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进入90年代,曾经影响甚大的“朦胧诗”新诗潮已基本消退,究其原因较为复杂,北岛后期诗歌的明显变化从创作自身部分地反映了这种悲剧性命运的深刻根源。本文以北岛《白日梦》中的代表作品为研究文本,从哲学意绪、审美诗性和诗话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北岛后期新诗的特.点、不足和矛盾,并在生存和死亡、时间和空间等普遍抽象诗义的层面上探讨了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法则,从而丰富诗歌的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2.
洪子诚认为北岛诗歌的质地是坚硬的,诗人于坚也把北岛的诗归入硬性诗歌类,他本人则属于软性一流,洪子诚和于坚的此种见解是在阅读北岛诗歌的过程中形成的.北岛善于把悖论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并进行概括,将理想世界的意象和现实世界的意象,公共、革命意象与私人意象,废墟意象与生机意象进行并置.这些具有异质性的相反意象互相冲撞、牵扯,在诗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张力,使其诗歌获得了坚实的力量.与此同时,悖论式的意象还可生成悖论漩涡,在悖论漩涡的挣扎中北岛实现了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北岛在评价里尔克诗歌时,对译诗和原诗之间的距离缺乏警惕,这透露出他的某种"世界诗"观念,这一观念使得北岛的诗歌写作暗含一个"便于翻译"的维度,并与他后期诗歌写作的困境有一定关联;北岛对里尔克缺乏广泛和深入了解,在行文中过度倚重单本里尔克传记,在资料使用方面出现诸多错谬,对里尔克诗歌的理论阐发也含混不清;北岛对里尔克诗歌汉译情况较为陌生,他用以作为批判对象的译本并非现有最佳译本,同时,他在引用他人译本时也不够严谨。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读者对北岛诗歌的接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中国读者对北岛诗歌的关注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影响,而国外读者则一直倾向于从政治性角度出发解读北岛诗歌。造成两者接受理解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5.
北岛海外漂泊及其再度被边缘化,对此,国内外反响不一。目前,海外已有普通受众、著名诗人和汉学家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北岛的诗;而汉学界对北岛海外诗歌采取了文化性读法、思想性读法、政治性读法、系谱性读法、修辞性读法和综合性读法。这些"合力"共同塑造了北岛在海外的多样化形象。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北岛、多多去国后的诗歌创作发现,正是在对早年经验的疏离与回溯的纠缠中,他们扩展(而不只是延续)了其自身和当代中国诗歌对政治的书写。作为1970年代末“崛起”的朦胧诗的两位代表诗人,北岛和多多去国前后诗作里中国经验和政治意识的延续与变异,体现了跨文化语境中当代诗歌寻求主体性、进行自我建构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北岛、多多去国后的诗歌创作发现,正是在对早年经验的疏离与回溯的纠缠中,他们扩展(而不只是延续)了其自身和当代中国诗歌对政治的书写。作为1970年代末“崛起”的朦胧诗的两位代表诗人,北岛和多多去国前后诗作里中国经验和政治意识的延续与变异,体现了跨文化语境中当代诗歌寻求主体性、进行自我建构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8.
记忆是诗性与诗学的源头之一,记忆意象在北岛的诗歌中族群化地呈现。其前期诗歌中“记忆”主要和苦难生存的铭记、沧桑感的传达、理想未来的期待互相渗透,承载着历史意识;后期诗歌中的记忆主要是在对亲情乡国的追怀、对母语和本土文化的守望,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感伤化展现,充满着文化思考意蕴。北岛诗歌对记忆珍视的自主性与个体性,不仅丰盈了其诗歌的审美,更有高举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和显示诗学建构的自觉意味,对当下的汉语写作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北岛在《时间的玫瑰》一书中所体现出的诗歌翻译观可以概括为以知音的身份进行细读的翻译理解观,以及用纯粹有力的语言重塑节奏的翻译表达观。北岛的诗歌翻译观属于表现的翻译观,与传统的再现的翻译观有根本的区别。认识并尝试建构表现的翻译观对于解决当下关于诗歌翻译的争论、建立良好的诗歌批评机制、提高译诗质量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重提80年代是一种学术上的研究方法,也是反观9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现象的一种理性思考。北岛的诗歌写作与历史的文学传统有着紧密的精神联系,他的独特的文学意象与文学感受秉承了纯文学的文化观念,北岛的诗歌以对理想的形而上表述的方式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精神,成为后继的文学写作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诗坛,朦胧诗人北岛最为引人注目,而今虽移居海外依然笔耕不辍。通观北岛的诗歌创作应以移居海外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其移居海外前,他的诗多以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为抒写对象,对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予以剖析,尤其是对历经"文革"的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进行诗性呈示,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并传达出人们的复杂心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一诗歌现象时,发现北岛这一时期的诗歌文本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着十分重要的"诗史"意义和认知价值。他的诗形象反映了"文革"前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深刻表现了"文革"时期一代青年复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北岛曾以中篇小说《波动》引起过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情绪波动,最近香港中文大学正准备为他出版小说选集;但是,真正确立他在当代文坛地位的,还是他的诗歌。北岛在读者心目中首先是一个诗人。 北岛1949年出生于北京,原名赵振开。1966年他高中未毕业,就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正规的学习生活。此后,他当过工人,也作过报刊编辑,七○年底开始写诗,到现在为止已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数百首诗歌。作品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八三年美国康耐尔大学出版了他的诗集《太阳城札记》。据为该诗集作序的杜博妮介绍,在国外,他  相似文献   

