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哲学中的不可知对象是指作为本体对象的"自在之物"和"理念"(理性概念)."自在之物"作为在人之外的客体对象,是人的感官感觉得以生成、人的知识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不可认识."理念"则是人之理性运用过程中所构成的对象,不可认识.纯粹"理念"虽然不可认识,但的确"存在".在认知层面,它借助于先验理念而构成了一种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思维对象;在实践层面,它通过配得的行动意志,变成了人的行动理想.道德作为一种不可知的理念,不仅仅是可思的,更重要的在于有一个配得的行动意志去行.  相似文献   

2.
王美红 《理论界》2013,(2):155-157
在《杨林》和"烂柯人"这两个文本中,其故事时间的独特性表现为"叠合式时间",即文本中不仅同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故事时间,而且这两种时间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某种特殊的对应关系。这种独特的时间书写在以往的叙事认知中被当做是表达主题的一种策略手段,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不自然性。结合不自然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这种不自然时间的书写,将会为理解这类古典小说文本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是一对虽有联系,但区别相当大的概念。自然美属于传统美学的范畴,而自然生态美则属于生态美学的范畴。自然美的根源被认为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而自然生态美的根源却被认为是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人们对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的欣赏也不完全一样。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有着不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整体主义的伦理学及热力学等严密的科学基础,"自然步调"作为一套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框架体系,提出了保护这个星球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商业和政府体系的四个基本环境"系统条件"。同时作为一个推动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它在伦理判断和科学解释与实证之间架起了桥梁,成功地推动一些著名企业加入了按照其原则行事的实践活动,如英特飞公司引进了"自然步调"的框架体系,先后进行了多项关键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学从自然价值的确认,导出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尊重和责任,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界权利的确认,从而对环境伦理学的合法性作出理论论证。自然价值论是环境伦理学的基础理论。自然价值,主要是自然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自然价值评价,包括它的真理性评价、价值性评价、实践评价和道德评价。保护和增殖自然价值,是自然保护的目标。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6.
笔者不赞成唯物主义者必然是可知论者的观点。首先 ,该观点与哲学史不尽符合。其次 ,该观点在理论上不能成立。众多旧唯物主义者所以倒向不可知论 ,原因在于 :其一 ,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其二 ,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其三 ,不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 ;其四 ,不理解人的思维的抽象力可以从经验中抽象出理论 ,从而把握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说明形上论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文章指出,康德先验论的几个论据是不牢靠的,他把时间和空间等客观存在与人类的知性方式即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识相混淆,把数学、几何、逻辑学等人类知识与它们所表述的客观关系相混淆,从而得出先验论的结论。其实,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性方式、人类现在通用的数学、几何和逻辑学等领域的知识不是唯一的,是可替代的。文章还批判了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论思想,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肯定的偏见的合理性和“解释学循环”、20世纪西方历史观中的历史不可知论等,都是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的变种。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从自在自然和属人自然两个维度对自然的内核进行了科学和哲学双重解读。从自在自然看,自然具有自组织性、先在性和系统性、有机性,是惯常行程的自我生成,具有存在论意义。因而生态伦理学应该走出对人的"固恋","扩大道德共同体的边界",把自然纳入伦理的怀抱。从属人自然看,自然是人本学的自然与社会的自然的耦合,是对象性活动中的人化生成,具有对象性意义。劳动的对象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决定了保全自然的逻辑必然性。如此,恩格斯对自然的本质规定性的理解,既超越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无文明的生态",又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无生态的文明";它为生态伦理学的成立提供了充分的"自然本体论证明"。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8):48-53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自然危机。从人类文明维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澄明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状态,探寻现代自然危机的根源,重寻人向自然的统一与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意识,推进科技的生态化转向,是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透过自然观的哲学演化进路,重现共生共荣的辩证自然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观念的回归,是自然救赎的可能途径。合理探讨自然救赎的实现路径,对建构正当、合理的社会制度、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及实现美丽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增福 《东岳论丛》2019,40(1):29-37
