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选取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五族共和”不仅涵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为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种选择模式。关注近代中国人对解决中国民族民主问题所作的理论探索和“五族共和”作为政治话语在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近代以来各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全国性的光复过程中,各地有武装起义独立和和平改制易帜两种模式.江苏、浙江是后一模式的典型.在这个模式中,地方绅士起了特殊作用.江苏常州的光复,就是由绅士们以一种乡党斗争的形式完成的.它不仅改变了地方政治权力结构,而且对常州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有惊无险的革命:乡党斗争发展的结局常州在清代划分为武进、阳湖两县.晚清,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常州地方的领导层——绅士阶层也随之发生急速的分化:一是在常州地方资本主义已露端倪和清末"通商惠工、奖赏实业"政策的刺激下,一些绅士开始涉足于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工商业,如南通大生纱厂、无锡  相似文献   

3.
当代政治哲学中出现的共和主义复兴既有深刻的背景,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20世纪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复兴趋势,这种复兴不但使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之争——这一西方自由民主政制的内在张力所激发的基本辩论重趋活跃,而且是我们把握西方历史传统的自我理解问题和政治哲学发展方向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政治思想史、美国宪法学以及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谱系,并从自由概念和民主模式两个层次揭示了当代共和主义在理论探索和制度构建上的贡献和局限。文章的最后还将就共和主义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的含义作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4.
王里 《理论界》2008,2(4):25-26
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是应对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矛盾冲突丛生的特定背景下的特定需求,它试图通过协商和调解等方式来化解各方矛盾与冲突,而要有效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一种特殊理念来指导:具有宽容、妥协、协商与合作的共和精神。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可以通过培养公民协商意识,建立和完善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共和制度,以及拓展共和社会生存空间等方面,来达到弘扬共和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大众偏好的民主及其背后的自由主义在美国宪法上并不具有合法性,共和主义才是美国宪法的原旨。共和主义偏好精英的理性,而不是大众的情绪化思维。共和主义是对自由民主原则的一种节制或限定。民主具有内在的自我增长性,国会、总统权能的上升颠覆了美国宪法的共和主义原则。自由民主主义对政治社会的过度解构,激发了共和主义的复兴运动。美国宪法共和主义的内在特点值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年孙中山在经历了维护共和的种种努力和失败后,对于如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从维护民国体制、护"国"、护"法"转向摆脱既有体制、重归本来理想,重视"训政"、地方自治和"以党建国"、"以党治国"。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将建设民主的依靠力量转向人民,为民主的政治制度奠定社会的基础,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产生的议会民主,以自由为核心价值观念,可称为自由民主制。工业社会后期,民主制显露出弊端.发达国家开始感到民主过剩、民主危机。与西方的个人本位、斗争哲学不同,中国存在有两个多年的和合文化传统,形成了共和政治理念,其核心是对等和谐。古希腊、古罗马讲的共和政治,是平衡均衡,为公共利益服务。共和政治理念在东西方都有源头。民主政治适用于工业社会,共和政治适用于知识社会。世界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21世纪的政治大走势不是民主政治,而是共和政治。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的民主是一个弱民主概念,而共和主义民主是一个强民主概念。哈贝马斯的商议民主结合了两者中的某些东西,走出一条中间道路。他接受了自由主义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区分,但是又像共和主义那样,划分出一个具有强民主意义的政治商谈公共领域。同时他还把民主理解为追求共同的善和利益的协调,把人民主权理解为交往权力,而不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权力或者议会中的权力。显示了他把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结合起来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9.
高伟 《社会科学论坛》2007,(24):146-148
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力的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但远没有达到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农民之心的地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革命党人对民主共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理解有限以及对农民的轻视.  相似文献   

