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组织传播的审美载体丰富,有故事传说、人物形象、语言文学、造型符号、空间环境等多种形式。针对我国组织传播网络不健全、协调功能紊乱、某些组织传播表现低俗等不足,应提高组织传播的审美品格:建立协调机制,提升传播信息品位。  相似文献   

2.
湘西审美文化有着其自己的文化品格。本文试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对湘西审美文化进行分析与阐释,归纳出湘西审美文化的多样性统一、质朴刚健、浪漫诡奇、原始古朴等美学品质,并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详实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在发掘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现实因素的驱动下,城市文化景观近年来被给予了广泛关注。就美学维度而言,城市文化景观凭借其以“连续性”为突出特征的感性形式、对感官和精神双重审美需求满足的审美内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审美对象。城市文化景观审美,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休闲性、人文性、艺术性与自然性相杂糅的审美品格。这一审美形式,既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诗意栖居的审美愉悦,又可塑造独具文化品位的城市审美形象,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女性创作中,充斥着大量变态心理描述,这种描述是一种极端边缘化陌生化的言说方式,必以其新奇强化着审美趋动;表现变态心理,通过对女性欲望、女性性心理的刻划或对男女两性性关系的描绘,突破禁忌,建构独特的个体精神世界;同时,突破由中国古典文化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学的美学规范——和谐与平衡,化丑为美,这便是对变态心理之审美效应的艺术解读。  相似文献   

5.
体现民族精神、突出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是过去美学研究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21世纪审美文化创造的根本出发点.新世纪审美文化景观建设将从四个方面形成“金字塔”式的立体建构模式:现代生活的艺术化展示;民族艺术的多元化展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展示;西方文化的相融性展示。  相似文献   

6.
许地山的早期小说因其浓郁的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而相对远离了当时的主流文学,但他能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宗教哲学层面,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关注人生终极意义,因而具有了超越性。同时他的小说因其人物形象塑造又显现出悲剧性与意志力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向善向美是他的人格建构,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不懈的艺术追求。这些共同构成了许地山早期小说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客家散文的研读、概括,认为客家散文的审美品格为:表现客家文化性、亲近自然性、泛真性、离散性、泛我性和多维情结性。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倾诉性,小说文体的诗化色彩十分突出,小说作品的意象较为丰富。张承志常常以丰富的意象建构使作品充盈着浓郁的诗意和抒情性,同时也体现了其小说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艺术精神等于生态精神。文艺审美发生于人超越主客二分世界的需要,以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为皈依。常用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移情等其实都有非常深远的生态根源,而有机整体性、节律性、和谐性等构成了文艺审美特别显著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东晋文艺在当时的传播大致可归为两种类型 :一是直接传播 ,作品能够准确、完整地得到传播。作者在场时 ,接受者的信息容易反馈。二是间接传播 ,借助于多种媒介 ,一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接受者的信息难以反馈。书法、绘画和雕塑作品在当时传播的范围可能较大 ,文学作品则较小。中期传播的范围大一些 ,而前期和后期则小一些。和过去相比 ,东晋文艺作品传播的范围有所拓展。但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限制、作品本身的局限、传播方式的制约和文化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 ,东晋文艺作品在当时的传播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据孔子的言论,认为"仁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游于艺"是"仁学"的最高境界.提出这一基本观点,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孔子美学思想的根本特征和重要的艺术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现状的分析,旨在阐释艺术设计学生培养审美意识的必要性及方法。提出审美意识决定艺术设计的审美功能;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线,审美意识是推动艺术创新的根源的观点。认为惟有审美意识增强了,才能达到艺术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对艺术终结论与生活美学的深层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终结论与生活美学有着内在的理论连续性,共同建基于一种面对“生活”的精神态度,这种态度以科耶夫化的黑格尔哲学作为理论渊源。对“生活”概念进行深层反思,厘清其哲学内涵,是使艺术终结论获得终结,使生活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现代文论史上一名杰出的文艺工作者,瞿秋白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观,并且借鉴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苏俄一些文艺革命家的文艺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革命实际,在文艺大众化、文艺的意识形态功能以及文艺的实践理性等方面对中国的文艺发展现状进行了时代意义上的重新建构,为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明确了方向,对革命文艺及其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当下文艺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联系蔡元培对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考,探讨了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产生其内涵,分析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健全人格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美育思想是从道德教育入手改进社会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大众对现代主义艺术进行审美时,常会发生"审美疲惫"心理现象.而这就与显现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震撼力是否能够转化为艺术魅力有关.因此有必要对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艺术特性与审美大众的期待心理的互联互动历程进行分析,以探究"审美疲惫"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审美反映活动所获得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生动的审美意象,它本身就是有形式的。但这种形式是对象的自然形态与人们长期艺术实践经验所积累而形成、对作家创作来说是一种“预成的”规范形态的有机结合。忽视对象的自然形态就会导致艺术表现的僵化,忽视艺术的规范形态则会使艺术感知永远停留在自然主义的水平而上升不到艺术的境界;惟有把这种“预成的”形式与对象的自然形态有机结合而化为“生成的”,才能使审美意象找到它自己所特有的艺术形式而得以真切、生动地表现之。同时表明与形式主义不同,真正的艺术形式不是游离于内容而独立的,正是与生活的天然联系才使得它具有生命和活力。惟有把审美反映与艺术形式看作是辩证统一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我们对艺术形式的研究才会走上科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唐代诗人任华的三篇诗歌———《寄李白》、《寄杜拾遗》、《怀素上人草书歌》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出任华的审美思想:一、景仰壮阔浩博的大美境界;二、欣赏狂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三、崇尚充满激情和豪气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同时也附带揭示出任华的性格特点:耿直、磊落、傲岸、豪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岩画的构图要素中线条最为普见。中国岩画线条的刻画技法可分为凿刻、磨刻、线刻与涂绘,分别交揉着浮雕与绘画两种刻画效果。线条形状有直线、曲线两大类,其中曲线的运用更是多姿多彩,包括圆形曲线、弧线、波纹线、蛇线等。线条的存在方式分为实线与虚线,虚线的使用更能激发审美想象力。中国岩画线条的分布具有对称、均衡、重复等规浴,表现了中国岩画自成一体的同一性。与国外岩画相比,中国岩画线条呈现出粗犷质朴、爽朗有序、矫健有力的艺术风格,显露出对规则与秩序的追求,表现出中国远古先民们率真、简约而又整齐划一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学校美育是一种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美育中的主导作用;发展学生的审美认知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认真建构审美认知的范畴,特别注意审美认知与一般认知、艺术认知的区别;强调美育的独立性以及美育的创新和创造;关注美育的全面性,使美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