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一位伟大人物的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他身边会有许多好友。在毛泽东同志的周围也有不少知心朋友,臧克家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会在重庆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为谋求和平,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谈判。9月1日毛泽东在张治中寓所举行招待会,臧克家应邀出席。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席间臧克家问毛泽东:“国民党这么顽固,争取团结、民主、进步,办得到吗?”毛泽东笑着回答说:“雪山草地都过来了,没有争取不到的事情!”虽然彼此交谈不多,但人民领袖那“乐观的精神,质朴而亲切的神态”给诗人臧克家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因而很快谱成了一首长达70多行的诗篇《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诗是这么开头的:  相似文献   

2.
1957年,毛泽东与臧克家、袁水拍谈话时说:“我看李攀龙的诗,有的很好。”1959年,毛泽东在解释他的《登庐山》诗时说:“九派是指这一带的河流,长江支流。明朝李攀龙有一首送朋友的诗:‘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憔侍臣颜。’(《怀明卿》)明朝也有好诗,但《明诗综》不好,《明诗别裁》好,李攀龙是‘后七子’之一。”1961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高启《梅花》诗前加一个小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均见张贻玖编《毛泽东评点、圈阅的中国古典诗词》一书)评价明诗的关键在于对待明七子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与臧克家的关系,不只是伟大领袖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关系,他们还是亲密的诗友:应《诗刊》主编臧克家等人的请求,毛泽东在《诗刊》创刊号上集中发表自己的18首诗词,社会影响巨大;共同切磋诗艺,一个坦陈己见,一个从善如流;共同探研诗歌理论,为建设民族化的诗歌而努力;臧克家为宣传、讲解毛泽东诗词,作出了突出成绩,获得社会好评。  相似文献   

4.
臧克家的旧体诗创作成就卓著,与其新诗交相辉映.近年来出版的《放歌新岁月》和《臧克家旧体诗稿》可谓两峰并峙.在新旧诗由对立走向并存的过程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体诗创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少诗歌工作者为之做了许多努力,臧克家更是功不可没.五十年代.他任《诗刊》主编,发表了毛泽东诗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毛泽东致臧克家等信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从而结束了新旧诗对立的局面.此后,臧克家发表文章说,“真是一个槽上不能系两匹骏马吗?真是诗坛上不能开并头花吗?”(《新诗旧诗我都爱》)阐发了关于新旧诗并存的观点,并且比较了旧体诗与新诗各自的优点与局限,为实现新旧诗的并存和统一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诗词若干首》。据“出版说明”,这是一九五八年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所圈选的唐宋明三朝诗人歌咏四川的一些诗词。书分两部分,每个部分前面都有影印的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前者是:“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后者是:“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其中有咏曹操一首,不关四川,放在咏刘备一首之后,因连类而及。)”。这是一个不寻常的选本,学习它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文艺思想,有助于克服文艺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简单化和教条主义的倾向。这个选本,应当成为我们学习毛泽东同志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白英自1946年延安之行后即开始毛泽东诗词的译介,堪称英语世界毛泽东诗词传播的先行者和开拓者。1940-1970年代,他持续不断地以多种文本形式建构和传播毛泽东诗人形象,包括中国日记、游记、回忆录以及毛泽东传记作品等。在白英跨文化写作中,通过三次见到毛泽东的个人印象、毛泽东诗歌涂鸦轶事以及诗集《风尘集》手稿之说等,勾勒出毛泽东这位中国政治领袖兼具的学者气质和诗人形象。白英1947年编译出版的中国诗选《小白驹》已收录《沁园春·雪》;1957年毛泽东诗词18首在《诗刊》上甫一刊出,白英即悉数译出并撰写评论文章《论毛泽东的诗》,发表于英美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和《谷山杂志》;还在两部毛泽东传记作品中开辟专章凸显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形象。白英的毛泽东诗词阐释着重发掘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包括在诗歌题材与意象、诗歌主题内涵、诗歌表现技巧上对中国传统资源的创造性吸收和转化等。白英借由毛泽东诗词为西方世界观察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在中西文化交流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其价值和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诗词以其宏阔的意境,超迈的情怀,挥毫状大地,落笔写天宇,为山川增色,与日月争辉,几使诗人搁笔,令世人叹为观止。但在毛泽东诗词研究中,鉴赏者多以诗词的写作背景或事件来阐述诗词的意旨,以毛泽东思想的词条诠释诗词的情感表现。诚然,毛泽东诗词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事件,也因他是一个政治家诗人,他的情感也有因政治事件而触发的,所以在他的某些诗词中确实可以找到一些政治的内涵,如《念奴娇·鸟儿问答》等。但正如毛泽东在给陈毅的论诗的信中所说,诗用的是形象思维,它不是一种韵文的理论或宣言,而是写诗人眼里  相似文献   

8.
提出毛泽东诗词创作史“长征诗词创作”命题,其开始于1934年,结束于1936年,开篇之作是《清平乐·会昌》,终局之篇是《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共创作词9首、诗3首。分析长征诗词创作与红军长征相辅相成的4步路程;论述长征诗词诗意创新:描绘中华山河新画,塑造中华巨人和民族群英形象,筑建长征精神;评价长征诗词创作文学史意义:使杰出革命诗人毛泽东成为中华民族一代诗魂  相似文献   

