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大脑既不是“白板”,也不具有“天赋观念”,但在具体认识之前,就已经潜在地存在着某种原型。这种原型对个体来说是先验的,而对于群体或人类整体来说则是后天的、经验的。原型一方面是“人类历史的浓缩”;另一方面是后天实践经验的凝结,它是先验与后验的统一。原型在认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人的认知方式、评价方式和审美方式,是人的认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原型法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多媒体网络结合辅助原型法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已逐渐不适应计算机现代教育。本文在分析了文科类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软件开发方法中的原型法在计算机文化教育中应用的构想,并探讨了该模式下教材的特点,最后分析了该模式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何书 《学术交流》2007,(4):158-161
认知原型是词义引申过程中思维联想的认知参照点,是联想扩展的基础和依据。在古汉语词义引申过程中,存在着“概念”、“事件”和“事物”三种不同的认知参照点,即“概念原型”、“事件原型”和“事物原型”,在不同的认知原型导向下获得的多义范畴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原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原型性主题和原型性结构两方面重新观照解读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认为《西游记》的原型性主题乃是寻求与回归。西天取经,是寻求的具体形式;从天界贬谪尘世,再由尘世修成正果回归天界,演绎的是一个简单的贵族回归的叙事结构。这种解读富有深潜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雪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这部“看上去平易 ,然而却非常复杂”1 的小说 ,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雪国》早有人在 ,不过分析的原型仅限于人物。按照弗莱的解释 ,原型乃是“一种典型的重复出现的意象”,是一种“可交流的象征”2 ,它可以是人物、主题、意象 ,也可是结构单位 ,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雪国》是一部象征性极强的作品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 ,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发掘、解析 ,以求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本文主要就三类原型进行分…  相似文献   

7.
宝玉原型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一定的史实记载为依据,运用实证和谜语的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从作品本事、宝玉特征、宝玉生日、宝钗黛玉、宝玉姐妹、其他人物等几个方面,对宝玉原型为顺治的四子和硕荣亲王这一论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红楼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傩的原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傩是中国历史上古老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贮存着远古历史遗迹和五彩斑斓的生动素材。研究中国古傩的原型,对于认识人类早期文化演进和探索我们古老民族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那里隐藏着傩文化博丽犷放的一幕。一、古傩原型的基础由于历史的文化积演,中国百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已经形成一个驳杂而庞大的丛系,包括古傩原型观念、傩仪、傩祭、傩舞、傩戏、傩画、傩具、傩神、傩坛、傩面等各种文化元素。每一种文化丛系都有一个中心观念,它使文化丛的其他元素具有一种内聚力。在古傩文化丛中,这个中心观念是古傩原型观念。它不仅是核心元素,而且是最初元素,其他元素都是由这一观念衍生的。从语源学角度诠释古傩原型观念,可以发现诸如《辞源》等字典均训“傩”为“难”,而“难”的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考古”。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那部惊心动魄的历史。从原型批评出发,本文分析了中国古老的象征系统——兴与象。作者认为《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最早对原型的理论表述,而兴象系统中那些富于联系和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看出,兴象根源于远古文化传统;兴象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兴象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依据兴象与原型的联系,文章找到了《易》与《诗》作为表现方法的共同文化基础,阐述了《易》之阴阳与《诗》之男女的逻辑联系,破译了《易》与《诗》作为兴象之物的密码系统。  相似文献   

10.
“原型”(archetypes)是荣格心理学对集体无意识内容的称谓,荣格认为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存在着多少原型。《诗经》的国风部分是诗经时代民间吟咏的汇集,其中保存着大量的典型情境,通过对这些情境中代表性意象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深入把握诗经时代的许多原型。因为,这些意象正是那个时代人们集体无意识中原型的显现。一、原型作用在国风诗歌中的体现原型虽然不能被人们有意识地回忆和拥有,但却决定了《诗经》时代人们的“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映”①。表现在诗…  相似文献   

11.
汉字原型:聚象与智能宋文程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之所以超越动物界并沿着自身创造的文化所指引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符号。由于符号是人类在认识和把握世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使用的,这样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它在创造的过程中必然凝结人类的心...  相似文献   

12.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把文学批评与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相结合的一种宏观的研究方法。“原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大师容格提出的,他将精神分析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直接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认为诗所具有的特殊情感意味——一种无法表达的特定意味,应当归因于某种无意识的力量在读者头脑中的震动所造成的回应,即称作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或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研究中的儒家化倾向,明确提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原型”是冲突式的,即主干与支干、中心与边缘、正统与异端的活生生的对立统一体,并从自觉与自由、理性与感性、群体与个体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靳小蓉 《社科纵横》2002,17(5):55-56
本文运用原型理论 ,从小说结构与意象、象征两方面探讨了林白小说中的“阴影”原型。指出在林白的小说中 ,“阴影”以奇异的女人、自然、水等形象代表了自我人格中被压抑的一部分 ,“阴影”与自我的和谐产生巨大的创造力 ,排斥和压制阴影则使人格变得平庸苍白 ,表现了林白特殊的自我认识和成长方式。  相似文献   

15.
论原型理论及其面临之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简称PT)的内容、比较它和传统的充要条件范畴化模式(the model of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以下简称NSC Model)在解释语言范畴化现象中的优劣,然后介绍它在解释语言学现象方面的应用、分析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及理论缺陷,最后在修正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原型理论。  相似文献   

16.
许伟杰 《唐都学刊》2003,19(3):67-69
集体表象是物象的图腾的崇拜观念,浓缩了氏族的神力,是原始兴象的"他物",成为原始意义上的象征面具,在沟通古今生存活动时的有原型意味的诗歌创作中,成为审美体验的内核与精神源头。  相似文献   

17.
宋凌 《社科纵横》2004,19(1):139-140
本文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角度分析了马拉默德的《基辅怨》 ,揭示了雅柯夫以约伯这一原型所体现出的种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在化。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政府权力运作模式的原型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从单个国家来看,由于现代sej^潮的冲击,二战前后西方各国原有的政府权力运作模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各国比较来看,二战以前,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环境和政体性质等因素的不同,西方各国政府权力运作的模式差异甚大。然而,二战以后,特别是七、人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权力运作模式又有许多共同的发展趋势。作者以英、法、美等国为例,研究了西方政府权力运作模式的原型与演化。  相似文献   

19.
在纳撒尼尔·霍桑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玛丽·麦卡锡的《向导》和我国作家孔捷生的《北京马拉松》①中有若干可识别的神话原形。同样的神话原型同时出现在这三位国别、时代迥异的作家的作品中实在令人惊异。按照美国哲学家威尔赖特的说法,“原型是对于人类或至少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具有相同或类似意义的象征。”②“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事实,某些象征,诸如天父、地母、光、血、上下、轮轴等,反反复复地重现在许多彼此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隔得非常远的文化中,在它们中间不可能有任何历史的影响和因果关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并无联系的重…  相似文献   

20.
陈辉 《学术交流》2004,(12):145-148
中国传统“意象”概念以及中华审美意象系统理论与西方“原型“和神话原型批评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理论优势。第一,它不像西方“原型”所归纳的几条文学程式和循环模式那样纯客体化而忽略主体精神,而是始终离不开主体的“意”和客体的“象”的结合。第二,意象论和审美意象批评贯穿于中国艺术理论和批评史。第三,重新界定“意象”概念和弘扬中华审美意象批评理论有利于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交流和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