科学主义的自然观将自发性观念从自然中剥离出去,科学对自然的过度祛魅又使其成为一种缺乏意义、价值与规范的领域,由此我们失去了理性思维与独立实在之间的某种联系,理性与自然的关系也无法得到有效证明。麦克道尔继承并创新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等人关于第二自然的思想,将第二自然理解为人们在语言文化共同体的生活实践中通过适当的训练和教化而习得的理性-概念能力,即对理由和意义作出回应的能力。他一方面坚持理由空间的自律性与独特性,另一方面又主张概念能力的自然性与客观性,以此走出彻底的自然主义与膨胀的柏拉图主义在理性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摆荡,消解思想与世界、理性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化的鸿沟,既合理地维护了自然的统一性,使自然能够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一种理性的制约作用,又科学解释了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而没有威胁到人类与动物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10):99-105
主客二分的预设导致了人们解读"道法自然"的两难困境:如果"道"无所效法,就会使老子哲学遭遇独断论的责难;如果"道"效法实际的"自然",就会与"道生万物"相矛盾。通过现象学的分析发现,"道法自然"实际上内蕴了人的视角;其含义是"道"需要"人"依据于"自然"道出自己。从人的视角来看,"道"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通过人的本质直观,"道"与"自然"最终在"有无相生"中显明它们的关联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猛 《学术月刊》2013,(1):63-70
自19世纪起,现代政治思想开始将政治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这与亚里士多德将人视为政治的动物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大相径庭。在政治历史化的过程中,现代自然法学说的"自然状态"概念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霍布斯理解的"自然状态",是人性在没有政治社会时所处的状态,是一种人无法生活在其中的自相矛盾的处境。普芬多夫在修正霍布斯的概念,提出前文明的自然状态时,开始将人类从前文明的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过渡理解为一种演进的过程。卢梭对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提出批评,将"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分解为原始状态与社会状态两种处境,并将人从自然手中逐渐败坏的社会进程作为分析政治社会的基本路径。这一思想,最终在康德那里,转变为世界公民视野中的普遍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13.
“自然”是老子思想中极其重要的观念。由于老子对其思想本体——“道”的含义预设的宽泛,使人们对老子之“自然”的理解颇具歧义。结合老子的道论做实质性考察,本文认为,老子的“自然”实质是一种主观意识清楚的有明确目的的技术性操作过程;其目的则是试图以最小的代价在最大限度上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艺美学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概念为核心的文艺观,苏轼作为这一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概念不仅散见于他的诗文书画理论中,更为重要的是,他赋予了“自然”以本体论意义,提出了“不能不为之为工”、“无意为文”的“自然”艺术本源论,“身与竹化”、“无法之法”的“自然”创作论及“平淡”的“自然”风格论,由此使其文艺思想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论“自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思想史上对"自然"概念作明确规定和阐释的第一人.他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是生长、自然是实体、自然是动因、自然是目的等重要观点,不仅为他建构自然哲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我们今天认识自然,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自然美问题不论从现实还是理论上都有着诸多的困惑,那么"自然"何谓?"自然"何以美?"自然"又如何能美?本文沿着中国古典美学自然观的理路进行探讨,力图提供一种视角以反思自然美理论,反思自然本身及生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自然垄断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市场难以有效调节;政府通过一定形式的干预,导致政府规制的几种"囚徒困境"。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寻找走出"囚徒困境"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8.
色彩由物理现象转化为精神现象的过程,是人化自然的过程,也是艺术形成的过程,包括审美感知与顿悟和审美定势与统觉的形成,是一个相当丰富的物理与心理互动互补的过程,以有意味的形式,给予我们复杂的求索与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9.
周兰兰 《理论界》2011,(1):97-99
英国自然神论者通过对理性概念的重新阐释,提出了自己对理性与启示关系的见解:启示与理性同为人的内在能力,二者的区别只是认知途径的不同;理性是人类获得启示的前提;启示必须以理性来评判启示的可靠与否。他们以理性先于启示的论断彻底颠覆了中世纪思想家们启示先于理性的普遍信条。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自在的植物之性、动物之性而言,人类之性是自为的性。人类之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有社会属性。人类之性的自然方面隶属于社会方面,并且为社会方面所规定、影响和制约。经济关系对人类两性结合方式的制约,典型地表现出人类之性的社会特质。人类性活动不只是受到社会的制约,它还反过来给予社会以深刻影响。为了减少或消除性活动对于社会的有害影响,就必须有一把用以衡量性活动正确与否的尺子。这样,就产生了对于性道德的客观需要。性道德的设定和实施需以人的心理条件、主观能力为基础。理性、意志、情感是使性道德在主观上成为可能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