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峡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周期长、相关政策多涉及移民的切身利益,故需认真评估和梳理.在库区移民安置工作中,惟有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于移民安置工作始终,将尊重和保障库区移民“合法权益”作为安置工作的前提、创新库区移民安置方式、适当提高库区征地补偿标准及后期扶持补助资金、将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政策有效对接,方能化解库区移民安置相关难题.  相似文献   

2.
在对广西各地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与社会保障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建立城市被征地农民安置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叶家璨  王晓刚 《民族学刊》2022,13(11):79-88, 150
民族地区安置社区治理创新,不仅需要帮助安置群众实现“安身”,更要促进他们“安心”,以“身心同安”整体性治理创新路径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传统身心一体哲学思想的理论探讨和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基层的实践探索,从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与功能出发,提出“身心同安”整体性治理应根据安置群众的发展与适应需求,整合党政部门资源、干群治理潜力和区域内外专业力量,形成“协调-整合-互嵌”的整体性治理机制,在培育安置群众积极向上社会心态同时,实现共同体的目标参与。最后,基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治理经验和“身心同安”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构建,民族地区安置社区可从强化政策供给、健全社区组织体系、推动由心而治及激发内生动力层面开展治理创新,为民族地区安置社区振兴发展探索可推广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4.
易地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采取的重要举措,如何加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是保障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关键,成为推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广西为样本,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机理分析,探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关联,从广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发展成效着手,分析协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民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认同与团结、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它对于今天民族地区正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红水河梯级电站水库移民安置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周毓华  田廷广 《民族学刊》2013,4(4):54-61,117-119
"5.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生存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生存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改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改变,揭示羌族异地安置区身为"小传统"社会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去适应社会改变,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7.
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经济系统的重建,还是社会系统的重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移民开发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移民开发区之一,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回族内部教派门宦的差异性,没有将同一教派门宦的回族群众集中安置,在移民开发区新形成的众多回族村落中出现一个回族社区多种教派门宦并存的现象,导致宗教活动场所过多,布局不尽合理,对回族社区的整合与重构带来不利影响,无形中也增加了移民成本与回族群众的经济负担。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宁夏"十二五"期间,回族移民安置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俊鸿 《民族学刊》2011,2(4):8-17,91
一年多来,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工作已经结束,在邛崃南宝山居住的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永久定居点的生活。然而,由于定居地与迁出地在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羌族移民文化适应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未能充分利用南宝山当地的资源,借助现有生计方式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本考察报告将从南宝山异地安置政策和产业规划出发,着重考察羌族移民的生计转型及对家庭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并结合南宝山当地农民生计方式的访谈资料,对异地安置点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是确保贫困群众在易地搬迁安置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基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县域个案研究发现,以专业化社会组织同安置区建立嵌合关系为结构前提、多元主体协同赋能为行动策略的嵌合赋能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的合作结构;同时,以安置区相关资源进行多元整合为基本逻辑、“三社联动”向“五社联动”的联动升级为核心取向的多元联动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的互动模式。嵌合赋能与多元联动在实践层面提升了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效能与能力,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武广片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长沙市雨花区黎托乡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住宅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该乡共有5个农民安置小区,分别是粟塘小区、大桥小区、黎托小区、花桥小区、合丰小区。然而,它们现在不同程度地存在垃圾乱丢、乱挂广告牌等现象,且这些现象逐渐呈现出无人管、无力管、无法管特点。结合城管爱卫工作的实际,笔者对农民安置小区的建设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迁至黑龙江地区的柯尔克孜族共有三次,每次的安置各有不同.元代至元年间徙来的第一批柯尔克孜人,安置创业谋生;清代雍正年间徙来的第二批柯尔克孜人,编佐披甲驻防;清代乾隆年间徙来的第三批柯尔克孜人,赏给索伦官兵做奴.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采集狩猎、"产食革命"和工业革命三个阶段,它们都体现了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工业革命阶段,由于受西方文化理念影响,整个社会表现为发展与破坏并存.人类跟环境之间的长久相互关键在于人类的文化理念,它不仅对本民族而且对邻居的民族甚至对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景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朝金川战争后,为了防止大小金川土司势力再起,维护嘉绒地区的稳定,清廷对两金川地区土司及部分民众采取了异地安置的措施。文章通过梳理清朝中央政府对两金川地区不同层次人员的异地安置史实,探讨异地安置政策对清朝中央和两金川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考察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和支持旅游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步骤.本文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新村为例,在分析村民对农业旅游发展现状评价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及旅游支持条件方面研究了农业旅游对居民的影响感知.研究表明,处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期"与"发展期"阶段的红岩新村,其村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持肯定态度,但不同类型村民对旅游发展态度存在差异.据此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有效模式及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初秋时节,行走在宣恩县珠山镇甘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鳞次栉比、如诗如画,三三两两的安置居民漫步于小区,闲适惬意。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头号战役"和"标志性工程"推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以党建统领服务、以服务凝聚人心的"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提升易迁安置点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相似文献   

16.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曾徙居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人,克服重重困难,返回故地,谱写了悲壮而动人的乐章.对于他们的归来,清政府是怎样看待,如何安置?本文拟根据清代满文档案的记载,略作探讨.此外,当年东返的人中,还有一部分霍硕特、准噶尔等部人众,他们同土尔扈特人一样,也是重返祖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创造者,故本文对他们的安置情况,也一并叙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旅游深层次开发的热点之一,各地民俗旅游活动项目如火如荼的展开.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文化工业生产理念的侵入,导致非理性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泛滥成灾.基于对这种现象的反思,提出民俗旅游与"文化产业化"理念的结合,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证的分析,说明其建构的意义.并通过构建社区参与的一体化开发模式,以提升"文化自觉"意识.民俗旅游以文化取向的发展形态正是民俗旅游与"文化产业化"结合产生的可能结果.它将改变单一的经济利益的追逐,通过独具匠心的创意而更多地赋予旅游业娱乐、文化、教育的功能,良性互动的联动效应将改善旅游地的产业结构,繁荣地方经济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明代赤斤蒙古卫、罕东左卫部众的内徙与安置,对裕固族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已被许多学者论及和肯定。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从人数统计看,二卫部众构成了形成裕固族的主体。但是,二卫的族属、迁徙地及其变迁、二卫部众与裕固族各部的关系等问题,似乎还有探讨的必要。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裕固族族源以及为何形成东西部、操两种语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要求民族地方立法贯彻"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原则,无论是立法理念、立法内容、立法程序都要立足于民族地方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要求民族地方立法要体现科学性,使民族地方立法符合客观现实的发展要求,民族地方立法工作者要培育法理素质,提高立法的科技含量;科学发展观要求民族地方立法要为民族地方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20.
民族自治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功能的重要体现,要求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执行主体角色的转换,转变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转变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建设"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制度供给和财力保障是民族自治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两个关键变量.在现阶段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遵循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等原则的指导,建设"项目导向型"政府,实行基本公共物品的项目式供给,是民族自治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