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期章回体小说中景物描写很少与说唱文学和史传文学有关。由于说唱文学注重其商业性,以及观众的大众化、审美趣味的世俗化使得景物描写不可能大段的出现;而史传文学对言行的关注以及尽量客观化的叙事方式也限制了景物描写。章回体小说题材内容经历了从国家、家庭到个人发展过程,同时也经历了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的过程,这也影响了小说的景物中描写,使得景物描写呈现由少渐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上古史书中有许多关于封禅、占卜、梦境、巫术及妇女生活与家庭关系的记载,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儒家"不语怪力乱神"思想的影响,将其视为糟粕而长期冷落,或是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给予批判,这使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解决。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它,不难发现这些现象其实反映了上古先民对自然和世界的认知状态和知识水平,反映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及生活状态。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  相似文献   

3.
唐代文学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与唐代的对外战争有着密切的关联,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表现快意英豪的情感倾向,或夸示王霸大略,或描述战争场景;在传播形态上,唐代歌诗往往酬唱应答,颇具良好的互动性和社交性,乐舞、变文等曲艺多具有俗文学喜闻乐见的活泼形式,在宫廷和民间广泛流行,其所承载的战争主题相应地获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与民间相应,幕府内部的边塞诗创作与乐舞表演在媒介形式单一化的时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宣传作用,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也在这样的文学传播中得到极大的张扬。从传播学的角度理解唐代战争文学与宣传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唐代文学的特性,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宣传思想史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通常认为,战争期间的川端康成采取了超然的态度,沉湎于日本传统美的世界.然而,川端留下的一些未被注意的战时随笔,却显现出了他对满洲国、满洲文学的巨大热情和对战争的接受和肯定的态度.在分析了他从迷惘到接受、从屈从到肯定的流变过程后,可以发现,除了战争大背景下时代风潮的蛊惑外,川端潜在的殖民思想和他的日本情结才是其本源.  相似文献   

5.
从史传文学的角度来看,<史记>到唐初八史呈现出如下的嬗变轨迹:文学成就逐渐转弱;由性格化向叙事化转变;作者个性由显而隐;文辞由质朴转向缛丽.  相似文献   

6.
邓武蓉 《船山学刊》2009,(4):174-176
《南史》、《北史》不仅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其文学性虽已不能与“四史”相比.但将其部分篇章立于“史传文学”之列,亦当之无愧。《南·北史》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简捷扼要的叙事风格;直书其事的叙事态度;怪异奇雅的小说色彩。  相似文献   

7.
野间宏的转向体验小说和战争体验小说在日本战后文坛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的战争文学固然有对日本军国主义专制统治和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进行批判的积极因素 ,但也存在着故意模糊战争的侵略性质 ,为日本人的侵略战争推卸责任的思想意识 ,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8.
战争构成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流变的重要背景,它不仅直接制约着战时作家的生活与文学面貌,多方面地影响着战时文学的主题、题材选择与文体风格及创作形式的确定,而且战时形成的社会心态与文化规范对此时此后的文学发展有重大的型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十七年时期,刘真、路翎、王愿坚、赵寻等人独辟蹊径,勇敢地创作了一批反思战争创伤的作品。他们惋惜战争中逝去的生命,揭示战争对美好人生的戕害,并提出修复、治疗战争创伤的良好愿望。但是借助于苏联同时期相关作品的对读,尚可发现这些作品仍有其未能或不敢触及的“伤疤”。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对物候的描写往往受到文学传统惯例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在描写物侯以表现人物的情感心理或悲剧体验时,就深受古代文学中早已形成的伤春悲秋传统的影响,并且那些脱胎于民间说唱的小说,还受口头叙事文学惯例的支配,喜欢以程式化的韵文、套语等来描写物候.因此,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物候描写,应考虑到文学传统惯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否则就会对某些不合时令的描写产生误读或曲解.  相似文献   

11.
少年战争体验小说是韩国战后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但是,韩国文学评论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却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且不说少年战争体验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甚至连基本的概念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鉴于此,本文尝试通过对几篇少年战争体验小说的考察来分析其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马玉珍 《青海社会科学》2012,(5):160-163,209
既然最早的史料流传于瞽史的口耳相传,避免不了主观色彩的融入、虚构成分的渗透。另外史官讲述历史,为了增强生动性和趣味性,常常在史料中有意识地追求新奇诡异,诸如梦境、鬼神、天道等具有异奇色彩的传闻。因此《左传》中有很多虚构和再创造的题材,它极大地丰富了叙事内容,尤其是匠心独具的叙梦方式使中国古典文学由早期的史传文学过渡到以传奇色彩为底色的志怪小说、英雄传奇、侠义小说等,同时在叙梦中渗透着作者的价值观、历史观和人文观。  相似文献   

