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家族献头祭祀习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祭祀方式,是各民族在特定的生活环境里形成的习俗。献头颅祭祀,包括人头和动物头颅祭祀,在许多民族中都曾有过,而土家族用头颅祭祀的风俗,也由来已久。在鄂西南地区,自七千多年前“城背溪文化”开始,就已含有头颅祭祀的信息。这绝不是偶然的,鉴于此,文中依历史文献、民俗、考古发现的材料等,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拉祜族有35万人,大部分聚居于云南省思茅、临沧、西双版纳三个地区(州)境内的山区,迄至解放前,还停留在锄耕和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耕作阶段。他们的农业祭祀和丧葬习俗,对于学术研究颇有参考价值,这里略作介绍。 一、农业祭祀 由于各种自然现象对于农业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在宗教祭祀中,其地位也就各不相同。山地、森林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因而他们对山地和森林的祭祀极为重视。在拉祜族村寨周围有一片生长茂密的,被拉祜族人称作“尸泥”(神树)的树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元杂剧的鬼魂戏和元代的祭祀习俗.认为元杂剧的鬼魂戏主要分为祭奠神明剧、祭奠亡人剧、祭奠冤魂剧三种.元代鬼魂戏反映了元人的祭祀习俗,并体现了元人的偶象崇拜、鬼魂崇拜及儒、道、佛的思想在元人祭祀礼仪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广灵秧歌在其演出过程中存在很多习俗,主要有供奉三官神、庙会演出时的祭祀仪式和"打台"仪式等。这些习俗实际上反映着秧歌艺人固有的俗信心理,并通过外在的事象得以体现。事象使俗信以仪式的形式在演出过程中得以展示,表达了秧歌艺人共同遵守的俗信禁忌及宗教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5.
6.
清朝在蒙古地区实施盟旗制度,会盟制度是来源于蒙古诸部落首领为了决定大事而进行的一种议事制度。基于蒙古部落会盟制度的传统,清朝实施盟旗制度对蒙古部落进行统治。该制度在皇太极时期开始形成,在乾嘉时期,清朝将内扎萨克蒙古盟旗制度正式设置为成文规章。在会盟时通常会设立会盟敖包进行祭祀,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实地勘察访谈,对清朝昭乌达盟会盟敖包祭祀地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祭祀在夏商周三代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那时定型了的敬天法祖拜鬼神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影响深远 ,其继承演变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重要的世俗意义  相似文献   

8.
滇东是彝族传统聚居区之一。彝族在历史上长期信奉原始宗教,不少与此直接相关的祭祀活动在滇东彝族群众中传袭至今。考察研究这些祭祀活动,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彝族古老而辉煌的文化传统、宗教内涵和社会思想。本文以曲靖市大落伯彝村为主,对滇东彝族的民间祭祀活动作一考察研究。 大落伯位于滇东曲靖市南部彝族聚居区东山镇境内,全村二百多人几乎都是彝族(白彝)。在这里,彝族的传统文化、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显得较为完整古朴,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祭祀是人们供奉神灵的仪式,人们试图以祭祀的方式引起神灵的感应,唤起它对于人间灾难、疾病的同情,并对人们给予救助,帮助人间摆脱疾病、灾难,祈求庄稼大丰收,保佑家人出入平安。  相似文献   

10.
云南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的关索戏是中国一个古老和独立的戏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审美和研究价值。近几年来,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兴起,关索戏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论文从关索戏在传承中碰到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关索戏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关索戏传承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原始祭祀礼仪活动应该就是人类审美教化的一种初始形态。其祭祀礼仪活动与审美教化是合一的。祭祀礼仪活动多以“巫术”为主,“巫”表演图腾舞蹈,“事神人之事”,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向所有参与者潜移默化地传达出一种“敬畏”神灵的审美意识,通过敬畏心理的作用以实现审美教化效用。同时,原始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与宗族精神的凝聚密切相关,审美教化功效呈现出多元性。宗教祭祀礼仪活动所达成的人神和熙、天地圆融、人世和睦,一切都井然有序的场景,使参与者通过强烈的情绪感染而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结合北魏京郊的祭祀活动可以看出,北魏平城时期的礼制性建筑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祭祀神灵或祖先的场所,如郊天坛、圜丘、祖庙;二是皇帝召开会议、朝会万国、宴请群臣的场所,如天文殿、太华殿、板殿。明堂作为平城后期兴建的礼制性建筑,其主要功用有祀天、祭祖、布政、观天象和敬养三老五更。礼制性建筑近百年的兴建过程,也是平城礼仪制度嬗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交通习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空间移动生活文化,具有集体性、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和社会化功能、规范移动行为功能、维系交通社会功能。交通习俗按照活动内容可分为交通职业习俗、交通工具使用习俗、车辆使用习俗、通讯习俗、交通体育习俗等类型。鉴于交通习俗的现代价值,我们要保护交通习俗。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山西公共祭祀活动极为普及,成为乡村社会中的重要事务,从社会心理活动来看,集体认同是其主要因素,从经济角度考虑,公共祭祀主要为了多方筹资,减轻民力。在举办公共祭祀活动时,国家参与其间,时而支持,时而限制,在政策上表现出时段性与间歇性。  相似文献   

15.
16.
面具在藏传佛教祭祀活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具做为一种民族宗教文化的载体,在东亚地区的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广泛的流传。中国面具向来以丰富的造型、繁多的品类和深邃的内涵著称于世。现在,在中国的20个省区中,有近40个民族在宗教祭典、节令时序、生产住居、歌舞娱乐等活动中仍在使用着面具①,它...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扬拱地区霞节民俗祭祀活动,按时间、地点分出不同的场景,这些都成为水族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的展演场所,有多种曲式的民乐和民歌贯穿于仪式始终。这些音乐既有"事神"、"娱神"特性,又有"事人"、"娱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两汉之时,民间习俗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这也表现在丧葬、祭祀活动和复仇风气方面。当时民间流行的丧葬仪式和随葬器物,人们推出的厚葬或薄葬主张等,大都以经学理论为依据。而盛行一时的复仇之风,更是人们贯彻儒家经义的直接体现。当然,较之早期儒家经典的记载和规定,汉代的一些习俗也发生了某种变异。  相似文献   

19.
李土司宗族作为明清以来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土族土司世家大族,其社会行为中体现出极其浓厚的宗法思想。考查《西夏李氏世谱》等关于李氏宗族墓、祠堂祭祀方面的记载,其中贯穿了封建宗法文化最基本的孝道思想。然而,作为与一般百姓家族不同的世家大族,其丧葬与祭祀又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演出实践是音乐专业学生将平时所学知识、技能在舞台上展现,并通过舞台来检验其学习效果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演出实践作为一种情感表演活动,不可避免地和心理学产生交织关系。心理学在演出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主要包括3个主要方面:演出实践前的心理准备(包括鱼缸法则、归零心态和罗森塔尔效应);演出实践中的心理状态(由合理期望、柯尔效应和光环效应组成);演出实践后的心理反思(包括标签效应和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