10.
共和主义: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主义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中一个古老的伟大传统。通过对古典共和主义的思想纲领的历史梳理与逻辑归纳可知,古典共和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于其“混合均衡政体”思想。与从古典共和主义到现代共和主义嬗变的紧密联系的四大价值取向是从贵族共和到民主共和;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从美德共和到制度共和;从混合均衡到分权制衡。这种转变是和基于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高伟 《社会科学论坛》2007,(12):146-148
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力的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但远没有达到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农民之心的地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革命党人对民主共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理解有限以及对农民的轻视。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末民初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大辩论中,梁启超洞烛先机,提出了"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的"梁启超之问",成为当时振聋发聩的声音。梁启超的问题是关于共和政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种族革命的自然结果是民主共和还是"民主专制"的宏大制度建构问题。其独辟蹊径地探求到共和失败的根本性原因,找到了民初乱局的渊源所在,并尝试用自己的理论学说对该问题作出解答。尽管限于时代,梁启超未能作出完美的理论建构,但时至今日,其所具有的政治价值与理论影响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燕京 《中州学刊》2004,(6):135-139
晚清社会风尚发生了从"淳厚"到"浇漓"、从"扬"到"洋"再到"新"的变迁.究其原因,一方面它是历代中晚期因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僭礼逾制现象的继续;另一方面则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晚清社会风尚的变化新旧杂陈,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凸显出地域差异和社会群体差异.晚清社会风尚的变化只是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一个起点,它没有因改朝换代的结束而结束,而是随民国以后社会风尚的变迁而继续发展,在它的影响下,社会风貌不断趋新.  相似文献   

14.
在孙中山领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廖仲恺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及国民革命,努力追求民主共和制度的实现,毕生为中国的民主共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我在《略论共和革命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提出:“辛亥革命的根本性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就其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来说,是一次实践‘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共和革命’”,“我们完全应该在中国近代史上为‘共和革命’立名”(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基于同样理由,我认为,作为辛亥革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和表现的清末革命思潮,可以称之为共和革  相似文献   

16.
认真对待共和国--关于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共和国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其生命在于融入公民的生活。共和国不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政治符号,它不仅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更是一种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对待的政治价值体系与政治生活方式。共和意味着承认人与人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和平的状态中共同生活。共和精神的实质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平等权利的尊重和对多样价值的包容。共和国是通过公共权力来实现共和的政治组织形式,它建立在平等的公民身份基础上。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原则是平等、参与和分享,意味着社会公众能够通过民主与法治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只有在国家尊重、保护与善待公民的前提下,公民才会认真对待规则、公共事务与政治共同体,形成守法、参与和分享的生活方式,养成理解、尊重与爱戴共和国的良好社会风尚。认真对待共和国,就是要尽心尽力地维护共和国的统一性与长治久安。维护共和国,就是维护我们的政治共同体,维护公民平等协商与合作共享的生活方式,维护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23-130
由于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的丧葬礼俗变革不只是表现形式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动摇了丧葬礼俗的伦理精神,由原来维护"亲亲、尊尊"的等级制度过渡到体现民主科学精神,它是一种制度革命,还是一种身体革命,是四千年来的一次巨变。它既是民主科学文化理念的体现,也是民主共和政治观念的巩固。从此,丧葬开始由身份性转向经济性,由礼制走向民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逐渐成为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价值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多民族国家建设过程的价值重构.民主共和理念开始具体到民族地区政权建设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一系列适应当地实际的方针、政策与措施.而在其中,民主改革和民族识别构成了有效推进民主共和的制度保障和前提条件,以及促成多民族国家优化治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论述了辛亥革命期间甘肃知识界政治思潮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 ,特别指出地主阶层知识分子自强御辱的爱国思想在立宪运动中并没有得以升华 ,而在民主共和的潮流中更是走向了复古的逆流  相似文献   

20.
江苏光复与程德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这次革命运动中,江苏(包括今上海市属松江、青浦、嘉定、宝山、崇明等县)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高举民主、共和的大旗,向封建反动势力展开了猛烈的冲击,在较短的时期内光复了江苏全省。江苏光复中表现为和平和武力两种形式,以往有人将和平光复说成是程德全“扮演”的“骗局”;对举义反正,宣布独立的原江苏巡抚后来成为江苏都督的程德全,说成是“假装革命”,“用反革命两面手法”窃取都督职权的人。我们不同意这些看法,故撰此文,以求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