13.
北岛诗歌以昂扬的格调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坚定的笔墨率先描述了"大写的人"。北岛一直处于民间或社会边缘的地位,我们从他的诗中看到了诗人的心灵发展轨迹:希望——觉醒——反抗——探索——幻灭——远离——漂泊,而串起这些重要词根的中心词就是:对峙和离开。具体表现在诗人的灵魂在与现实对峙的三次惊醒中:他要远离那个黑暗的荒谬的现实;远离故土,远离这个文化语境的胁迫;要离开的更主要的是那个"旧我",他要超越的是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诗歌理想的转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诗歌告别80年代,与其说是向某一个年代的告别,不如说是向某一种精神的告别。中国新诗在这个年代完成了它在新时期的历史转型。这种转型由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予以体现,这便是食指和北岛。  相似文献   

15.
旁观与亲历:王寅的诗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漫游"为中心,可以细致探讨王寅诗歌的特质,其在经历了从精神上到现实中的漫游后,实现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裂变,诗风出现转变。在转变的同时,王寅保持了其一贯的诗歌形象,优雅而瘦削,造成此一特征的重要原因在于诗人的呼吸和遣词造句。不同于北岛俄罗斯式的对抗激情,王寅显得更加冷静、轻灵。这是一个对抗的时代瓦解之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意象既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也是现代汉诗重要的思维方式.八十年代以来的现代汉诗写作中,意象思维得到了多方面的拓展:于坚的“拒绝隐喻”事实上以否认的方式反证了意象思维与诗歌的不可分离性;北岛则以多个意象有机性实现意象个人化;而张曙光的叙事性诗歌中,隐含以情境更新意象个人性的思维.意象在诗歌中或疏或密,或隐或显,但意象思维却始终是中国汉语诗歌中院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参展人次超过101万的第25届香港书展近日落幕。无论是现场所见,还是媒体报道,80岁的台湾作家李敖为22岁的儿子李戡推介新书助威,都是绕不开的亮点。在李氏父子轰动香港书展的同时,我不禁想起现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诗人北岛前些时编选的《给孩子的诗》——内地媒体对7月上旬北岛的北京之行多有报道,这本诗集是"给兜兜和孩子们"的。李敖与北岛的年龄、写作风格、交际圈子各有  相似文献   

18.
"文革"的结束,使文学创作和文学想象逐渐真实起来.民刊<今天>和以北岛为代表的"今天派"的登场,则让人们看到了文学久违的曙光.本文将<今天>置于文学史的原场城,进行深度还原和意义分析,这对当代诗歌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朦胧诗的三种向度与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具代表性的几位朦胧诗人中,如果说北岛更多地是用黑夜所给予的一双黑色的眼睛去看取社会和人生,并用诗歌再现了十年浩劫在中国青年一代心灵中所留下的精神荒原,那么舒婷和顾城则企望用这双黑色的眼睛去照亮道路、寻找光明,并在这片精神荒原之上耸立起一座希望的高峰;如果说北岛更多具有一种社会现实意识,而舒婷和顾城则执着于一个理想或幻想世界,那么江河和杨炼则怀着对过往年代的钟情和渴望,历史意识更深厚、更强烈一些,并最终一起走向了历史和文化。正是这些经典写作,使得朦胧诗给诗坛提供了这样几种不同的向度与范式。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末北岛移居国外后,其诗歌的创作风格和情感主题发生了巨大变化,曾被其极力批判的"故乡"成为他唯一的精神避难所。但是,他的"归乡"之梦在直面历史现实之时却深陷"迷途"困境。欲归而不能所引发的焦虑和困窘不仅构成诗人精神世界的主要矛盾,而且幻化成为诗歌创作的情感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