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伍俊斌 《学术界》2006,1(2):72-77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典型身份社会。社会结构呈现“差序格局”,身份是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个体具有高度的依附性。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单位制度和泛行政等级制度,将社会建构成一个超大型的科层结构,社会呈现准身份特性。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契约社会。市民社会与契约精神内在关联,自主、平等、法治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当代中国呼唤契约文化、契约理论和契约实践,以推动体制变革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民社会并非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现代社会形式。西方的市民社会概念有一个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近代所形成的“天赋人权”、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以及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等重要观念,是市民社会理论的前提性观念,是现代市民社会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础。黑格尔第一次区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涵义的市民社会概念,但是,他过分地抬高国家而贬低市民社会,从而建立了一个“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构架。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并深化和发展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基本规定。在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主要在于他们把握住了作为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市民社会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 ,创造政治民主化的文化、社会和组织条件 ,推动宪政法治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为政治权力分立、政治结构分化和政治体系的持续稳定奠定牢固的基础。因此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政治发展要求转化为现实必不可少的中介 ,构成了西方政治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一个符合本国特点的成熟的市民社会来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丽 《兰州学刊》2006,46(4):121-123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信任为基础的契约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信任的认识不断由自发走向理性。市场经济在个人信用意识、人际信用关系、社会信用制度等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信任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当代契约精神与法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内涵的契约精神,是现实生活中契约关系的反映,并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旨在阐述当代契约关系及契约精神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根据,揭示法律意识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契约精神中的法律意识特征,以期对建设当代中国的法治。推动法律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思考。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催发着我国新生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的生成,其中突出的就是契约关系在经济生活及其他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关系从原来的萌芽状态得到了迅速发展,契约在经济和非经济生活中覆盖面日…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理论旨趣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一体制的实施,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迁。这不仅是因为市场经济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从而为社会的变革不断提供着最基本的动力;同时还因为市场经济必然造就出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独立于政治社会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而一个从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完整意义的现代市民社会的发育,必将推动中国在最大范围、最深层次上实现社会文化转型。 一 “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也称作公民社会、文明社会,它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近现代社会哲学家共同使用过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是指一种不同于国家构造的社会形态。在西方社会发展史上,市民社会主要是指由城市市民组成的反抗封建性国家和教会的独立性社会形态,并用它来表达和指称一种文明化的、世俗的,与私人和独立经济以及民主相联系的社会存在。 中国学术界对于市民社会的关注和研究,始于本世纪90年代初叶。在此以前,市民社会还是一个涉及较少的概念。90年代初,随着西方学术界重新注意到这曾经为黑格尔、马克思和葛兰西等思想大师讨论过的富有理论生命力的话语时,密切关注世界学术动向的中国同行们,也开始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发生了兴趣。这样一种研究经中国学界的共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的成长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关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步确立,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应运而生。其表现在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兴起与热潮,第三部门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社会成员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公民性的提升,社会新阶层的出现与被认定等几方面。就当前状况来看,理论研究中的分歧多,发展不平衡,第三部门发育不良以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较为混乱,造成了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成长困境。推动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健康发展,使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贡献积极力量,成为当下社会建设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8.
契约是交易各方同时为获得更大利益而进行的基于平等地位的一种自由交易 ,各方并因此而建立起一种权利义务关系 ,它具有世俗特性 ,隐含了平等、自由、功利和理性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西方社会契约论的同时 ,考察分析了契约关系得以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揭示了契约关系的实质 ,从而把民主契约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 ,实现了对西方“社会契约论”的超越 ;契约关系与市场经济及其法制化之间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表明在我国现阶段把契约规则纳入社会现实生活中 ,并将其作为调节社会的基本原则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市民社会的建立及其伦理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市民社会的建立是一个艰苦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之提供了基础,但还要辅之以文化,尤其是伦理道德的支撑;同样,市民社会的建立过程也会引起伦理生活的大变革,特别是社会伦理精神的重塑.公共伦理、市俗伦理、契约伦理将成为市民社会的主要伦理范式,这些伦理范式也就构成了作为文化形态的市民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探寻历史的新视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是近年来中外史学界关注的热点。所谓市民社会 ,不是广义的社会概念 ,而是与国家相对应的特定范畴 ,它指的是个人、团体按照非强制原则和契约观念进行自主活动 ,以实现物质利益和社会交往的、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民间独立自治组织和非官方亦非私人性质的公共领域 ,亦称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 1。剖析、研究近代中国市民社会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市民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鉴于此 ,本文拟对国内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初步梳理与考察 ,以期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