9.
臧克家  蔡清富  李捷 《社会科学论坛》2012,(10):F0004-F0004
《毛泽东诗词鉴赏》主编臧克家为我国著名作家、杰出诗人;副主编蔡清富曾任中国毛泽东诗歌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副主编李捷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三次谈到形象思维,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毛泽东不但从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总结出这个经验,而且在他的诗词中作了成功的运用。形象思维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形象,二是想象,三是感情。毛泽东诗词的情感思想是通过对形象的描绘自然而然地抒发和表达出来的,而丰富的艺术想象正是毛泽东用以把形象和感情融合,进行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本文拟就毛泽东如何运用形象思维的规律进行诗词创作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方苞以古文名扬天下,世人皆言其不作诗,他自己亦多次提及自儿时即"绝意不为诗"。方苞"绝意不为诗"的根本原因是其父力戒方苞为诗。另外,相较于文而言,方苞诗才确实有限,诗作受到友人批评,他自己也意识到诗歌之难为。但事实上,方苞并非真的与诗歌绝缘,他时常写诗,只是少有留存而已,其从弟方世举的诗集中曾提及方苞作诗,足以明证。他有大量诗序,可见其诗歌观念。  相似文献   

12.
王化平 《北方论丛》2020,(1):16-22,78
通过分析《毛诗·魏风》《唐风》诸篇的诗旨和安大简自身的特点,认为安大简《侯》《魏》两部分内并无“误置”现象。又从战国初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并结合诗旨、春秋战国时期的“用诗”特点,赞成安大简《魏》之所以抄写《毛诗·唐风》中的诗篇,当与战国时期魏国国力强盛、占有晋国故地相关。由于抄写《唐风》诗篇的部分被称为“魏”,因此,抄写《魏风》的部分就不能再称为“魏”,必须改题。从《毛诗》诸国风的命名逻辑看,“侯”极可能是地名。不过,若考虑到安大简的特点,“侯”为爵位也未尝不可。从安大简《侯》《魏》的特殊安排看,它无疑是一个改编本,其底本与《毛诗》应该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中国诗歌运动尤其是对当代中华诗词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其诗词创作的思想与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此向世人展示了中华诗词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和至今不衰的强大生命力;二是开创和确立了一代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典雅与通俗相结合,以豪放为主而又不废婉约的新的当代中华诗词之风;三是他在长期的学习、研究古今中外诗歌与长期从事诗词创作的过程中,在以领袖和诗人的身份指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过程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华诗歌创作的一系列基本规律,指出了中国诗歌运动尤其是当代中华诗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轨迹经历了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地位和作用是充分肯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提出利用资本主义主张的同时交织着瓦解资本主义的思想;1957年后,毛泽东消灭资本主义的思想不断加剧,最终在中国大陆彻底扫荡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不但用科学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思想指导文艺创作,而且率先垂范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思想进行诗词创作,正是由于他把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其诗词不但蕴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民族化,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艺术特色,具有大众化。可以说,他的诗词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真正达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思想与他的诗词创作实践对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毛泽东文化观的形成分为两个时期,即1957年反右斗争之前和之后。之前体现为文化改造观,之后体现为文化创造观。由于多种原因,他在晚年的文化观中出现了一些错误观点,但他的正确的文化观不仅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乔植英 《文史哲》2007,(1):46-50
臧克家和作家王希坚、王愿坚二兄弟都是山东诸城人,臧、王两家有多重亲戚关系,交往甚密。王希坚的妹妹嫁给了臧克家的侄辈,臧克家的发妻王深汀则是王氏二兄弟的平辈姐姐。王希坚的父亲王翔千是臧克家早年加入共产党的介绍人。反右斗争中,王希坚被错划为右派,但臧克家却认定“他是个好人”。王愿坚的《亲人》被批“人性论”的时候,臧克家仗义执言称“这篇小说写得很好”。王愿坚则以“文学后辈”的姿态来看待臧克家,认为臧克家“是一条奔腾的大河”。  相似文献   

18.
1162年,辛稼轩自金南归宋,至1207年辛稼轩死,45年间,辛稼轩怀北伐雪耻之大愿,然南宋偏安朝廷,苟且偷生,佞臣当权,残害忠良。辛稼轩虽有文武奇才,而身居下僚,且仕途险恶,三起三落, 壮志沉埋。其间,歌以述怀,写下了不朽的壮丽、悲凉词章。以婉约、豪放区分历代词人,实为研究者的方便说词,而这种方便是多余的。辛稼轩不只拓宽了词之境界,且于语言上开旷古未有之自由疏放特色,无法以门户限之。  相似文献   

19.
诸葛忆兵 《文史哲》2006,(5):98-102
唐代以前,文人诗歌创作很少涉足男女情欲的描写。晚唐时期,文人群体笼罩在世纪末的绝望哀伤之中。李商隐大量的“无题”诗所倾诉的,是文人声色享受过程中的男女恋情体验。宋人对“无题”诗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无题”诗是专门写男女情爱的;其二,不愿意标明诗歌题目的。陆游还原李商隐“无题”诗的本意,他所作的七首“无题”诗,首首写男女情爱。而且,诗风缠绵哀怨,轻灵空濛,隐约委婉。受李商隐诗风影响,陆游“无题”诗的抒情模式也近似歌词。苏轼的词,人称“以诗为词”,陆游的“无题”诗则可称“以词为诗”。  相似文献   

20.
郭执桓是清乾隆中期的山西诗人,与朝鲜诸多文士有“澹园联唱”之谊,扬名海东。朝鲜诗家欣赏其人品、学问,并称赞其诗歌“清虚洒脱”,有李白之遗风。郭执桓在中国并不是有名的诗人,而朝鲜诗家对他却颇为赏识,与当时中朝宗藩体系的稳定、两国文人交流的频繁有直接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清代中期两国诗歌交流的深入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