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美学中的艺术人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重视理想人格的培育,重视在审美创作中实现艺术人格的建构与提升。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价值目标,构成了古代美学艺术人格论的两种深层文化心态:忧患意识与超越意识。其精神实质是立足于人,追求人格的完美与升华。忧患意识与超越意识所展现的内心世界及其艺术人格,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凝聚为三种审美情调:追求浩然之气的社会美;追求无限和永恒的自然美;追求率性而真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2.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建树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格完善离不开一定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本文探讨了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格完善的作用。阐释了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实施艺术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崇高的美学特征,指出现实生活需要崇高的艺术:崇高的艺术是伟大时代精神的显现,崇高的艺术是伟大人格的反映.崇高的艺术决不是金钱的奴隶,崇高的艺术使人崇高,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商品经济的时代,人民需要崇高,社会需要崇高,艺术更需要崇高。  相似文献   

4.
艺术感情这一概念,一般可以表述为:创作主体以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艺术思维而陶养的真善美相统一的感情。不过,就艺术创造的主观因素而言,也可以说,艺术感情乃是创作主体人格化了的感情,或者感情化了的人格。这里所说的人格,特指作为艺术家的人的人格,即艺术人格。这种艺术人格,宗白华先生称之为“健全诗人人格”,应该包括“优美的感情、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中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同时也来自他的精湛的艺术技巧。人格力量本身不能成为诗,必须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物化为具体的诗的意象,再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才能成为诗。因此,本文对这几方面,都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古典名著《西游记》呈现出多样化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为:一、白描勾勒,漫画传神;二、矛盾对比形成反差;三、夸张渲染,淋漓尽致;四、点到为止,一针见血;五、庄中寓谐,举重若轻。借助于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可以揭示作品的立意所在:广泛针砭复杂纷纭的人格负面,呼唤完美人格的建构,歌颂真善美,讽刺假恶丑  相似文献   

7.
近代至现代的西方艺术变迁集中地体现在一种人格观念的变化之中。这种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人格观念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发展:神灵化的人格,高贵的英雄,心灵高洁的平民,流浪中的小人物。因而,可以说近代西方艺术在走着一条平民化的道路,越是接近现代,艺术中体现的人格越显示出市井俗态。在先锋主义艺术中.一度极为高贵的“人”已经变成了自甘渺小的“虫”了。与之相关,近代文化也表现一种决定论向相对主义、目的论向体验论过渡的价值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艺术人格结构理论比较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艺术实践中复杂的人格心理形态和现象,中外历史上有不少的学者都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并在艺术人格结构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这为现在的艺术批评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和学术理论上的基本依据。本文通过对西方艺术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中国古典文论的纵横向考察和比较清理,概括总结出了在艺术人格结构这个问题上有所在树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和他们的理论观点,并对其学说的得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评价,最后勾勒出中西方艺术心理学科发展的基本线索,总结其各自的理论宗源和形成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分别从艺术为什么没有本质、艺术引用了“传销”理念以及艺术没有本质的“好处”这三个方面来说明艺术在今天所发生的变化,从而说明今天的艺术界鱼龙混杂;有些所谓的艺术家不要什么人格原则,更加谈不上什么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对人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普通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实施艺术教育,既符合教育改革方向,也切合年轻人的心理特点。本文提出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艺术活动的熏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和谐人格的形成;能让学生体验艺术、培养自信,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秋雨散文的写作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浸透着历史与文化的秋雨散文,以其高尚的人格体现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也涌现出一大批学者致力于秋雨散文的研究。笔者把视角转向秋雨散文的写作艺术,拟通过对秋雨散文的构思、结构及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旨在真正感觉秋雨散文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艺术历来重视艺术与人的关系,强调艺术与人格的统一,这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画艺术的最高理想境界。人格是指拥有某种恒定的生存原则和价值取向的人的精神品质,是一个人的总体思想、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的体现,它不是一种局部的、随波逐流或权宜善变的东西,而是一种超越于具体的物质利益之上的,经过提炼和升华了的生命的高级形态。追求和保持高尚人格与创造具有高品质的人格精神内涵的作品,向来是杰出艺术家们的共同目标和理想境界。潘天寿是现代中国画坛的艺术大师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之所以能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十分关注审美活动中的艺术对人格的影响。他们的艺术—人格理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于他们的艺术—人格理论的内涵、目的指向、塑养方式等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探寻中西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及文化背景下各具特色的艺术观、美学观(美育观)  相似文献   

14.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评林衡勋《中国艺术意境论》吴影(湛江师院中文系湛江524048)林衡勋其人正所谓“古之谦谦君子”。他的存在本身即中国艺术意境的人格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他的精神人格出发去阐释中国古典艺术中最为核心的意境问题,确乎可以做到“思...  相似文献   

15.
高校艺术教育浅谈程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还应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应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整人格的人,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16.
艺术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能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法,了解人类艺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此提高学习生活质量。同时在运用艺术媒介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表现的乐趣,培养感悟能力、操作运用能力、艺术鉴赏力、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发展个性,使之“人格”完美化。文章从艺术教育与培养兴趣、调节心理、完美人格、健康成长等四方面来论述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重点分析论述了艺术教育与幼儿艺术教育之间的联系,认为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人格和谐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同时也提出了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心理方面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格探察与幽默品格──钱钟书的幽默艺术舒象宝文化批判是现代小说作家创作的重要命题。钱钟书以哲人智者的学养渗沥其小说本文之中,以人格探察的方法剖视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从而在现代小说作家群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不仅如此,他还以幽默的生存哲学探讨人的生存境状的...  相似文献   

19.
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傅雷的主要翻译理论深受艺术的影响。“重神似不重形似”理论无论是命名还是实质都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理论直接论述了翻译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傅雷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理论与艺术的行云流水、绘画的用笔丰富和色彩变化一一对应,把翻译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以“静照”与“飞动”作为理论支点,由此展开其艺术哲学的理论阐释。“静照”的核心是对艺术美术质的把握。并辐射到艺术的本体和审美主体的人格修养,精神境界等方面;“飞动”重在阐释中国艺术如何传达艺术美的本质-生命的动感。“静照”与“飞动”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展现了中国艺术境界的本质特征。宗白华对中国传统艺术美成功地进行了现代理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