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的政治学是以“仁、礼、法、德”为基本框架,孔子对法的思考亦在此框架下展开。孔子立足“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二分结构,定位礼、法之治的疆界、路径和方法:礼是治人之法,路径是“以仁入礼”,方法是礼法和礼罚;刑是治民之法,路径是“以仁入刑”,方法是刑法和刑罚。孔子论刑法治民,主张制定刑法应“以民为本”,目的是使“法无所用”,由此提出“片言折狱”“胜残去杀”“讼必无讼”刑治三步论。刑法之治要走向“法无所用”,需要法度思想的滋养和法度精神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义利之辩发端于孔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重义反利,比孔子更甚。他认为“上下交征利”是天下混乱的原因。孟子的义利观是重“仁义”而轻利,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遵守仁义的道德规范。孟子的义利之辩,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德育思想。一、以仁义之端为首的性善论,是...  相似文献   

3.
毛晓燕 《中州学刊》2006,(4):170-172
中国传统恤刑思想内容丰富,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恤刑思想在狱治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化、颂系、优待女犯、法外行仁等。恤刑思想在狱治实践中,一方面体现了儒家“明德慎罚”的思想,一方面也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制伦理化的特点。封建社会的恤刑实践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4.
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基本精神是“先义后利”、“义之与比”。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它要求“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导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在个体道德实践中,它强调“正义而为谓之行,正利而为谓之事”(即做人和做事),并要求在两者的统一中,以“做人”为重,以德育为首。这对于今天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庭兰 《东岳论丛》2012,33(12):70-73
荀悦主张刑、德并用,法、教相辅.认为为政之至德要道在于以仁义为本,其所论仁义具有了实践操作的路径.主张君、臣、民三位一体,以保障国家机体正常运转.主张恢复起居注制度,士庶入史是其史学思想之闪光点,其史书创作贯彻了三鉴的宗旨.认为各经学流派实为一源十流,应执不俱是,比而论之.他对谶纬之说造成的恶劣局面十分不满,但他并不认为谶纬之学一无是处.其性情论则认为性和情不能截然分开,性是情的根本,情是性的外在表现,对性善说、性恶说、善恶相混说都有所批评.  相似文献   

6.
刘淑梅 《中州学刊》2006,(5):171-174
孔子、孟子认为道德重于政治,政治要“以仁为本”,通过个人的修身养性、君主的“德政”,社会秩序就会由乱到稳,从无序到有序;荀子注重的是“礼为法用”,以“礼”约束人的欲望,只有“隆礼重法”,人才能向善、仁义。荀子弥补了孔孟思想中政治弱化的一面,把道德与政治结合起来,仁、礼并用以定天下。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治政观虽偏于理想、完美,但在道之崇高与世之污浊的两极中,是在力求找到政治与道德相统一的治政方案。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之治平天下的途径有四 :礼乐刑政 ,而礼为首。在先秦 ,主要以礼为法 ,其后法逐步从礼中脱离出来 ,但礼是立法的基本依据 ,礼法成为传统文化中至高无上的行为规范。中国虽有着悠久的法制史 ,但与西方的法律制度不同 ,其独特性表现为所谓法不是统一性的行为规范而是差别性的行为规范 ;法本身不是至高无上的 ,而是被置于礼之下 ,是礼的延伸 ;更为重要的是 ,法律体系主要由“礼”与“刑”两部分构成 ,失礼即可入刑。礼之所宜是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8.
孟子将“仁义”概念结合于他的“心性”概念,而创造新的涵义。由此,孟子政治哲学确立了超阶级的普遍性与道德对于世俗权力的优越性。我们将具备此涵义之政治思想可以称为仁义的政治思想。那么,此仁义的政治思想在整个孟子政治思想中的特色如何?我们依下面的程序来进行探讨:一、仁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涵。二、构成仁义政治思想的思维方式,以及其思维方式所蕴涵的意义与问题。首先,仁义政治思想的两义性。在下面,我们将探讨孟子仁义政治思想的内涵,尤其是仁义的两种不同涵义,及由此两种涵义之间所产生的紧张关系:即仁之政治哲学与义…  相似文献   

