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田绿洲,户户植桑,家家养蚕,是著名的丝绸之乡。矗立在和田城不远处的现代化丝绸厂,展现出古丝路的现代风貌。相传,东汉末于阗王娶汉公主为妻,他请公主把当时属于汉禁出的蚕种带来于阗国。公主出嫁时,把蚕种藏于发髻,躲过层层关卡,终于带到于阗国。从此,和田地区有了蚕桑、丝织业。这是内地汉族和新疆各族人民之间经济交流的一段历史佳话。唐代,和田的“絁绸”返销中原,王公贵族争相抢购。元代,专门在和田设立“染织局”,为大都宫廷生产专用丝绸。清代,所产  相似文献   

2.
知识荟萃     
新疆瑰宝和田玉和田玉是新疆的特产。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山海经》等都有关于和田玉的记载。相传远古时居于昆仑一带的西王母曾到中原“献白环玉块”。周穆王(公元前940—928年)西行巡狩时,登昆仑山也赞许“惟天下之良山,宝玉之所在”。春秋战国时,和田玉已享誉内地,成为中原人民赞美的珍奇之物。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率领使团到西域,他的副吏曾到于阗(今和田)一带活动,“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5千年之久.中国5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思想领域,少数民族更有很多成就居于前列.早在汉代,西域的焉耆、龟兹、于阗等地少数民族便有了拼音文字.汉族的语言文字中有不少是从少数民族语文词汇中吸收过来的.11世纪维吾尔族学者穆哈默德·喀什噶尔编纂的《突厥语大词典》、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长诗《福乐智慧》等,均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学术价值闻名于世,很早就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学者的重视.闻名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是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  相似文献   

4.
收入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的《牛角山授记》,是研究古代于阗历史及佛教传播的重要史料。有学者经过艰苦求索,从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中觅得二残片,并对其进行了翻译、考释,证明收入传世经典藏文《甘珠尔》中的《牛角山授记》早在吐蕃时期已在丝绸之路上流传。笔者近来在翻阅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时,有幸发现了《牛角山授记》敦煌抄本的结尾部分。尽管是残片,但该写卷的意义在于抄经尾题中记录了完整的经名及抄经题记,对研究牛角山的取名以及于阗历史、宗教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巫作为先秦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知识的掌握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学界大多认为是通过商人、部族迁徙及战争中的士兵等实现的,很少有学者论及胡巫这一群体在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本文将根据西周遗址中出土的蚌雕人头巫像和胡巫“西王母”,周穆王西行的向导、翻译、使者河伯栢夭,以及阴山岩画与《山海经》的关联论述胡巫在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所起到的先导和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6.
1925年,在叙述浑末王的公主嫁与于阗统治者为后,始知有个南国的存在。参看《藏文文献资料》,第一卷,第130页和注5。1928年的《英国亚洲学会期刊》(JRAS,第630—684页)记述了南(Nam)或南巴(Nam-pa)王国、南语和南地(Nam-tig)人。材料引自斯坦因从现在著名的千佛洞石室带回来的一些早期藏文抄本,这些抄本显  相似文献   

