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积贫积弱,泱泱大国沦为阗殖民地,丧权辱国,任人宰割。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做着强国梦。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今天的中国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大国。在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指日可待。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国民,则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龙的国度,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龙文化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伴随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走过五千年文明;龙文化的认同,给予整个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亘古不灭,绵绵长存,火尽薪传,延续至今。在齐鲁大地上,有一位致力于龙文化的传播、研究和创作的艺术家——淄博艺术研究院院长、当代实力派著名书法家、孟子第七十四代裔孙盂繁水先生。  相似文献   

3.
孙延元 《决策》2013,(8):44
在享誉华夏的"文化名酒"阵营中,"中华第一贡"古井贡酒无疑是一枚光芒闪耀的璀璨明珠。2012年3月,古井贡酒以"最具东方元素"的品牌文化个性,跻身"中国十大文化名酒"之列。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龙文化"贯穿这条历史长河,中国号称"龙的国度",中国人号称"龙的传人,龙的子孙",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图腾。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三大独特个性成就了"古井贡———中国龙文化第一酒"的品牌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化渗透在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渗透于我们血液里的一种民族意识,成为充盈于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5.
老子在中华文化中地位崇高而又有几分神秘,他的思想被许多学者崇尚为中华文化和哲理思想的根源,令世人叹服不已,在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文明史中,激起了起伏不迭的思想浪潮。荡涤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们的心灵,也震动过无数英雄人物的心弦,使他们心潮澎湃,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指点江山,文字激扬,同时也教化规范着中国文明社会,点拨人们行沧桑正道,识时务,顺自然,讲亲善、谋和谐。尤其是他的天道观,这一思想文化的源泉,润育着世人和中华子孙的千秋万代。  相似文献   

6.
老子在中华文化中地位崇高而又有几分神秘,他的思想被许多学者崇尚为中华文化和哲理思想的根源,令世人叹服不已,在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文明史中,激起了起伏不迭的思想浪潮.荡涤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们的心灵,也震动过无数英雄人物的心弦,使他们心潮澎湃,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指点江山,文字激扬,同时也教化规范着中国文明社会,点拨人们行沧桑正道,识时务,顺自然,讲亲善、谋和谐.尤其是他的天道观,这一思想文化的源泉,润育着世人和中华子孙的千秋万代.  相似文献   

7.
资讯     
《领导文萃》2014,(23):133-134
正吹风习近平: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领导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是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大力弘扬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决策》2014,(5):I0010-I0011
中国历史浩浩荡荡,犹如滚滚长江,又如滔滔黄河,上下五千年,奔流不息,生命不止。 在这浩荡的历史中,总有一些东西始终传承,至今仍被人们视为重要的民族文化的载体,甚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这其中既包括"龙",也包括"酒"。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因此,中国号称"龙的国度",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酒被称为中国人的精气神,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民间有"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之说。  相似文献   

10.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牢记“两个务必”,弘扬西柏坡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1.
山齐 《决策与信息》2007,(12):64-65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伟大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全世界的华人对龙有着难以形容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在大力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要求下,要树立优良党风,建设一支有思想、有力量的党员队伍,切实做好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要件,是一个人精神建设的第一环境,对个人道德修养与高尚人格的培养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力度,构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长效机制,是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风文化,赋予党员家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建设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高层言论     
《领导决策信息》2014,(38):M0001-M0001
正习近平国家主席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相似文献   

14.
蒙焕玉 《领导科学》2020,(7):F0003-F0003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且其充满独特的魅力,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困境,生命力逐渐被削弱,不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是一项紧迫的时代任务。梁文清所著的《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一书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从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及人类学等学科视角对其进行探讨,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丰富文化,我们炎黄子孙需要继承发扬,群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代表着基础群众的思想与发展要求。创新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新形势下我国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5月18日晚,央视一号演播大厅举办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募捐晚会”,“王老吉”以一亿元人民币的国内单笔最高捐款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诠释了这个时代最值得树立的民族企业精神。“王老吉”从此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医疗效饮品,他从此承载了中华民族仁慈、博爱、智慧、社会的中流砥柱精神,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向世界诠释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精神内核,“王老吉”从企业文化战略上赢得了13亿中国人民永远忠诚的心!  相似文献   

17.
“90后”一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背景下时代造就的一代人,他们的思想行为既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集中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90后”具有明显的“个人本位”倾向,但同时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念;既受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通过亲自观察与实践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清楚地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经过世世代代先人的努力创造,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四神纹作为传统纹样艺术体系中杰出的代表,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和魅力。四神纹蕴含着深厚的道家思想,并被道教文化赋予了神力,成为古代人民的保护神。在古代特别是汉代时期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诸子百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渊源,而作为中国文化一翼的墨家思想具有鲜活的平民性格,是把兼爱为民思想作为其核心和精髓的一种草根文化。以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社会哲学的独特视角全面审视墨家思想,把握墨家思想的时代价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甘露 《经营管理者》2011,(6X):338-338
"方"与"圆"是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一对典型符号和基本范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和艺术性。几千年来,这一思想一直渗透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园林、景观、装饰等造物活动之中,形成了"尚圆"、"尚方"的造物观和审美观。随着岁月的变迁,历史的演变,"天圆地方"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神,成为传统景观艺术"圆"、"方"观念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