9.
古代的“刑”字,不但指加于个人的体罚,并且有用兵、征伐的意义。古书中这类例子很多,如: “兮甲盘”:“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毋敢不即市,毋敢或人蛮宄实,则亦刑”。“国语、晋语”:“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夫战刑也,刑之过也。”“国语、鲁语”:“刑五而已。……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朴,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周礼、秋官、大司寇”:“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  相似文献   

10.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法著作,内容闳廓,思想深邃,蕴涵着丰富的治国统军思想,一直为历代统治者、兵家及学者所重视。它的“杀人安人、以战止战”的战争观、“礼义为先、兼爱其民”的政治观以及“敌若伤之、医药归之”的人道主义精神突出反映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义思想渗透到军事斗争领域,并逐渐形成为中国传统武德中颇具特色的“贵仁尚义”的仁本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对中国历代战争理论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11.
涂秋生 《天府新论》2007,3(1):28-33
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缺失及其历史效应在于:由“寓政于德”理念衍生出“人治”悲剧;进而由“人治”和等级观念孵化出专制主义;而“仁”与“礼”则在心理、本体、功能、实践四个层面存在深刻的矛盾。儒家德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当代价值在于:民本观念蕴含有政权合法性在民、民众是政权的基础和提倡民众参与的思想要素,经创造性转化,可与社会主义民主对接会通;仁政中的富民主张和平等观念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具有契合性;“依德定礼”、“仁本礼用”的价值取向和致思方式可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善治”“良法”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2.
~~四方,罔不惟德之勤。”先王是德治的楷模,法先王就要像先王一样实行德治。“我时其惟殷先王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康诰》),就是这一思想的明白无误的表述。可见,法先王的德治思想是法先王的内涵之一。三、法先王的用贤思想《吕刑》具体描述了尧任用贤才———伯夷、禹和稷,“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因而“惟殷(指重大贡献)于民”。如果说这里还只是含蕴着法先王就是要法先王的用贤思想的话,那么,在《立政》就讲得十分明确、具体。《立政》是周公晚年告诫成…  相似文献   

13.
专家学者们历来认为唐代 “ 变文”是中国说唱文学之祖,然而本文论证荀况 《成相篇》才是中国说唱文学之祖。《 成相篇》 之主要形式以六句为一章。《 成相篇》 采用当时民间歌谣形式。《 成相篇》 中普遍运用“ 四字对偶句” ,开文人诗歌运用对偶之先河。《 成相篇》 运用长短句形式、运用对偶手法,其影响波及后代汉乐府诗歌、宋词、元曲以及民间说唱文学。《 成相篇》 分为三段。第一段以 乱 为核心,先叙致乱之因,后论拨乱之法。第二段由今日之乱 而怀念往时之治 。第三段乃《 成相篇》 之核心,提出君主治理国家、拨乱反正之方略,对大治社会进行描绘。  相似文献   

14.
罗彩 《理论界》2012,(9):117-119
《中庸》"诚"之思想内涵包括体和用两方面。孟、荀在接受《中庸》"诚"思想影响时,分别对"诚"之本体发用流行的两种实践路向有所继承、发挥和改造。孟子继承《中庸》"自诚明"的路向,着重从人的内在心性来阐释,把"诚"等同于"仁义",通过道德心之"思"来反求诸己,使仁义之心由内向外不断扩充,由诚而明善,这反映的是道德实践的能动性与自主性,即"由仁义行";而荀子则继承《中庸》"自明诚"的路向,着重从外在伦理政治规范来阐释,把"诚"看成养心的功夫,以保证认识心来知外在"仁义法正之质",并把外在伦理政治规范内化为道德原则,由明而诚,这反映的是道德实践的他律性,即"行由仁义"。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达于"至诚境界"。  相似文献   