7.
自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对于中西交通、创建奇功.曾有《出关志》一书,见于《隋书·经笈志》,以后记西域行程,各处舆地情形之作,代不乏人,而大都仅于各史艺文志中,著录书目,而原书颇多佚亡,如《唐书·艺文志》中有许敬宗撰之《西域图志》六十卷,今竟未见传本,即宋人所编目录中,已少提及,盖已不存,殊为可惜.幸于旧史如《史记》、《后汉书》、《唐书》、《五代史记》等书,尚转引了张骞、班勇、贾耽及高居海之《出关记》、《西域风土记》、《四夷道里记》及《于阗记》等部分或全文,得之亦觉可珍.惟分见各书,检用不便,爰就各书,一一抉出,计汉代得二种,晋唐各代禅师往印度求经者,所记见闻,亦得五种,加以唐宋元明各代使西域之专著,又得十余种,共为二十六种,汇为一编,则历代记载西域行程之作,粗备于斯.其中或自瓜沙经过新疆至中区各地,或则由新疆而转入印度,虽终点不同,而经过之地,仍属丝绸之路,故并存之.又以沙州为行程枢纽,故亦取《沙州图经》诸篇,俾详其附近地域之形势.惟辑佚各篇未必全文,敦煌存卷,又多残缺,一仍其旧,不敢增损.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至秦岭-大别山,全长约2500公里,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清末地理史学家丁谦所著《汉书·西域传地理考证》指出:“中国内地诸山,皆发脉于昆仑,昆仑东西行,今和阗南山是也。”昆仑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第一神山”,拥有万山之祖、龙脉之祖的神圣地位。文化典籍中的“昆仑”,内涵更为丰富。从《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等记载,到中外诸多学者的考证,可知“昆仑”蕴含“天”“皇天”之意,它不仅是神山所指,  相似文献   

9.
十九年前的一个夏天,在黄海宾馆大会议室里,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宋嗣喜先生正在做《策妄阿拉布坦与沙皇俄国》的大会发言。这个发言紧紧地吸引着我,因为宋先生公布许多新史料,偌多新史料均来自《十八世纪俄国炮兵大尉新疆见闻录》一书。温科夫斯基大尉站在沙俄侵略者立场上记载了沙俄早期侵略中国的许多罪行,是研究蒙古史、新疆地方史、俄蒙关系史和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这部书原稿长期存放在俄国国家档案馆和私人手中。一个半世纪后,由俄学者尼·维谢洛夫斯基收集、整理,以《皇家地理学会丛书》名义,在圣彼得堡出版。黄海宾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刊登了熊文彬的《吐蕃本部地方行政机构和职官考》一文。作者引据《广本德乌宗教源流》、《五部遗教》、《贤者喜宴》等藏文典籍,对tshan-bcu、mi-sde、yul-sde、yul-gru、yul-dpon等吐蕃地方行政机构和职官,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述。笔者读后,感到收益匪浅,对吐蕃基层建制和官吏设置有了更深入、准确的认识。然掩卷之后,又觉熊文尚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对tshan-bcu的考证,未能参照有关的敦煌及西域藏、汉文书。因而,该文未能清楚揭示tshan-bcu制的具体定义和内部结构,并把这一曾经在敦煌、罗布泊、于阗推行过的制度,说成是仅限于“吐蕃本部  相似文献   

11.
约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幅员辽阔,古称“西域”,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全疆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47个民族成份。横跨自治区中央的天山山脉将新疆分为自然景色各异,风貌迥然不同的南北两部分。天山南麓俗称南疆,坐落于南疆最南端的和田,古称“于阗”,和田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全地区总人口约150万,其中维吾尔族就占到了97%以上。  相似文献   

12.
文明的入门     
无疑各自都感到了紧要。所以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专门大家都不倦地撰写中亚的入门书。时至今日又是一个世纪过去了,已经可以说,诸如巴托尔德的《中亚突厥史十二讲》、拉铁摩尔的《中国的边疆》、羽田亨的《西域文明史概论》,已是经受了时光考验的大师著述。与大师们的时代不同,近期这个地域成了热点,所以新疆书出版得很多。旨在概要的,可举  相似文献   

13.
唐朝贞观初年,松赞干布统一高原诸部,定都逻些(今拉萨)之后,吐蕃王朝正式成立并且迅速地走向强大。公元7—9世纪,吐蕃一方面向东发展,与中原的唐王朝发生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凭借征服象雄后的有利态势,以象雄旧地为基地,向西、向南发展其势力,先后与勃律、迦湿弥罗、吐火罗、于阗等中亚各地以及天竺、泥婆罗等南亚各  相似文献   