13.
历梅 《晋阳学刊》2011,(6):137-138
一在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风景描写。这些风景作为抗战时期文学的素材,以其意识形态的中立性或隐蔽性而能为不同利益集团的人所接受,成为民族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此为风景在抗战时期的民族认同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现实依据。从其心理依据上看,此一时期,  相似文献   

14.
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重庆联合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重庆文学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开拓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新视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的“毁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大多没有了传统的英雄叙事品格,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战争结束的和平生活中,无论是死难者还是幸存者,到处显露的是生命与灵魂的被毁坏,“毁坏”意识已然代替了英雄主义题旨.现代作家站在战争之上审视战争本身,在毁灭性经验中反恩人类理性和文明的本质,质问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20世纪的西方战争文学实质上成为地道的“反战文学”.这是20世纪有关人类争端的新认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鲜明的纪念.可以说,“反战文学”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是西方文学史上沉重的伤痕之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西方传统文化信念和现代人的裂解痛苦.  相似文献   

16.
逻辑预设、理论工具和认识装置之趋同,使得近年来中国的日本战争文学研究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同温层效应”。为使该领域研究能在更开阔的空间中走向深广,本文提出以下三个观念维度:其一,应以“江湖文学史”的观念重审昭和文学史的史述逻辑,以“影子研究”的方法,以德意诸国同类文学为参照系,为日本战争文学建立有效的世界坐标;其二,可将“战后”视作历史后视镜般的认知装置,以一种时间维度重新照亮战争与日本文学、思想、社会的过往,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反推其“所以然”,展望“将若何”;其三,有必要在同时代日本文坛内部建立起侪辈间可资参照的坐标,描绘战时文学家时局因应的多色光谱,并据此考察在极端语境下的文学家、异态时空中的人,使日本战争文学研究在政治与文学、暴力与文明、战争与人的复杂关系层面上成为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天生的文学.文学之称文学,文学之有领域,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之后而形成的一块园地.文学就其来路而言,历史上就是根在文外,源于他处.而文学越成其自身,就越强烈地感觉自身的弱小,就越想僭越自身,走向神话化、政治化、哲学化、历史化、宗教化等途径,由此造成文学遁入他者的他化现象.中国史传文学的自化生成与他化遁逸,为文学他化论作了一个生动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替罪羊”与奥狄浦斯——一种文学描写的原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替罪羊”一词的原意源于古人一种重要的驱除灾祸的赎罪方式,这已被人类历史学家考察的大量实例所证明。这种赎罪方式虽历经演变但仍然在今天世界各民族的社会习俗中留有印痕,深藏在人们的内心,形成了一种难以言明的心理意识。经过历史积淀,它早已成为了文学原型,成为拉文学描写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了文学创作中探索人与命运故事的渊源。在众多“替罪羊”的文学描写中,奥狄浦斯的故事尤为典型,他命运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替罪羊”文学原型的具体描写。  相似文献   

19.
证言书写是战争文学的一种特殊存在,它依靠战争亲历者对自身体验的记录和回忆,“还原”碎片化的微观战争场景。因此,它具有展示真实历史片段的“实证性”。同时,对战争的反思亦反映了书写者对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在日本,根据时空转换以及创作主体的不同,我们需要关注文人与庶民在战争前线、战争大后方以及战争结束后的证言书写。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它始终没有模糊历史与文学、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避免让读者陷入虚构化、文本化历史的境地。证言书写记录的虽然是个人的、零碎的体验或回忆,但却是宏大的、权威历史叙事的有效补充;它虽然是民间的,但既有与官方记忆相一致,也有不同或是相反的内容,而这部分“反记忆”恰恰是证言书写的最大实践价值——对国家历史编纂学科权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年来数字人文天象模拟技术被引入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经典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天象描写因素重新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开展“文学天文”研究的独立实践,不仅需要认识文学作品中天象描写的类型、特性与价值,还必须运用多样化技术手段探索出多维度的利用途径。本文以日意象与节气漏刻、月意象与朔望月相、金星意象与边塞书写、火星意象与政治星占、斗宿意象与个人星命等为例,对文学作品中各类型天象描写的特性价值和研究策略展开了创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开拓古典文学天文研究崭新学科方向、整合文学地理与数字人文可视化技术、打通古代史与天文学史跨学科研究等实现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