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訾韦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6):323-325
通过基于非英语专业过渡时期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典型错误语料的定性分析,讨论了汉语空成份结构对过渡阶段二语习得的影响,指出汉语主题结构,尤其是主题链,是过渡时期中介语错误的主要原因。强调过渡阶段增强学生元语言意识,了解英汉语言特征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语法学界曾在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分别对空语类与省略进行过大量研究,研究中曾有提到空语类与省略是各派使用的名称不同而已,即把两者视为同一种语言现象。在回顾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着在GB框架下从空缺成分、句法分布、补出情况这三个方面对空语类与省略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证实了空语类与省略是处于不同结构层面的两类语言现象,即两者的"空缺"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两者并非只是两个同义的术语。 相似文献
3.
从Chomsky的“格理论”看汉语的“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道英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2):86-90
在传统语法研究中,由于汉语是分析性语言,名词没有“格”这似乎已成定论。本文试就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的普遍语法——“管约论”(简称GB)中的“格理论”(Case theory),对汉语名词的格进行分析,证实汉语名词有自己的格位形式标识——介词和句法位置(词序),有自己的格位类型,也证明了“格理论”同样适用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艾荫范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130-132
弱水是中国上古典籍中经常提到的一条河,传说它浮力极小因而称为弱水。其实弱水之弱乃是阿尔泰语[xara](汉泽为黑)的对音简记,而弱、若、卢等几个音义相近词的基本词性质,它们可能是原始的蒙古利亚语在阿尔泰语/汉语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差异看“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杨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130-132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通过语码转换,进行文化沟通、传递文化信息并促进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异化翻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异化翻译在保持对原文的忠实、丰富目的语的语言文化以及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异化正成为翻译领域的一个新趋势,而且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精卫填海"神话反映了炎帝神农氏与东夷蚩尤氏冲突的历史,炎帝携女娃东巡蚩尤族领地导致了女娃被害的惨剧,炎帝借用鸟图腾和人死化生的观念,虚构了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以复仇东海的故事。女娃被害促进了炎黄部落的联合,引发"黄帝擒蚩尤"的战争,而决定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战争的胜败,乃在于南方苗蛮集团中的一支——处于良渚文化圈的女魃部落加入战斗,但战争并没有给女魃部落带来利益,导致了其不能回故土又被迫北迁的结局,这也解释了良渚文化突然由盛转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空环"衔接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隐性衔接的标志。关联理论可对"空环"衔接做出较有力的阐释。通过交际双方共有知识、语境信息和逻辑信息等可以推导出对话的反应话轮中因"空缺"而隐含的会话含意,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空环"衔接现象,提高我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其格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7):1-4
图腾信仰是人类最早的原始信仰形态,是在人类文明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的文化原点之一。在我国北方草原先民和阿尔泰语系诸族文化中以草原猛兽猛禽为主的动物图腾信仰兽广泛存在和延续过。其中"熊""狼"等草原森林猛兽的崇拜较为发达,具有一定的"图腾"崇拜所有的典型特征。但是,由于地域和族群的不同,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9.
从古文献与考古资料看夏文化的起始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广阔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1):35-38,46
古代文献记载,氏族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洪水。这场洪水最后由大禹治服,为其子启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基础。考察这场洪水结束的时间,对确定夏王朝建立的年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目前已知的龙山文化遗址分析,龙山文化时期没有发现大的文化断层。到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除豫西嵩山地区地势较高外,豫东、冀南及整个山东半岛地区龙山文化突然中断。与此同时,辉县孟庄龙山城址发现洪水冲毁城墙的现象,鲁西地区成组的龙山城址也随之消失。上述地区也都是文献记载洪水发生与淹没的地区,因此文化出现断层。而豫西嵩山周围因地势较高,使那里的人们躲过了洪水,龙山文化在继王城岗四期之后,发展成王城岗五期文化,进而形成新寨期二里头文化。所以夏文化应开始于豫中地区,以登封王城岗五期和禹县瓦店四期为代表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曾静涵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72-75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代汉语连谓句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句子中带有一个隐含的特殊空主语,其句式可以归纳为公式S1+V1+N(+S2)+V2。这种空主语隐含的现象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语言本身的因素,也与语言使用者——人的认知机制有关。本文从认知和语言使用等方面出发,对S1+V1+N(+S2)+V2句式中的空主语隐含这一现象进行探索,并挖掘这种现象存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俊阁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5-67
辽、金、元时期是汉语与阿尔泰语接触最为广泛的时期,汉语受阿尔泰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复数词尾"们"用于指示代词"这(的)/那(的)"之后、指物名词之后、与确定数目并用等即是受阿尔泰语的影响而出现的新情况,而这些新用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何贞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82-86
在梳理汉语中的空语类、隐含和省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汉语中的空语类与省略的差别以及空语类与隐含之间的相同点。空语类与省略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空出的语类类型、空位判断的标准和空位出现的条件这三个方面。空语类与隐含在句法结构、生成的方式、出现的句式等方面完全一致,且隐含和空语类都不能补出来,不能在语音层面还原,这些共同特点说明隐含是空语类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14.
