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岳霖先生针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区分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如果把"史"字去掉,金先生的区分就变为"中国哲学"与"在中国的哲学"的区别。若再把"在中国"这个地域性限定表述去掉,他的区别实际上是"中国哲学"与"哲学"的区别。这一区别的实质在于:通过加字形成一种加字哲学,从而形成与哲学的区别,具有超出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围的、富有启示性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史上,先后使用"譬"、"比"、"喻"等词语来指称比喻这一修辞格.但在先秦时期,这些词语之间还存在着显著区别.自战国至东汉,它们的意义分别发生变化,并且在"比喻、比方"的意义上逐步接近.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三个词在意义上的区别,并勾勒出其各自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如果将经学研究纳入到现在的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中来,尤其是让经学中的相关"义理"内容也进入到中国哲学史的范围,其实这些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而真正的问题只在于,如果我们对于经学与哲学的关系没有一种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于这二者之间的"疆界"和本质区别不清楚的话,让经学进入哲学的实质还会只是用经学去扩充了中国哲学史的"史料"范围而已。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研究也最多的一种修辞格。人们在研究中把视点较多地投射在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什么是比喻词及明喻、暗喻、借喻等的区别上,而不大注意听读者是如何理解把握一个个具体的比喻的内在含义。那么,听读者是怎样领会比喻所包含的意义的呢?这与比喻形式上的区分,如明喻、暗喻、借喻有  相似文献   

6.
梁涛 《东方论坛》2004,(2):126-127
最近一段时期,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重新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而这一问题的提出,与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所导致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存在意义的危机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中国本没有"哲学"一词,也没有与西方对应的哲学学科,近代中国哲学史学科是胡适、冯友兰等人参照西方哲学范式(实际是某一派的范式),取中国传统学术中与西方相近的材料建立起来的,用冯友兰的话说,是"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来而叙述之"(<中国哲学史>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页8).  相似文献   

7.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没有一位作家能如钱钟书创制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新譬奇喻;而在当代学术著作中,也未有一部能如钱著给予比喻现象以如此丰富而深入的理论说明和发现——即使是专门的文艺语言学、修辞学著作,甚至是径以“比喻研究”标目的著作。比喻自然是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运用中一个极基本的修辞手法;但对钱钟书而言,意义却并不限于此,在这里,比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并进而意味着一种“文学语言的擅长”(《七  相似文献   

8.
潜能现实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亚里士多德本人解决存在与变化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关键点.亚里士多德这一学说尽管早已为我们中国学者们所熟悉,然而熟知往往并非真知,人们对它的理解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δυναμιζ(潜能)"一词的含义的理解不够到位有关.文章认为,亚里士多德"δυναμιζ(潜能)"一词,就象亚里士多德的"on(存在/是)"一词一样,是具有多种含义的,在这些不同含义中又有一个最严格的意义--即作为"动变之能"的"δυναμιζ(潜能)",亚里士多德"δυναμιζ(潜能)"的其它含义不仅与这一最严格的意义相关联,而且都是这一最严格意义的进一步引申.本文还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动变之能"意义上的"δυναμιζ(潜能)"也做过较为详细而具体的区分,理解这些具体区分对于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其它哲学思想是很有帮助的.总之,本文认为,对亚里士多德的"δυναμιζ(潜能)"一词的含义尽量作些深入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潜能现实说的理解将会停留于表层,并最终影响我们对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体系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9.
列宁说:“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①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纽结,分析它所反映出的抽象思维水平,对于作为认识史的哲学史的研究是有意义的,这里谈点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0.
以20世纪早期中国哲学史的写作为背景,主要通过钟泰《中国哲学史》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两种中国哲学史书写方法对比研究,阐发钟泰《中国哲学史》的学术特点在于探索中国本位的叙事方式。其思想的得失见弊对我们今天的中国哲学史学科自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们应当区分法律续造意义上的狭义类比推理和法律适用方法意义上的广义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在大陆法系主体现为“类型化”和“等置”判断.而在英美法系则主体现为“寻找比较点”和“寻找相似性”。类比推理并不是一项已经完全成熟的法律适用方法,仍然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难题。类比推理方法的引入和借鉴,应当注意其适用的部门法语境和法系语境。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家们对隐喻的识解是基于隐喻形式能提升与隐喻对象相关特质而抑制不相关的特质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这种假设通过交叉知觉模式的词汇触发研究得到了证实。其中对不相关特质的抑制主要有类涵与关联论两种模式。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对比发现:意义选择与意义建构是二者主要的差异,前者注重的是隐喻载体的特征范畴,后者的理论亨心在于分析词汇的编码意义,为实现其交际意义如何在特定语境里进行概念调整的语用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该文根据“类比乃是通过两个关系式的比较指出两种关系的相似”这一类比新定义 ,运用变通的类比基本结构关系式对一些类比特殊结构、类比与比喻及比较的关系加以分析 ,并就某些特殊结构类比句的翻译处理进行探讨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类比依明喻、暗喻而存在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除本身的计算意义外,还具有文化内涵。这种现象是用数字来理解和体验其他领域的种种观念,是联想、类比的结果,带有显著的隐喻性质。意象图式理论可用来探析英汉数字隐喻共性的认知理据,如部分-整体图式用以解释完美是数、整体是数,起点-路径-目标图式用以解释线性数量关系。意象图式对数字隐喻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介喻是当今最为敏感的修辞格之一,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本、喻体间的差值”和“辞格本体的外在义”等两方面。 其语用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基本的和文化的。由于敏感,它常常会带来文化的烦恼。  相似文献   

16.
The projectile metaphor is a classical analogy in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Arou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circle and rotation, it integrates with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It has gradually enriched its meaning in the process of succession, and has derived many forms, such as the release of bullets and the round in the plate. It realizes its critical function through intertextuality and terms forming  相似文献   

17.
广义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方式,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公示语虽然"字义浅显",但同样具有隐喻机制。公示语的隐喻基于语义顺应,在跨域投射中逐渐产生语义冲突,最终在解决语义冲突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隐喻意义。身体体验成为跨域投射的基础。正确解读公示语中的隐喻,需要把握公示语的告知,劝说和警示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两方面论述了隐喻和话语认知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论证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合理性以及含隐喻话语的意义;另一方面进一步论述隐喻在语句中抽象性整合.着重讨论隐喻句的科学含义以及指出隐喻是哲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证明,隐喻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以河南驻马店方言为例的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义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又以驻马店方言为例探讨了河南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知原因,认为河南方言的语义构建可以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