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提出的“妇女主义”与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相别,其作品充分体现了她对妇女解放的关注。从沃克的妇女主义的角度出发,解读其代表作《紫色》中主人公茜莉,可看出她对妇女文学所作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小说《紫色》是美国当代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重要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布鲁斯音乐和蓝色为基调的象征意义写作策略,对小说中几位黑人女性代表耐蒂、莎格、索菲亚进行了生动的性格描写。作者在小说中重点描写了女主人公茜莉的姐妹情谊,茜莉的宗教信仰独立和经济独立。小说的结局是主人公茜莉最终摆脱男性压迫。小说《紫色》的结局给现代女性一个启示:那就是现代女性只要努力奋斗,就可以从精神上、经济上独立,并最终得到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英里森得奖的理由是她的作品试图回归黑人的文化与传统.黑人性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护和促进黑人的民族尊严.本文通过分析《宠儿》中的黑人社区、黑人口头传统及黑人神话,发掘了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4.
以小说《紫色》主人公茜莉的成长历程为视角,将妇女主义思想解读为四个阶段:唤醒黑人女性的身份意识;反抗男权压迫与奴役;重塑独立自强的黑人女性形象;实现男女平等,两性和谐。  相似文献   

5.
《紫色》中主人公茜莉所接受的基督教教育使她形成了男权至上、白人至上的观念,也导致了她对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否定.在莎格与聂蒂的影响下,茜莉抛弃了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基督教,皈依了更具包容性的泛神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泛神论思想与沃克所倡导的妇女主义相吻合,即两性之间应从二元对立的关系转为平等互助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由于同属生活于撒哈拉以南这一相对封闭环境中的热带民族,非洲各族黑人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第一,部落文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是黑非洲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第二,从文化传承的方式上看,黑非洲文化属口传文化,鲜有文字文化。第三,从文化的主体来看,传统的黑非洲文化以大众文化为主,精英文化发展不充分。在现代化进程中,黑非洲各国改造和革除传统文化中消极内容的任务是很繁重的。  相似文献   

7.
电影《紫色》改编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小说,从性别角度审视电影《紫色》,电影台词揭露了女性鲜明的人格特征,呈现了电影中的四个主要黑人女性茜莉、索菲亚、秀格、奈缇的反抗意识之觉醒与改变的过程。而这四位女性的反抗方法也各不一样,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反抗,才会最终赢得尊重,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的《天堂》通过对比黑人聚居的鲁比镇固步自封的男性宗法社会和女修道院崇尚自然、开放博爱的人间天堂来呈现美国非洲裔族群在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和弊端,揭露黑人群体因颠覆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而自我迷失、异化并陷入"以黑为美"的新的种族主义的事实。借助生态批评理论剖析了《天堂》中美国黑人群体以集体无意识形式释放的精神失衡的内外动因,认为鲁比人精神生态危机既与美国社会、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又与黑人人性弱点密不可分,进而说明莫里森的创作意图和生态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1982年,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发表了具有代表性的女权主义小说<紫色>,黑人女性话语权问题得到充分重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黑人妇女摆脱他们的父兄、丈夫或情人所加给他们的伤害,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女性间的相互支持求得自我解放上,做了至今为止最为大胆的探索.她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黑人妇女茜莉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摆脱神权话语,探索自我和积极构建自我身份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性别和身体是理解黑人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看不见的人》这一黑人巨著中,对黑人身体的规训建构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性别等级,性别等级成了强化黑人与白人问种族差异的又一基石。黑人对身份和性别的操演解构了关于黑人种族的本质主义迷思,操演的性别揭示了黑人性的丰富内涵,重塑了黑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操演的身份实际上是对白人父权制性别等级制度的颠覆和反抗,是对性别民主和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