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认同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与焦点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生活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中国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迁,正因为此,社会心理学中有关社会认同的研究视角实现了从个体向群体乃至社会的不断转向。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流动、城市移民、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认同的观点进行研究。社会认同理论对于我们研究社会认同特别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促进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尤其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积极有效的互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认同的机制分析来验证和增补社会认同理论,将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阶层结构位序的变化既表现为社会流动过程,也表现为社会流动机制作用的结果.新中国60年社会流动的基本轨迹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流动机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新中国的前30年,社会流动机制以先赋性规则为主导;后30年,社会流动机制在指导思想、规则选择和政策导向方面实行了三大转变,后致性规则日益成为主导社会流动的基本原则.在今后的社会变革中,自主、公平、平等的流动机制的继续完善和发展,将促使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和活力喷涌.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在认同主体通过一定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所进行的政治实践活动。就静态层面而言,利益引导、权力规训、公众相符行为是政治认同得以生成的基本条件。就动态层面而言,政治成员的政治心理经由被动的、功利的依从发展为主动的、自愿的赞同,最终形成对政治系统坚定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向等心理因素的统合而结成的整体政治心理结构.就静态层面而言,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结构因素由利益诱导、政治规训、社会参照构成,利益诱导是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基本动力;政治规训是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控制力量;社会参照是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社会尺度.就动态层面而言,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运作过程包括服从、理解、信仰三个阶段,政治成员的政治心理经由被动的、功利的服从发展为主动的、自愿的赞同,最终形成对于政治系统的坚定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制定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还需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其主要内容有: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建立健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机制;建立政府与民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公众利益表达、诉求机制等。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社会认同机制的层次性要求,发挥各级各类组织的作用,发挥现代传播工具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建设与弘扬新时代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关键环节是对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认同。党内先进政治文化从文化理念到践行、从建设到弘扬都有其内在机制。建设和弘扬新时代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认同机制和双向互动机制。党内先进文化的认同机制包括完善认知认同机制、优化情感认同机制、深化理性认同机制、健全扶贫帮困的调节机制、激活行为认同机制、强化自律转化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弘扬的双向互动机制。保证这些机制的理性运转对消解各种不良党内政治亚文化的侵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正确方向,促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序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治吸纳是精英流动的过程,也是现行体制对精英流动调适的结果。精英流动为政治吸纳塑造了基本运行逻辑,精英的流动性是政治吸纳运行的逻辑起点,精英流动的制度化是政治吸纳运行的逻辑条件,精英流动的平衡化是政治吸纳运行的逻辑结构。政治吸纳所蕴含的运行逻辑与精英流动的诉求高度契合,实现了现行体制对精英流动的有效调适,政治吸纳为精英流动提供了体制空间和合法路径,在制度层面上消解了精英层之间的紧张关系,为政治参与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以此获得了新兴群体的政治认同,提升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政治吸纳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治理思路,推进治理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群体性冲突事件发生的集中性、组织化的特点,已成为新的关注点.大量研究表明,利益补偿机制与表达机制的制度性缺陷以及相对剥夺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焦虑逐渐构成群体性冲突的外部和内部形成机制.科塞认为,安全阀机制可以使社会不满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团结.针对快速转型期日益复杂的群体性社会冲突,我们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国现阶段群体性冲突调节的“社会安全阀”机制,即为防止意外社会事件发生而建立的某种可以确保社会安全的装置或有意实施的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9.
政治合法性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法律规范、意识形态、治理绩效和认同机制。法律规范既是建构合法性的对象和内容,又是评价合法性的标准和依据。意识形态能为合法性提供道义诠释和正当说明,将政治权力转换成权威和影响力,实现社会共同政治理想与价值信念的重建,但意识形态对合法性的支撑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意识形态"祛魅"的进程也在加速。治理绩效是统治集团获取民众认同和支持的重要手段,持久的治理绩效可以巩固和提升政治合法性,但治理绩效不能取代其他因素,更不能等同于政治合法性。认同机制是统治集团与民众之间进行政治沟通和政治对话的一种制度设计,政治合法性的切实巩固和有效提升,有赖于认同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认识不断内化为认同、再不断外化为实践的过程,需要遵循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来说,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基本内容和要求,增强社会的价值认同;要不断加强理论宣传和教育,提升话语影响力和感召力;要不断探索有效的建设路径,提高践行的实际效能;要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和评价监管机制,提供有力的建设保障。  相似文献   

11.
社会安全阀运行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安全阀具有宣泄社会情感、激发制度创新与整合社会结构的重要功能。由于制度化手段的缺失,当代中国社会安全阀机制具有潜制度化特征并在运行中逐渐显现出弊端,已不能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应该引入制度化的手段,用“显社会安全阀”替代“潜社会安全阀”,在经济、法律、政治、社会生活诸领域中实现社会安全阀的制度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当前随着社会转型,阶层关系出现诸多不均衡,如新阶层如何融入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中,阶层之间游戏规则不平等;目标与手段不一致以及阶层之间主观认识与客观地位的错位,其主要源于机会的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因而提出实现阶层和谐的路径探讨: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完善的阶层利益制约机制,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建设与和谐人格建设具有同质性。和谐人格的发展、生长和转变的逻辑起点从和谐社会建设开始,需要确立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规则、确立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学习机制和创造和谐社会建设尊重人的价值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还特别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意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不断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能促进各种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不断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能促进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运行的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必须构建和谐社会系统运行的调节机制,包括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顺畅社会流动机制、培育公共协调机制、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机制与加强舆论宣传机制。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调节系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才能构建并始终又好又快地和谐运行。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阴山学刊》2009,22(2):92-95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层次、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完全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结合起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需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和保护的统一,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思路,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在我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者认为,社会信用体系是改进政府市场管理的有效方面,有利于促进诚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从信息采集、完善法规、建立信用标准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应把握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良性的社会阶层分化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积极意义;当今中国阶层分化中出现的阶层分化不平衡、贫富悬殊等现象,使得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加,它们对和谐社会构建构成潜在威胁。消解这些不和谐因素,必须在社会整合机制、流动机制、利益统筹和表达机制、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