胡婷婷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2)
大多数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都选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作为分析的文本,却极少采用体育新闻、娱乐新闻、自然灾难新闻等来作为研究对象.文章选取灾难性新闻语篇为分析对象,以期对现有的批评性新闻语篇分析做个补充.文章旨在通过研究美国媒体对汶川地震事件的报道,来论证主观性同样存在于貌似"中性"的灾难性新闻语篇中,并揭示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卞鲁晓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09-112
张湛《列子注》继承了玄学有和无关系问题的讨论,参同佛教之空以虚为无,把至虚作为万有的宗主,建立了贵虚理论。其终极目的则是,神思凝寂、不为外扰以保全,忘怀解脱以入至虚之域,超越生死以达水火可蹈的类于佛教涅槃的境界。佛教通过对空的理解,否定现实客观物质世界,得出一切皆是虚幻的结论,目的是消除人们对于情世间和器世间的执著,从而解脱众生的烦恼。由此看来,佛教之空和张湛之虚在其哲学构建中处于相同的理论地位,起到相类似的作用,具有不可忽略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6.
李秀香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19-122
从语言运用的现实情况来看,在"介词+后+看"这一短语结构中,"后"经常表示过去,这与吕叔湘先生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观点是相违背的。文章提出了"后"表过去这一语言事实,并以"往后看"的使用现状为切入点,探讨了"后"表示过去的原因,同时分析了"后"在"往后看"这一结构中的表义差别,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宋玉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76-81
从四个层面入手,探讨僧肇佛学的逻辑进程。第一,有无思维建立在"是"的哲学观念基础上,并试图对事物作出是与非、真与假的判断,僧肇对此加以批驳,认为如果不对"是"的思路加以反思,就无法明确大乘佛学对于"真"的认识;第二,经由对"是"的相关思维的批判,僧肇佛学使大乘佛学在"真"观念上的见解凸显出来;第三,借助于《中论》的论证,僧肇认识到大乘般若学的"真"观念与"空"的学说相联系,从而实现了"真"与"空"的辩证反转;第四,通过"空"的真相肯认与"真如实相"的呈现,大乘佛教所倡导的"觉"顺而就在逻辑与宗教悲情上获得了圆成。 相似文献
18.
戈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88-90
屈原与伍子胥出身相同,经历相似,容易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伍子胥是屈原的精神导师之一。屈原多次赞扬伍的忠贤正直,表示要浮江入海,追伍殉国。屈原自沉日期与伍子胥自刭日期亦很可能相同。因此,端午节纪念的人物应首推伍子胥。 相似文献
19.
罗思明孟彩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5):49-54
基于CCL语料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时考察古汉语表量构式“A空+N”和“N+A空”的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异同。研究发现,“A空+N”构式多表“确量”,① “N+A空”构式多表“约量”;② “A空+N”构式仅作谓语、定语、补语,而“N+A空”构式可充当主、谓、宾、定、状、补,且前者多作谓语,后者首作宾语,次作定语;所遵循表量准则差异导致表量语义差异,而表量语义差异催生了不同构式和句法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20.
阎续瑞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139-145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僧道形象,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僧道系统.全书通过主要人物的僧道化历程、尤其是宝玉出家的过程来诠释"情空"这一主旨.曹雪芹的"情空观"有对世俗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彻底否定,也包括对世态人情尤其是男女恋情的失望.他的"情空观"是建立在对社会人生深刻、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也是深受佛道思想浸染的产物,更是对中国历来才子佳人小说"欢欢喜喜大团圆"结局的认真思考与反省.其实质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爱情的眷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