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09-2010年,中国实行了整整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的短期扩张可以刺激产出增加,却不会带来产出的长期增长,伴随货币供应增加的最主要风险是通货膨胀.2009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达到了27.7%,2010年也是一个不低的数字:19.7%.2010年底的M2高达72.58万亿元,比2008年底的47.52万亿元增长了52.73%,而同期的名义GDP总量只增长了26.75%.①毫无疑问,货币存量的巨大变动是2009年1月以来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显著特征,货币存量的数量越大,物价上涨的压力就越大,这就构成了2011-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扩张可能性的强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规则是指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的指导原则.西方货币政策规则主要包括货币数量规则、利率规则、汇率规则等.货币政策规则应该是货币政策制定的基准或依据,而非政策操作严格遵守的不变准则,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及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各种货币政策进行综合运用才能收到效果.西方货币政策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有四个方面的启示:一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应分析研究货币供应量目标是否合理,以及将来可否有其他替代物的问题;二是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有选择性的区间值,而不是固定性的单一值形式;三是要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四是进一步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由此,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具体路径选择应是价格型政策与数量型政策并举,完善汇率制度,优化信贷结构等.  相似文献   

3.
自1996年5月以来,为了应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先后采取了包括七次降息在内的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但众所周知,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存在并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强化是影响近年来扩张性政策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货币供给内生性对中央银行扩张货币供应量能力的制约及其相应对策作一探讨。一、货币供给内生性对中央银行扩张货币供应量能力的限制1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解释中央银行扩张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是外生性紧密相关。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  相似文献   

4.
本轮自2008年底开始的经济衰退,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作用下,经济增长很快走出了低谷,效果明显。但自2010年下半年尤其是2011年却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本文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角度分析了通胀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央银行缺乏足够的独立性、财政政策货币化、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导致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使得货币供应量失控并导致了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5.
我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的根源可以划分为货币政策冲击和宏观经济冲击两个层面,通过检验我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主要由宏观经济冲击所引致;1998年以前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比较剧烈,1998之后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明显减弱;由货币政策冲击导致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但2003年以来,由宏观经济冲击导致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这说明以国际金融危机为代表的经济冲击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需对此进行积极的国家经济风险预警和防范。  相似文献   

6.
"后危机时期"的我国货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9年7月之后,我国经济进入了不同于"危机应对时期"的"后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CPI快速上涨的背景下,我国货币当局及时采取措施减缓货币供应和新增信贷的增长幅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基础货币受到外汇占款等一些不可控因素影响,广义货币(M2)乘数受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因素影响,货币超额供给的状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所以,遏制CPI的高位徘徊将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长期任务.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货币当局应继续通过提高准备金和存款利率以降低货币乘数,继续深化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以消除制度瓶颈,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可持续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名义锚"由汇率向其他国内目标的转移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当局面临的一个重要抉择.根据部分国家的政策实践经验,分析比较货币供应量和通胀目标这两种可能选择的政策特征与调控机制的效果,表明在满足既定制度环境与政策操作能力要求的条件下,通胀目标制是更为理想的货币政策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货膨胀预期与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的危害已经蔓延至全球,并已经对我国的宏观经济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人们愈来愈重视通货膨胀预期.政府从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货币供应量几个方面采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8"轻而易举.在复杂经济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既要能抑制通货膨胀,又要能促进经济增长,应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加强公众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努力提高货币政策的引导效应,货币财政双管齐下,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加强国际协作.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这个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得到检验的结论,却在我国本轮经济衰退中被打破了.本轮自2008年底开始的经济衰退,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作用下,效果明显.文章主要就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信贷渠道进行了阐述,认为在体制转轨时期地方政府强烈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冲动、商业银行的积极配合,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在抑制高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这一政策框架摇身一变似乎成为一些国家或经济体摆脱通货紧缩、提升物价水平的政策“神器”,尤其在日本更为突出,通胀目标制不仅成为央行、政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更成为不同时期日本银行设法规避或执着追求的对象。本文首先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发展历程,梳理通胀目标制在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实践及其效果,通过对比金融危机后美国与日本通胀目标制实践,归纳其在抑制通货膨胀和提升物价水平中的作用;其次分析黑田东彦行长任内标准通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实践以及预期传导路径;最后基于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差异,从利率与投资、货币规模与信贷、汇率与出口以及资产价格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展示了货币传导机制遭遇的“梗阻”,并揭示“梗阻”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英国保守党政府虽然没有控制住货币供应量,但是却成功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在1981—1982会计年度可能将它控制在6-8%的范围之内。但是过去3年来平均失业人数已超过300万。有人批评说,在降低物价水平上取得这点成绩,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了。本来按照货币学派的看法,他们的政策只能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于失业问题的影响不大。这是由于存在着所谓“自然失业率”,目前尚没有设计出正确地估计这种比率的方法。如果降低失业率超过了自然失业率允许的范围,则将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率。目前英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对于公共部门的通货膨胀几乎没有遏制作用,这也是货币学派控制货币供应量办法考虑不周之处。英国从1979年中期到1981年初,出现了公共部门产品提价的现象。从1979年中期到1980年8  相似文献   