15.
詹奇玮 《社会科学》2022,(6):178-191
慎刑思想滥觞于西周的“明德慎罚”,经过儒法两派的认可和深化,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法律思想。慎刑思想演绎的一系列刑法理念、刑制原则、审理机制和司法伦理,使其成为古代贯彻德法合治原则的典型体现、约束专制严苛统治的有力工具和推动传统法制繁荣的重要动力。慎刑思想伴随传统中华法系的消亡而式微,及至当下沦为域外谦抑理论的本土“注脚”,这既忽略了“谦抑”的本土适应性,也阻碍了“慎刑”的创造性转化。慎刑思想不仅有别于谦抑理念,而且其精神和立场更具辩证性和多样性。对于慎刑思想的正确定位,应当是契合本土文化传统且拥有丰富历史实践的,对于我国刑事法治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优秀传统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提倡慎刑思想,有助于消弭不同刑法观之间的分歧,确立刑法与道德的本土认识,推动刑法参与社会协同治理,强化制度和理论的本土表达,以及深化对司法人员的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现代儒商及其仁义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儒商”的管理精神,可以从传统儒学和古代儒商的文化资源中挖掘,但必须加以现代化的诠释,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管理者的实际需要.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之道”.对此,以往人们只是从安身立命、待人处世的伦理层面去理解.其实,我们从现代管理的角度去诠释,就会发现,“仁义之道”不仅是伦理之道,而且也是管理之道;它不仅有助于一般人士安身立命,而且有助于工商界人士驰骋商场.笔者认为,“仁义之道”作为一种管理之道,一种管理精神,包含着“仁之道”——“正己安人” 的管理思想、“义之道”——“义以生利” 的经营理念、“义(宜)之道”———“执经达权”的领导方法.  相似文献   

17.
曹操以命世之才,膺怀慷慨,雅尚诗章。他的作品阐发了对于当代历史的独特理解,表现出对于现实政治冷静的理性审视和深辟的历史评断。因此,他的“悯时伤乱”远远超出同时代诗人,具有深广的悲剧意蕴。这种面向现实,以理想、事业为内核的英雄主义同样也渗透在他以“年命忧叹”,“神仙幻境”为内容的诗篇中,学术界历来对这类作品颇多訾议,似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曹操在政治上是拨乱世的豪杰,文学上也是反传统的英雄  相似文献   

18.
论荀子的礼法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荀子在阐发礼的起源时,注意到了礼所包含的相应于法的规范功能,从而异于孔盂对其道德教化功能、对其与血缘关系相联的那样一种脉脉温情的强调。他认为礼的社会功能涵盖了人生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所以“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议兵》)。这种意义上的礼与法密不可分。荀子称礼义为“治之始”(《王制》),而法为“治之端”(《君道》),“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这些强调的都是礼与法的一致性,他并由此提出了“礼法”的范畴:“故学也者,礼法也”(《修身》),“礼法之大分也”,“礼法之枢要也。”(《王霸》)  相似文献   

19.
赵宋政权实行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与之相适应的统治思想,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其实质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但由于赵宋政权坚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吸收法家思想中某些因素,辅以佛道,凡能为其所用的思想意识,兼容并蓄,讲究实用,其统治思想又表现出较为开明的特性。一、宋统治思想的奠基赵宋开国之君赵匡胤,为宋统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孙光宪有言:“宋有天下,四方诸侯屈服面内,凡下诏书,皆合仁义,此汤武之君也。”将推行仁义的赵匡胤誉为汤武之君,言其“顺乎天而应于人”。赵匡胤即位之初,施政纲领中即贯穿儒家思想,崇尚忠义,维护仁孝。他见武成王庙两廊所绘名将中有白起,就说:“起杀已降,不武之甚,胡为受飨食于此?”  相似文献   

20.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它的生命力在于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思想是指五千年中华民族历代思想对现代社会还有深刻影响的部分 ,它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具有彰往昭来的作用。以德治国即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本文就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和等思想在以德治国中的现实意义论述如下 :一、“仁”思想的现实意义“仁”是孔子提出并仔细论证过的一个观念。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述 ,就是 :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 ,“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 ,含恭、宽、信、敏、惠等等。那么 ,“仁”的核心是什么 ?据《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