关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系统地了解和判定基坑支护状态及其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铁九号线军事博物馆站下穿一号线区间隧道,在下穿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既有线路的正常运营。为此,先进行超前支护,再采用多分部的CRD法施工,大刚度和强度初支进行支护,并采用三维数值方法分析了车站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线的影响,施工过程中的多项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既有结构的沉降和新建隧道结构受力都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保证了既有隧道的正常和新建隧道安全。  相似文献   

13.
兰新复线兰武段鸟鞘岭隧道F7断层,为区域性大断层,地应力高。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达1m以上,初期支护出现多处变形侵限及坍塌事故。为保证隧道的正常施工,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及时优化、更改预设计,在左线迂回导坑做试验段,进行了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锚杆轴力、初支混凝土应力、初支围岩压力、初支钢架应力等多项涉及围岩稳定性及支护合理性参数的跟踪量测,利用量测结果指导正洞设计施工及预见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了隧道顺利贯通。  相似文献   

14.
针对郑-西客运专线铁路黄土隧道施工过程中广泛出现的地表裂缝现象,采用三维离散元计算程序3DEC进行了裂缝开展的数值模拟.考虑黄土原始垂直节理,台阶法施工,分三种隧道覆土埋深工况进行了讨论,分析得出了在各埋深工况条件下地表裂缝的开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新建兰青复线虎头崖隧道出口段(DK60+590~DK60+710)与既有隧道线间距11.6~40m。为保证既有隧道正常行车安全,对新建和既有虎头崖隧道进行支护加固并采用微振动爆破技术施工。同时采用4C型振动测试仪对隧道爆破振动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并结合新建隧道确定下一次爆破的参数,对爆破设计进行优化。通过合理选择爆破时差、最大装药量、微差起爆、掘进进尺、预裂爆破等5个方面的振动控制技术措施,使该隧道开挖施工爆破中的既有隧道振动速度值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最后,利用微振动爆破技术保证了虎头崖隧道开挖作业安全、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苍岭隧道开挖过程中多次发生塌方的地段的工程地质调查的资料,采用现代地质工程的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引起苍岭隧道塌方的叠瓦状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力学性质、以及控制该地区主要工程地质特征,重点分析了断层带活动对于隧道周围岩体中的岩石的力学性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比断层破碎带中及两侧的风化前后岩石的工程力学参数,发现了该隧道可能产生塌方的主要地段的识别标志,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隧道施工中危险地段岩体加强长、短期地质超前预报工作,通过进行合理的喷浆、结合钢支撑的组合支护方式、控制隧道变形为主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某高架桥分岔处局部应力进行仿真分析。按照实际施工过程,考虑最不利计算荷载,根据平截面假定,分别对钢梁单独受力和钢-混凝土组合梁两种工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分岔处整体受力良好,安全储备大。  相似文献   

18.
以某城市地铁施工横通道转区间隧道正线马头门处下穿既有建筑物情况为例,从群洞施工工序对建筑物沉降影响的角度考虑,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软件FLAC3D对不同开洞施工工况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围岩变形情况,得出在横通道向区间马头门开洞施工时,必须单个逐一开洞施工至房屋基础外15 m以上,并在开洞马头门处增加有效加固措施,以保证既有建筑在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用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先计算低通、再计算高通滤波器的有关参数 ,然后组合成带通滤波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认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殊渗流机理,根据某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全直径缝洞型岩芯模型,实验岩样来源于油田的实际岩芯,采用油田实际油样和相似地层水进行了模型水平、倾斜30°、倾斜60°三种不同角度的水驱油机理物理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认为缝洞型碳酸盐岩采收率、含水率、无水采收期等与缝洞倾斜情况和缝洞结构有密切关系。并将实验数据应用于CruzHernandez J等人基于对流-扩散渗流理论建立的缝洞型油水两相流动系统数学模型的拟合中,讨论了数学模型中的空间系数、扩散系数和流动速度对模型拟合的影响情况,并提出了模型的改进应考虑重力作用、流体流速、孔洞配位数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