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施蛰存的小说《魔道》、《夜叉》中,时常跳跃着一些蕴涵着特殊的意蕴或情调的意象。本文探析了施蛰存小说《魔道》和《夜叉》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以期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较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3.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典籍.它本身也具有非凡的文学意义.在<圣经>的众多文学体裁中,叙事占有重要地位.对<圣经>第一章<创世纪>中的不同叙事视角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了它所取得的叙事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韩鸿 《中国藏学》2020,(3):184-194
拉达克是西喜马拉雅地区的重要交通、经济、文化中心,但是有关拉达克的近代史料多有散逸。作者在德国发现了现存最早的藏文报纸《拉达克新闻报》与《拉达克信使报》,这两种报纸内容涉及20世纪早期西喜马拉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拉达克地区近代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两种报纸的创办与内容均有较多的中国元素,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宗教偏见和东方主义色彩,可成为研究西喜马拉雅地区"接触地带"文化的一个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现象比较普遍,以《南齐书》为例,对《汉语大词典》中首例过晚之词条进行了补充。补充的词要包括平存、应须等共21个。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儒家经典,历来笺注解读之作品,层出不穷,汗牛充栋。我们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选取《论语》中五个关键词:"信"、"礼"、"仁"、"义"、"利"等,进行新的解读,跳出了原来的以纯文献文本解读或者形而上的解读套路,把孔子所讲的"信"、"礼"、"仁"、"义"、"利"等引入到社会场域中来,从社会结构、社会角色等视角予以新的解读,希望能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更为本质性的特点方面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英雄史诗首先是关于“人”的文学作品,即使其中不乏神的故事,但“人”事已经成为主流,探讨英雄史诗的人本主义对于“人学”研究及东西方著名史诗的国际对话具有重要价值。《格萨尔》史诗产生并发展于丰厚的藏文化之中,藏文化既包含理性的宗教文化也包含追求“人性”的民间世俗文化,两者共同孕育了《格萨尔》史诗两种人本主义——理性的宗教人本主义与追求“人性”、张扬个性的世俗人本主义。和谐共存是史诗中人本主义二重奏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8.
从《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入手,探讨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的泰译。通过对AMOON THONGSUK的《论语》泰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发现,译者多采取“异化”翻译策略,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尽可能地向泰语读者介绍和解释文化负载词,以令《论语》文本在泰语文化中的功能最大限度地等值。作者认为,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异化”策略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文化翻译观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这两部长篇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是目前国内在<源氏物语>研究方面的主要课题.本文从比较文学入手,分析论述了国内的研究成果,从而说明国内目前的研究仍然偏重于比较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三鹿奶粉事件被揭露之后,党报和都市报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用大量的版面刊登相关新闻。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北京晚报》在三鹿奶粉事件上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党报和都市报存在的差异,并探寻其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邢崇  张立笑 《民族学刊》2023,(11):102-109+167
作为中国诗意电影的滥觞之作《小城之春》,开启了民族化诗意电影语言的探索。“十七年电影时期”郑君里导演同电影大师费穆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不断向中国古典艺术探胜求宝,创作出极具特色的诗意美学电影《枯木逢春》。当代电影《春江水暖》延续了传统诗意电影风格,融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学于现代大家族危机故事中,展现当下年轻导演追求山水诗意电影民族化的探索。这三部电影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影人在电影民族化诗意叙事的探索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春”:诗意的电影意象象征;江南影像:诗意的电影叙事空间;“中国画”:诗意的电影长镜头美学。通过对三部电影视听语言共性的提炼与个性的阐释,管窥三部影片诗意化的影像于不同时代的承继与发展,体认中国电影美学精神的自觉追求,探索民族化电影诗意语言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12.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电影《通天塔》讲述了一个有关冲突和隔阂的故事,本文试图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来诠释影片中的文化冲突。从共时性的文化冲突出发,文章首先分析了影片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何以发生,其次在承认文化异质性基础上道明了国家间的文化冲突并揭示其实质,再次结合"文明冲突论"讨论了文化冲突的一种隐性形式: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14.
路遥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运用了大量的陕北特色词汇,使得小说的陕北味儿更加浓郁,表达了作者对黄土地深沉的热爱。通过对该作品的语言魅力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小说所刻画人物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对陕北文化有更深厚的了解。本文将从语言风格、语言魅力等角度对小说《平凡的世界》进行解析,与作者一同感受他笔下深刻而细致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5.
《妻妾成群》法译本一经问世便在法国引起剧烈反响.对比原文和译文,可发现大量改写行为,因书中涉及大量对于女性形象以及男女地位的描写.所以本文将从女性视角切入,分析《妻妾成群》法译本中的改写现象,并简析其改写原因.  相似文献   

16.
跨媒体叙事是互联网时代一种理想的叙事形态,其围绕一个世界故事展开,联动多个媒体平台参与叙事。“故事世界”是跨媒介叙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完成源文本故事的建构后,跨媒体叙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多种媒体平台中将源世界碎片化和外延化。《盗墓笔记》系列网剧作为进入“盗笔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其延展的信息文本、剧粉主动参与的双向建构都对源故事世界有着独特的拓展贡献,可以说,作为文本空间的“盗笔世界”,是由作者、导演以及受众共同生产的文本意义再构成的。  相似文献   

17.
黄思雨 《中国民族博览》2020,(3):191-193,210
老舍的《猫城记》是一部寓言小说,作者通过塑造猫城来隐喻讽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黑暗政治和混乱局势,列强入侵,国民政府昏庸无能,猫城便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翻版。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描绘了我在火星猫城的所见所闻。本文拟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文本来深入研究《猫城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文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仅具备反讽意义,更是具备闯入者和出走者的双重身份,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着重探讨《猫城记》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8.
成飞 《民族学刊》2022,13(2):90-97, 142
嘉庆《四川通志》是清代第三部四川省志,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刊行,其卷百九十一至百九十六为《西域志》。此“西域”以先分地再分目的通志体,对西藏历史、地理、社会、宗教、文化诸多方面情况全面记载。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实为一部名实相符、体例较为完备、内容宏富、资料丰富的官修西藏地方志,是清代西藏地方志持续发展第一个高潮中集大成者。在清代西藏地方志中独设汉藏人物传记,摘引了反映清王朝治藏战略的重要官书,收录了四川本地特有文献和大量咏藏诗词,多角度记述了清代川藏行政划界,推动了清代四川省修纂西藏方志体系的最终形成。该志的成书标志着清代西藏地方志两种体系合一后的再次整合,也推动了之后西藏地方志发展的新趋势,对民国时期康藏史地研究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与舞蹈艺术的结合出现了很多精品力作,受到了大众的青睐。本文以登录春晚的舞蹈作品《唐宫夜宴》和《青绿》为例,从分析舞蹈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入手,窥探优秀传统文化与肢体语言融合、碰撞的奥妙,进而得出,此类作品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甚至登上春晚舞台,源于其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精耕细作的艺术加工和时代变革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