14.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日本西域史研究的经过。日本的历史学研究一般分为西洋史、东洋史、日本史三个领域。西域史属于东洋史的一个领域,具有悠久的传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10——1930年。这一阶段有白鸟库吉、桑原隲藏、藤田丰八、羽田亨、石田干之助等先生进行了专心致志的研究。初期的研究大多是对正史《西域传》或《北狄传》上所看到的地名或民族名称的考证。这些学者可能是因为不能亲自到中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所以完全是依靠文献来进行考证。例如,当时对大宛国的贵山城的位置等问题曾经多次展开大的论战。  相似文献   

15.
契丹是公元4世纪兴起于中国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公元It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请部,建立起了强大的契丹辽朝政权,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胜胸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史·地理志》)公元1125年,金灭辽。此后,契丹人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有辽一代200余年,契丹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以往,民族史学者对辽代契丹人习俗文化的研究多显零散,不成系统,无法反映契丹人习俗文化的全貌。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国庆先生等撰著的《辽代契丹习俗史》(辽宁民族出…  相似文献   

16.
吐谷浑“自晋永嘉时(307—313)有国,至龙朔三年(663)吐蕃取其地,”立国长达三个半世纪之久。该政权崛起于中国西部之时,正值国内形势跌宕起伏之日。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止,135年间五胡先后建国十六有余。作为中原与西域交往唯一通道的河西走廊,先后出现了五凉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军事上的连年战乱,严重阻碍了中西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相对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对某些条款在 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多处删除、修改和增加,使条文总数目增 加了7条,增加款项10余款。概括起来主要是从立法技术方 面或者是从立法内容方面进行了较大的完善,以下仅对其中 几个突出方面加以阐述。 就立法技术层面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 法》(修正案)体现出以T三个特点: 第一,正确处理民族区域自治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 位,注意本法与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衔接。如把本法序言第五 自然段中原表述的指…  相似文献   

18.
<正>“甘珠尔”为藏语音译,意为“佛语部”,即“释迦牟尼语录的译文”,也是《藏文大藏经》组成部分之一。公元7世纪,吞弥·桑布扎创制了藏文文字。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的200余年之间,先后涌现出吞弥·桑布扎等50多位藏族译师。他们与印度等地的班智达一起将大量佛典从梵文、汉文及邬仗衍那文等译成藏文,编写了《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10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涌现出近200位大译师,他们和阿底峡、真扎·热呼拉等来自印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地的70多位班智达一起,又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和论典。藏文大藏经的文献由此形成。14世纪初,纳塘寺学者迥丹日热的弟子降格巴希,从祖国内地集得物资,整理并抄录成最早的《甘珠尔》和《丹珠尔》。至此,规模宏大的藏文《大藏经》问世。  相似文献   

19.
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开创广西民族研究新局面, 1999年 12月 28日至 29日,广西民族研究学会第四届、广西壮学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广西各民族与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来自区直和全区部分地、市、县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1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共90余篇。 本次大会对广西民族研究学会和广西壮学学会进行换届选举,通过了《广西民族研究学会章程》和《广西壮学学会章程》。同时以“广西各民族与二十一世纪”为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通过学术交流,达到了把广西从事民族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团…  相似文献   

20.
试探巫文化和道教文化在青藏高原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到过内地的藏族称内地的道教的道上为“苯教”。18世纪,藏族学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在其所著《土观宗派源流》中说:“道教的教主为老君,先师汤吉勤巴①说,‘老君与本教教主敦巴辛绕为一人”’。苯教是藏族固有的宗教,源于青海高原的原始“苯”术。道教是汉族固有的宗教,源于中原地方的原始巫术。本文试图探索巫文化和道教文化在青藏高原上的足迹,以请教于方家。由于探索中涉及西藏苯教时,对苯教史有所叙述,但不是本文的重点。中原原始巫术与青藏高原的原始苯术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各民族都有悠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