12.
价格总量膨胀令人不安,价格结构严重扭曲则危害更大。总量膨胀的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失控,根源在于银行体制的缺陷;结构扭曲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对价格的集中控制及对经济活动的不规范干预。可供选择的价格对策有:(1)政府集中控制,冻结物价。其弊病较多,不可取,除非迫不得已。(2)压缩基建规模,抽紧银根。其作用有限,不能治本,但是克服目前通货膨胀的一种重要武器。(3)控制货币供应量,放开价格。这是长远的、根本的途径,但取决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任何真正的价格改革都不能孤立进行。  相似文献   

13.
贷款供应量是影响宏观经济平衡的重要经济变量。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不同,在一定时期内,贷款供应量就有名义量和实际量之分。过去,由于价格基本稳定,贷款名义量和实际量的矛盾并不突出。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贷款实际量因货币购买力大幅度下降明显地小于名义量。对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贷款供应量,从名义量和实际量两方面进行研  相似文献   

14.
贷币政策的正确运用具有主导经济的作用,因为币值的波动会引发经济上的不稳定.通过货币管理机构保持物价平稳,并使人们得以预测物价的动向是国民经济得到健康增长的先决条件.然而美国现行管理货币体制却不能达成这种令人满意的结果.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管理货币成绩之糟,时间之久,而其名声又如此之大在美国重要的机构中实在没有先例.从货币政策的中期目标分析,联邦储备系统本应以控制"强力货币"增长量为主要手段,经过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通胀率、农产品价格和M2等三个变量进行相依性周期的检验与分解表明,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剧烈,在很大程度上为“圈地”等导致的粮价波动以及诸如猪肉价格暴涨暴跌等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效应。阕此,将现行的粮食收购保护价改革为粮食生产保护价与销售保护价,将减弱粮价等因素对农产品价格和通胀的冲击强度。农产品价格与通胀率和M2的周期弱相依,M2与通胀率的周期强相依,它们周期成分的交点形成“梭形”,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在抑制通胀和促进增长之间交替转换。在农产品价格周期处于基本平稳时,可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其扩张幅度应以M2的相依周期成分扩大至1.5左右为宜;在农产品价格怏速上涨或者周期成分的上升期,应以抑制农产品价格为先导,刺激经济增长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宜延缓至农产品价格周期处于平稳或者下行期,再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6.
王剑  万解秋 《求是学刊》2013,40(1):68-72
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货币政策调控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它的作用效果并未受到任何的质疑,它对于货币信贷和投资消费以及物价通胀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是理所当然的,但当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出现问题时,如何判断货币政策的作用效率就缺少依据。据此,我们提出要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重新检验和审视,从市场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入手来观察危机后货币政策作用的实际效果,提出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调整与重塑。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收紧将抑制消费和投资支出,导致产出和通胀的下降,这被称为货币政策的需求面效应.但是,国外实证分析发现货币紧缩也可能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不是下降.这使学者们开始关注货币政策对经济供给面的影响,从货币政策的成本渠道( Cost Channel)来研究利率与通胀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成本来影响经济的供给面,这也被称为货币政策供给面效应.本文在国内外现有文献基础上,运用相关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货币政策成本渠道效应进行检验,从而为我国的通货膨胀动态提供新的解释,也为更有效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沙  王水莲 《创新》2009,3(11):53-57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没有考虑到配置资源和协调经济活动的组织——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兴起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向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挑战。在基于产业集群的新视角下,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通过规模收益递增、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区域创新优势三种传导机制作用于经济增长。把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作为无形资本,构建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相似文献   

19.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前,东亚经济体的汇率制度主要是采用盯住美元.危机以来,汇率制度仍然没有改变."害怕浮动"和"原罪论"对这种倾向作出了代表性的解释,但东亚现行的汇率制度确实暴露出许多问题.东亚进行汇率协调的最重要的目标是减少汇率的大幅波动和降低制度成本.为了建立信息透明、相互信任和互助的汇率协调机制,东亚国家和地区应该在现有的"清迈协议"的基础上增加双边互换规模;加快建立和扩充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库;在此基础上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提高东亚经济抵抗危机的能力.同时,大力发展亚洲证券市场,提高东亚货币在国际信贷、投资中的地位.使得东亚经济体最优的汇率选择机制从当前盯住美元转向真正的盯住一篮子的汇率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陈怡  耿强 《学习与探索》2012,(7):105-108
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给实体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金融危机的教训需要各国对货币政策目标以及传导机制进行重新审视,更加主动应对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将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作为内生因素,建立扩展的泰勒规则模型,检验央行货币政策的利率反应函数,结果发现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胀反应不足,造成较长时间的负实际利率。央行应该明确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内生影响因素,并加大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反应权重,以促进实体经济更加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